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頂灶鶯(學名:Seiurus aurocapilla):小型鳴禽。體長14-15厘米,體重約21克。上體為橄欖灰色,下體白色,具輻射狀排列成行的黑色粗斑點。在繁殖季節頭部出現黃、橙色;喙細尖;腿腳弱;初級飛羽9枚。亞成鳥色彩較暗淡,冠部常有更廣泛的橄欖條紋。
棲息於成熟的落葉林、混合闊葉林和針葉林中,灌木叢中幾乎沒有,偶爾在松樹林活動。雜食性。主要在闊葉林和針葉林的落葉和倒下的原木的地面上行走覓食,食物主要由無脊椎動物組成,包括昆蟲、蜘蛛、蝸牛、蠕蟲、螞蟻、蒼蠅、甲蟲、蝴蝶和蛾幼蟲。分布於美洲,在美國東部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繁殖。沿著東海岸,從加拿大的紐芬蘭東南部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北部、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相關知識,
形態特徵
橙頂灶鶯屬小型鳴禽。但在森鶯科屬於體型較大的鶯鳥,體長14-15厘米,體重約21克。上體為橄欖灰色,下體白色,具輻射狀排列成行的黑色粗斑點。成鳥眼睛大,有醒目的白色眼環,顴骨處有黑條紋,冠頂橫向黑色條紋與冠中央的橙色條紋接壤。腿粗壯,長,粉紅色。兩性羽毛相似。亞成鳥色彩較暗淡,冠部常有更廣泛的橄欖條紋。
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喙細尖;腿腳弱;初級飛羽9枚。
棲息環境
棲息於成熟的落葉林、混合闊葉林和針葉林中,灌木叢中幾乎沒有,偶爾在松樹林活動。棲息地是相對乾燥的高地或斜坡,在底層森林和沼澤地區繁殖。森林地面上有大量的落葉對於覓食和築巢至關重要。 該物種需要相對較大的連續森林區域進行繁殖。
生活習性
通常獨自在森林地面上行走(而不是跳躍),經常在行走時不斷的搖尾巴並搖頭。它們在森林地面上活動時通常很安靜。在激動時,會略微抬起頭,會顯示出頂冠中間的橙色。遇到危險時,通常會飛到樹枝上。
該物種的聲音比身影更常見,它們的鳴囀聲響亮婉轉。這種歌唱聲從高出地面10米的高處傳下來,有時也從地面傳來。雄鳥用鳴叫宣示領地,而雌鳥很少鳴叫。
雜食性。主要在闊葉林和針葉林的落葉和倒下的原木的地面上行走覓食,食物主要由無脊椎動物組成,包括昆蟲、蜘蛛、蝸牛、蠕蟲、螞蟻、蒼蠅、甲蟲、蝴蝶和蛾幼蟲。在雲杉芽蟲爆發時,也會在這些樹木上尋找昆蟲。也以種子為食。種子和其他植物有時構成其秋季和冬季飲食的一部分。該物種會根據獵物的分布區域搜尋食物。 它們了解哪裡有高密度的獵物分布,並反覆重新訪問這些區域。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島、加拿大、開曼群島、哥倫比亞、 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 薩爾瓦多、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京群島。
旅鳥:厄瓜多、格陵蘭島、愛爾蘭、 英國。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橙頂灶鶯指名亞種 | Seiurus aurocapilla aurocapilla | Linnaeus, 1766 |
2 | 橙頂灶鶯大平原亞種 | Seiurus aurocapillacinereus | A. H. Miller, 1942 |
3 | 橙頂灶鶯紐芬蘭亞種 | Seiurus aurocapillafurvior | Batchelder, 1918 |
繁殖方式
橙頂灶鶯冬季向美洲的南部遷移,到達越冬場地始於9月,大多數在9月底或10月初到達目的地。在4月或5月,遷移回其繁殖地,在那裡雄鳥建立一個領地,並通過追逐和發聲來防禦入侵者。在繁殖季節,兩性都是地域性的。通常在成熟的落葉林或闊葉和針葉的混交林中繁殖,但偶爾也會在松樹林中繁殖。該物種通常需要相對較大的連續森林區域進行繁殖。雄鳥在野外求愛時會在飛行中追逐雌鳥,在整個飛行過程中不停的鳴唱。雄鳥在離地面3-21米高的樹梢層上方,在鳴唱時盤旋徘徊並拍擊翅膀,尾巴也不停的顫動。一夫一妻,結對保留直到雛鳥孵化出巢。
巢穴建在森林中有落葉覆蓋的地面上,或者建在一片低矮的植物或灌木叢中。鳥巢的形狀像荷蘭烤箱,這就是“灶鶯”的通用名稱的來源。圓頂形的巢位於地面上,由雌鳥獨立建造。巢的外部結構由草,莖和樹皮製成,巢內部墊有鹿或馬毛、乾草、葉子、苔蘚等植物性物質。整個鳥巢的頂部用樹葉、樹枝和其他垃圾很好地偽裝起來,入口處是巢邊的一條小縫。產卵期在5-6月,每窩產3-6枚卵。卵白色,略帶光澤,有淡褐色、淡紫色或紅棕色斑點和斑紋。並由雌性孵化約12天。在此期間,雌性不會離開巢穴並且可能由雄性偶爾餵食。孵化後,雛鳥將由雙親共同餵養,並在孵化後7-10天離巢。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橙頂灶鶯生存和活動需要大片連續森林區域,所以該物種對其繁殖棲息地和越冬地的森林破碎很敏感。在繁殖地,森林的碎片化減少了適宜的繁殖地點。塔樓、窗戶和其他人類建築結構對遷徙的橙頂灶鶯造成巨大損失。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知識
橙頂灶鶯的雄鳥對同種雄鳥的鳴囀聲異常敏感。科學家們用橙頂灶鶯作了一個試驗。他們在一片樹林中觀察到4隻橙頂灶鶯,將它們按位置標記為A、1、2、3,4隻鳥經過激烈競爭,各自占領一片小樹林。領土分割完畢,接著就是一天接一天地鳴叫,進行占區保衛,並吸引過路雌鳥。科學家們在幾千米外錄製了另一隻雄橙頂灶鶯(B)的鳴囀,然後在離A不遠處播放。A灶鶯立刻聽出該鳥的聲音是一個陌生者,並開始在自己領域內四處飛行調查。將B灶鶯的聲音拿到1、2、3領域邊緣播放也都產生類似的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A四處調查時,它的鄰居們會很快侵蝕A的領域,但A調查完畢後立刻予以反擊。因此,科學家們推測,雄性灶鶯個體間通過鳴囀起到保衛領域的作用,避免了不必要的爭鬥,從而能節省大量的能量。它們通過識聽對手鳴囀的響度,可以確定自己是否受到侵略,從而決定是否採取行動。橙頂灶鶯在地面上進食和築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