內容簡介
該書以工具機組成結構、切削原理及加工步驟的基本理論和生產技術為主線,將與機械加工技術有關的刀具、夾具、量具、冶金及先進制造技術等內容進行最佳化整合。全書共分17章。本書文字說明深入淺出、圖表例證形象易懂,書中內容充實豐富、層次清晰,併兼顧新技術、新知識在該領域中的套用。本書各章節都配有複習題,可以幫助讀者有針對性地掌握重點知識、培養實踐技能。
gai書可供機械製造、機械設計、工業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編輯推薦
《機械加工設備及套用(原書第6版)》:徹底改變你職業生涯的機會到了,成為專業機械工程師的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Steve F.Krar (美國)Arthur R.Gill (美國)Peter Smid 譯者:段振雲 張幼軍 於慎波 等
Steve F.Krar
Steve F.Krar在他15年的行業經歷中,從一名機工成長為一名制鍛模工。此後,他進入師範學院深造,並最終從多倫多大學畢業,擁有了Machine Shop Practice的專家證書。Krar先生在他20年的教學生涯中,一直積極致力於專業技能的教育,並始終參加許多教育組織的執行委員會的工作。他在多倫多教育學院做了10年的夏季自願工作者,並參與了他們的教師培訓計畫。Steve Krar積極參加各種工具機協會,成為製造工程師協會的一名終身會員,並擔任過GE Superabrasives Partnership for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協會的前任主席。
在Krar先生對製造技術長達45年的研究中涉及了許多學科,並獲得了在W.EdwardsDeming博士指導下的寶貴學習機會。Krat先生曾在瑞典的一些前沿研究中心、大學和工廠中進行了一周的納米技術研究。他是65本學術專著的合著者之一,這些專著包括MachineShop Training、Machine Tool OPerations、CNC Simeplified、Superabrasives-Grinding andMachining和Explot。zng.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等,其中大部分書籍曾被翻譯成5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Arthur R.Gill
Arthur R.Gill曾經是一名模具和制鍛工種的學徒。經過10年的行業經驗積累,他進入了安大略上社區學院學習。之後,Gill先生作為精密金屬工業和學徒制培訓專業的一名教授和聯絡人在聖凱瑟琳市的尼亞加拉學院工作了30年。他曾是安大略精密金屬工業學院課程協會的一名會員,該協會負責學徒制培訓項目。現在Gill先生是製造工程師協會的一名會員並致力於改進工業領域的製造技術。
Gill先生是許多專業教科書的合著者之一,其中包括CNC Technology and Program-ming、Computer Numerocal Control Simplified和Steve Krar合著的Exploring Advanced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一書。他曾於1991年被邀請到湖南省岳陽大學幫助創建一個精密加工和計算機數控技術培訓研究所。
Krar和Gill的其他專業成就
·紐約製造技術和工業出版社的顧問編輯,安大略省伯靈頓《先進制造期刊》(AdvamcedManufacturing Magazine)的特約編輯。
·在堪薩斯舉辦的技術美國(Skills USA)年度錦標賽數控編程和加工分賽中擔任裁判。
·研究北美製造技術的新進展,並在瑞士的IBM研究實驗室以及多所大學和工廠進行納米技術的研究。
Peter Smid
Peter Smid曾畢業於職業中學的車間培訓專業。之後,他完成了一個學徒制培訓課程,獲得了作為一名機工熟練操作各種工具機的大量寶貴經驗。Smid先生於1968年移居加拿大,並在之後的26年裡一直作為一名機工和制鍛模工工作在工具機工業領域。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Smid先生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進入計算機數控技術領域,並在隨後的18年內成為計算機製造業的全面專家。他在1989年成為一名獨立顧問,數以百計的公司都在使用Smid先生的CNC和CAD/CAM技術來改進他們的製造過程。他還寫了一本厚達500頁的綜合CNC編程手冊,這本手冊很快地成為本行業的“聖經”書籍。
1995年,他成為一名先進制造業的顧問,重點研究CNC、CAD/(3AM和敏捷製造領域的工業定製培訓。他多年從事教學、培訓、講座和課程設計的經歷,使得他有機會將大量關於現代製造技術的知識傳授給各個年齡層的學生們。
圖書目錄
第1章 工具機導論
1.1 工具機的歷史
1.1.1 普通工具機
1.1.2 標準工具機
1.1.3 計算機數控工具機
1.1.4 過去半個世紀金屬加工業
的發展
複習題
第2章 機械行業的機遇
2.1 金屬製造工業的發展歷程
2.1.1 新技術
2.1.2 學徒培訓
2.1.3 工具機操作員
2.1.4 維護機械師
2.1.5 機械師
2.1.6 壓印工和印模工
2.1.7 數控工具機操作員/程式設計師
2.1.8 技術員
2.1.9 技師
2.1.10 質量控制檢查員
2.1.11 儀器製作者
2.1.12 職業
2.1.13 貿易組織
複習題
2.2 得到工作
2.2.1 評定你的能力
2.2.2 發現你的興趣所在
2.2.3 做簡歷
2.2.4 面試注意事項
2.2.5 記住的要點
複習題
第3章 安全
3.1 車間裡的安全
3.1.1 工作中的安全問題
3.1.2 車間裡的安全問題
複習題
第4章 工藝
4.1 工程製圖
4.1.1 視圖和線型
4.1.2 製圖術語和符號
4.1.3 測量單位
4.1.4 加工方法
4.1.5 基本尺寸
4.1.6 尺寸公差
4.1.7 英制尺寸
4.1.8 米制尺寸
4.1.9 尺寸系統
4.1.10 交流
複習題
4.2 不同工件的加工工藝
4.2.1 圓形工件的加工方法
4.2.2 用卡盤夾緊加工的工件
4.2.3 平面工件的加工
複習題
第5章 測量
5.1 測量基礎
5.1.1 英制系統
5.1.2 米制系統
5.1.3 分數測量
5.1.4 直尺
5.1.5 外卡鉗
5.1.6 內卡鉗
複習題
5.2 直角尺和平台
複習題
5.3 千分尺
5.3.1 英制千分尺的原理
5.3.2 游標千分尺
5.3.3 米制千分尺
5.3.4 米制游標千分尺
5.3.5 複合英制一米制千分尺
5.3.6 千分尺調整
5.3.7 測試千分尺的精度
5.3.8 特殊用途的千分尺
5.3.9 螺紋千分尺
複習題
5.4 遊標卡尺
5.4.1 遊標卡尺
5.4.2 米制遊標卡尺
5.4.3 直接讀數式帶表卡尺
複習題
5.5 內徑、深度和高度的測量器具
5.5.1 內徑測量器具
5.5.2 深度測量器具
5.5.3 高度測量器具
複習題
5.6 量塊
5.6.1 量塊的製造
5.6.2 量塊組
複習題
5.7 角度測量
5.7.1 萬能活動量角器
5.7.2 正弦尺
5.7.3 複合正弦板或正弦台
複習題
5.8 量規
5.8.1 基本術語
5.8.2 固定量規
5.8.3 圓柱塞規
5.8.4 普通環規
5.8.5 錐形塞規
5.8.6 錐形環規
5.8.7 螺紋塞規
5.8.8 螺紋環規
5.8.9 卡規
複習題
5.9 比較測量
5.9.1 比較儀
5.9.2 百分表
5.9.3 機械和電子式比較儀
5.9.4 光學比較儀
5.9.5 機械一光學比較儀
5.9.6 氣壓計或氣壓比較儀
複習題
5.10 坐標測量系統
5.10.1 測量單元的要素
5.10.2 測量單元的控制方式
5.10.3 坐標測量系統的優點
複習題
5.11 光波測量
5.11.1 光學平晶的測量
5.11.2 雷射測量
5.11.3 雷射測準儀
複習題
5.12 表面粗糙度測量
5.12.1 表面粗糙度定義
5.12.2 用輪廓儀測量表面粗糙度
複習題
第6章 劃線工具及工藝
6.1 基本的劃線材料、工具及輔助工具
複習題
6.2 粗劃線及半精劃線
6.2.1 劃孔的位置、槽和倒圓
6.2.2 在帶有型芯孔的鑄件上劃線
6.2.3 在軸上劃鍵槽
複習題
6.3 精劃線
6.3.1 游標高度尺
6.3.2 用正弦尺、量塊和游標高度尺精確劃線
複習題
第7章 手工工具和鉗工作業
7.1 夾持、錘擊和裝配工具
7.1.1 平口鉗
7.1.2 鐵錘
7.1.3 螺絲刀
7.1.4 扳手
7.1.5 鉗子
複習題
7.2 鉗工工具
7.2.1 鋸、銼和刮
7.2.2 手鋸
7.2.3 銼刀
7.2.4 刮刀
複習題
7.3 螺紋加工工具與工藝
7.3.1 手工絲錐
7.3.2 螺紋板牙
複習題
7.4 精加工工藝——鉸、拉削、研磨
7.4.1 手用鉸刀
7.4.2 拉削
7.4.3 研磨
複習題
7.5 表面精加工工藝
7.5.1 加壓拋光
7.5.2 電解拋光
7.5.3 珩磨
7.5.4 滾拋
7.5.5 黑色氧化塗層(發藍工藝)
複習題
第8章 金屬切削技術
8.1 金屬切削的物理性質
8.1.1 研究金屬切削原理的必要性
8.1.2 金屬切削術語
8.1.3 金屬的塑性流動
8.1.4 切屑的種類
複習題
8.2 金屬的可加工性
8.2.1 晶粒結構
8.2.2 溫度和摩擦的影響
8.2.3 表面粗糙度
8.2.4 切削液的影響
複習題
8.3 切削刀具
8.3.1 刀具材料
8.3.2 切削刀具專用術語
8.3.3 車刀角度
8.3.4 切削刀具形狀
8.3.5 刀具壽命
8.3.6 加工原理
複習題
8.4 加工條件和刀具壽命
8.4.1 加工條件
8.4.2 經濟實效
8.4.3 加工費用分析
複習題
8.5 硬質合金切削刀具
8.5.1 硬質合金的生產
8.5.2 硬質合金的套用
8.5.3 硬質合金的分類
8.5.4 刀具的幾何結構
8.5.5 切削速度和進給量
8.5.6 使用硬質合金刀具的機械加工
8.5.7 使用硬質合金刀具的建議
8.5.8 硬質合金刀具的刃磨
8.5.9 硬質合金刀具的問題
複習題
8.6 金剛石刀具、陶瓷刀具和金屬陶瓷刀具
8.6.1 金剛石刀具
8.6.2 陶瓷刀具
8.6.3 金屬陶瓷刀具
複習題
8.7 聚晶刀具
8.7.1 聚晶刀具的製作
8.7.2 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刀具
8.7.3 PCBN刀具的類型
8.7.4 聚晶金剛石(PCD)刀具
8.7.5 金剛石塗層刀具
複習題
8.8 切削液的類型和套用
8.8.1 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熱量
8.8.2 優質切削液的特徵
8.8.3 切削液的類型
8.8.4 切削液的作用
8.8.5 切削液的套用
複習題
第9章 金屬切割鋸床
9.1 金屬切割工具機的種類
9.1.1 切割原材料的方法
9.1.2 水平帶鋸的部件
9.1.3 鋸條
9.1.4 鋸切
複習題
9.2 廓形帶鋸的零部件與附屬檔案
9.2.1 廓形帶鋸機的零部件
9.2.2 帶鋸機的套用
9.2.3 切削液
9.2.4 動力進給
9.2.5 帶鋸機鋸條的類型與套用
9.2.6 工作需求
9.2.7 帶鋸長度
複習題
9.3 廓形帶鋸的操作
9.3.1 鋸切外部輪廓
9.3.2 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9.3.3 鋸切內部輪廓
9.3.4 摩擦鋸割
9.3.5 高速鋸割
9.3.6 帶銼加工
9.3.7 其他帶具
9.3.8 帶鋸附屬檔案
複習題
第10章 鑽削機械
10.1 鑽床
10.1.1 常用的操作
10.1.2 鑽床的主要類型
複習題
10.2 鑽床附屬檔案
10.2.1 刀具夾具
10.2.2 工件夾具
10.2.3 夾緊力
複習題
10.3 麻花鑽
10.3.1 麻花鑽的各部分
10.3.2 鑽頭刀尖的特性
10.3.3 鑽頭尺寸系列
10.3.4 鑽頭的類型
10.3.5 鑽削過程及問題
複習題
10.4 切削速度和進給量
10.4.1 切削速度
10.4.2 進給量
10.4.3 切削液
複習題
10.5 鑽孔
10.5.1 鑽床安全規範
10.5.2 鑽削提示
10.5.3 車床頂尖孔
10.5.4 利用中心鑽鑽定心孔
10.5.5 鑽削時用平口鉗夾緊工件
10.5.6 精確劃線的鑽孔
10.5.7 鑽大孔
10.5.8 在V形塊中鑽圓形工件
複習題
10.6 鉸刀
10.6.1 鉸刀
10.6.2 鉸孔餘量
10.6.3 鉸削速度和進給量
10.6.4 鉸孔提示
10.6.5 鉸直孔
10.6.6 鉸錐孔
複習題
10.7 鑽床操作
10.7.1 鍃沉頭孔
10.7.2 鍃埋頭孔
10.7.3 攻螺紋
……
第11章 車床
第12章 銑床
第13章 坐標鏜床和坐標磨床
第14章 計算機時代的加工
第15章 磨削加工
第16章 冶金學
第17章 先進制造技術
附錄
圖書序言
機械製造業是其他工業的基礎和依託。自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正在逐步變成“世界製造中心”。為了增強競爭能力,中國製造業已經開始廣泛使用先進的製造技術。同時,對於從事機械製造行業的技術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相關書籍為專業師生和技術人員提供系統全面的幫助及指導。科學出版社在引進國外先進教材和先進科技書籍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及時將關於機械加工技術的本書引進,相信對我國的機械製造技術教育會有很大的幫助。
該書著者Steve F.Krar等在工業和教學領域中具有多年實際經驗。在工作中,著者蒐集整理了工具機技術在各個層面上套用的大量經驗。為了跟上機械加工技術發展的步伐,著者參觀了本領域的龍頭企業,不斷學習、獲取相關行業的最新技術信息。生產企業的主要技術人員和教育工作者審查了本書的主要內容,並提出了許多具有指導性的建議。因此,本書不論在內容上還是組織結構上都非常有特色,最令譯者感動的是著者非常注意讀者的心理和接受能力,這使本書適合於讀者自學。對本書而言,讀者從任何地方切入都會看得明白。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工程實例和操作步驟的講解說明內容非常多而且很細緻,這對讀者實際操作有很大的幫助。結合各章節的複習題,可以培養讀者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動手能力,從而達到深入淺出、學以致用的目的。本書不但是著者工程實際經驗的總結,也是著者從事該行業哲學思想的反映。著者踏踏實實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作風和學風,非常值得國內同行們學習,這也是譯者引進並翻譯本書的目的之一。
該書共分17章,第1章為工具機導論,第2章為機械行業的機遇,第3章為安全,第4章為工藝,第5章為測量,第6章為劃線工具及工藝,第7章為手工工具和鉗工作業,第8章為金屬切削技術,第9章為金屬切割鋸床,第10章為鑽削機械,第11章為車床,第12章為銑床,第13章為坐標鏜床和坐標磨床,第14章為計算機時代的加工,第15章為磨削加工,第16章為冶金學,第17章為先進制造技術。
全書由瀋陽工業大學機制教研室承擔主要的翻譯及審校工作。第1章和第2章由田國富翻譯,第3章由趙文輝翻譯,第4章由鄭鵬、韓立翻譯,第5章由付景順翻譯,第6章和第14章由孫興偉翻譯,第7章和第10章由金映麗翻譯,第8章由段振雲、李強翻譯,第9章由孫鳳、張凱翻譯,第11章由於慎波翻譯,第12章由張幼軍、孫興偉翻譯,第13章由張凱、孫鳳翻譯,第15章由李殿起、張凱翻譯,第16章和第17章由李潤霞、張凱翻譯。本書的統稿由段振雲、張凱完成。本書由金嘉琦教授主審,他認真仔細地審閱了全稿,並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
該書涉及領域寬廣,內容較新。由於譯者的專業知識水平有限,在翻譯過程中難免存在錯誤之處,懇請專家和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