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樟樹四特酒製作技藝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唐宋時期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
簡介
樟樹四特酒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它是在明清時代的“清江(樟樹前稱)土燒”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白酒製作技術,是以整粒大米為原料、中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採用傳統的“續米查混蒸、三進四出”操作,老窖固態發酵的獨特釀造工藝。此工藝釀製出來的四特酒口感“幽雅舒適、諸香協調、柔綿醇和、悠長回甜”,香味獨特,是特香型白酒的代表。
1959年,在廬山召開的八屆八中全會期間,周恩來總理在品嘗四特酒後,盛讚它“清香醇純,回味無窮”。1963年以來,四特酒先後被評為省優、部優、國優,是江西白酒行業唯一獲“中國馳名商標”的產品。1972年,鄧小平同志在樟樹考察時,喝了四特酒,讚譽它“酒中佳品,味道獨特”。2001年6月2日,江澤民總書記在南昌品嘗四特酒後,滿意地贊之“名不虛傳,上等好酒”。著名相聲大師馬季在品嘗四特酒後欣然命筆“今飲四特酒,來年回味香”。如今的四特酒已是暢銷全國並遠銷海外的知名品牌白酒。
1990年“四特酒香味成分剖析”獲江西省科技廳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四特酒被評為“國家優質酒”榮譽;2004年四特酒商標及圖案被批准為“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四特酒的銷售額突破50億,在江西的白酒行業中處於領袖地位,已成為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白酒品牌之一,為贛酒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起著先鋒和導向作用。
歷史淵源
樟樹位處贛江“出山口”,亞熱帶季風氣候,土沃水清,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造美酒的自然條件。早在5000年前,這裡的新石器文明就有了釀酒的歷史。樟樹市內築衛城遺址(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以及吳城遺址(殷商時代)精美的青銅器,至今還默默地印證著遠古時期這裡酒文明的輝煌。今天的四特酒就是伴隨著商的青銅文明而發展起來的。幾千年來,隨著釀酒工藝不斷發展傳承,至唐宋時期,樟樹(原名清江)地區出現了蒸餾法釀酒,是為“清江土燒(又稱“四特土燒”)”,而現代“四特酒”的釀造正是從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有史料記載表明,明清時期的酒作坊以及後來著名的“婁源隆”酒坊對四特酒的發展和傳承做出的貢獻最大。
四特酒最早形成於清代。清代光緒年間,一個叫婁德清的年輕人,在掌握了傳統的釀酒技術之後,與樟樹鎮上的“陳源茂”商號合夥開設了“婁源隆”商號。他們在繼承本地傳統小粬釀造蒸餾白酒工藝的基礎上,從傳統“清江土燒”釀造方法中進行挖掘,不斷研究借鑑以前的釀酒法和其他酒家的釀酒法,進一步改進了制粬、發酵、蒸餾等工藝,終於在整個樟樹鎮中脫穎而出,初步形成了四特酒獨特的釀酒製造工藝。
民國初期,酒業競爭激烈,外地名酒紛紛湧入樟樹,樟樹酒業同行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於是婁德清提議,由婁源隆、陳源茂、婁萬成等7家商號合股經營釀酒作坊,取名“集義”,共同研究吸取山西汾酒和湖北漢汾酒等外地名酒的釀製工藝,綜合了自身工藝的特點,加以提煉和改進,以提高酒質。但因遲遲不能過關,酒店虧損,酒店老闆紛紛退股,最後由“婁源隆”獨家經營。“婁源隆”獨營後,不斷改進技術,並從外地請來釀酒名師,終於形成了獨特的工藝,釀出了格外香醇,兼備汾酒和漢汾酒特色的優質白酒,從此銷路激增。1930年,它的分號天成酒店首先使用兩個特字(有與眾不同,質量特優之意)為標誌,以示優質。抗日戰爭前夕,又用大鵬商標,標出四個特字,以示更優。由於“四特”酒的名聲遠播,吉安、泰和、宜春、撫州等地的酒家爭相進貨,故婁源隆在30年代的年產量高達十幾萬斤。抗日戰爭爆發後,樟樹釀酒作坊多數停業,至解放前夕,僅有“婁源隆”等幾家作坊慘澹經營,釀酒質量每況愈下。
解放後,政府十分重視挖掘和恢復傳統產品。1952年國營菸酒專賣公司成立,著手籌建樟樹酒廠,開始對四特酒進行發掘和研製。國家對“婁源隆”等商號實行贖買政策,同年,成立了樟樹酒廠。在經過幾年的發掘研製後,1959年,四特酒的質量和風味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並達到年產70餘噸的生產能力。此後,釀酒師不斷改進制作工藝,使四特酒成為一種特香型優質白酒。1981年10月19日,樟樹酒廠正式將“望津樓”四特酒改為“四特牌”四特酒。1983年3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註冊使用“四特牌”商標。1983年12月更廠名為江西樟樹四特酒廠。在1963至1983年的20年間,四特酒曾先後五次被評為全省優質名品。1984年在全國輕工業系統酒類質量大賽中榮獲銀杯獎。香港《新晚報》、《大公報》等讚譽四特酒“獨具特色”,堪稱“佳釀”。1988年,由全國著名白酒專家周恆剛、沈怡芳等組成的專家組在考察四特酒的生產工藝後,總結“四特”之“特”在於“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型具備猶不靠”(三型指醬、濃、清型),並確認四特酒香型屬“特香型”。1997年3月,經國家輕工總會審查並推薦,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審定批准,四特酒香型(特香型)作為一個獨立的香型正式得到國家認可,成為我國白酒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四特酒製作技藝包括四特酒大曲生產技術、四特酒釀造技術和四特酒勾兌技術。
四特大曲生產流程包括原料配比,加水拌料,下料,裝盒,打曲,檢曲,送曲,入房擺曲,翻曲(培菌),出房,入庫,貯存,成品曲。四特酒基生產屬傳統生產工藝,採用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為糖化發酵劑,續糟混蒸,“三進四出”操作,老固態發酵的生產工藝。其製作特點是:以整粒大米為原料,不經粉碎和浸泡;大曲是以麵粉、麩皮和新酒糟配合踩成曲醅,屬中高溫曲,帶醬香味;採用傳統“續米查混蒸、三進四出”操作,發酵池為紅褚條石壘砌而成,水泥勾縫底墊泥,發酵周期為25天以上;經蒸餾後適當儲存,精心勾兌,形成的成品酒富含豐富香味成分的兼具濃、清、醬香的“特香”獨特風格。曲是酒之骨,曲質及其微生物直接影響酒質及出酒率。四特酒的酒麴是採用麵粉、麥麩,酒糟按一定比例精製而成的大曲,在國內白酒業產業中獨樹一幟。它採用中高溫發酵工藝,製得的高溫大曲,曲胚培養經過長霉、晾酶、潮火、大火、後火五個階段,三次以上翻曲,使產品既有高溫曲的醬香、濃香,又有中溫曲的清香,再加上堆積發酵酒糟的摻入,人為的接種四特酒特有微生物。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四特大曲的質量。
四特酒釀造工藝流程包括潤料,配料,出池,拌料,裝甑,蒸餾,掌攤,入池發酵。四特酒屬於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即將原料大米與發酵後出池的糟醅進行混拌,根據傳統釀造工藝“續混蒸”工藝操作,經釀造工“六字訣”的上甑操作,將混拌均勻的料醅裝入獨特的白酒蒸餾設備——甑進行蒸酒,以達到蒸酒蒸料的雙重目的。蒸餾過程遵循緩汽蒸餾、大汽追尾,接酒過程遵循掐頭去尾、量質摘酒的工藝要求。經蒸餾後的料醅,再分別經過吸漿、涼糟、下米曲等操作後,重新進入發酵池進行固態發酵40天。整個工藝流程為獨特的“三進四出”四甑操作法,即三層糟醅(一層踩糟、兩層原料糟)進入窖池進行下一輪發酵,發酵結束後,四層糟醅(一層踩糟、兩層原料糟、一層丟糟)進行出池蒸餾,如此循環操作。
四特酒的勾調是四特酒生產重要環節之一,對酒的質量至關重要。四特酒勾兌技術工藝流程包括:半成品分桶驗質,分級貯存,勾兌入池,循池貯存,分析調味。首先,四特酒勾調所用基酒需經分段、分級摘酒貯存,陶缸陳貯,在科學老熟、品酒師定期感觀評定後才使用;其次,勾調師將不同酒齡,不同風味特點的基酒按科學配方進行組合,使產品口感質量達到穩定一致;最後,勾調師通過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等先進科學儀器對酒中主體香味進行定量分析,依據分析數據,使用經特殊工藝生產的、具有不同風味特點的調味酒來進行精勾調味。如此經過科學勾調後的特香型白酒,其主體香味成份穩定一致、香味比例協調合理,香氣的層次感分明;達到香味幽雅舒適,口味柔綿醇和,餘味悠長爽淨的特香型白酒之特點。
基本特徵
樟樹四特酒是選用肥碩大米為原料,以優質小麥製成的大曲為糖化發酵劑,發揮原有“土酒”、“大曲高梁酒”之長處,聚集其傳統工藝技術之精華,形成一套系統而又嚴格的操作規程,經過精細釀造而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純良白酒。這種酒,色澤如水,清澈透明,醇香撲鼻,飲之柔和適口、綿甜回香,含有滋身清神之功能,行銷全國,深受歡迎。
瀕危狀況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政府請回流散各地的名家師傅,重聚於新建的樟樹酒廠,發掘遺產,獻策獻方,終於在1958年完全恢復了四特酒的原有質量與風味,註冊為“望津樓”商標。以後,酒廠工人與科技人員不斷總結經驗,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機械化的程度和科學管理水平,四特酒質量又有了新的提高,產品先後榮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全國消費者信得過優質獎,全國國貨精品最滿意獎,在第五屆全國白酒評比中,獲國家銀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