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高達2m,樹皮薄、灰白色,樹冠球形或扁球形。
單葉互生,
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6-17cm,先端尖或鈍,基部圓或闊楔形;花黃綠色,1-4朵聚生枝頂或與葉對生,花期5-6月;聚合漿果肉質近球形,徑約5-10cm,8-10月成熟時黃綠色,味甘美芳香。
生長環境
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要求年平均溫度在22度以上,不耐寒;適生於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
相關故事
潮屬所稱“林檎”,與《
本草綱目》所說的
林檎不同,是兩種果品。樟林林檎的學名,稱之為番荔枝。
據《嶺南雜記》載:“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
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羅蜜。”《植物志》則認為:“番荔枝(Anona squamosa)屬番荔枝科,常綠喬木,葉互生,披針形,花綠黃色,果實為多數
雌蕊集合而成。供食用,味甚佳。”
粵東各縣及
福建南部,都有個別地方種植番荔枝,但果
小蜜差,不如樟林所產。
樟林林檎,為小喬木,株高丈余,也有二丈以上者。樹冠圓廣,枝葉青翠茂盛。每年清明前後,即生新葉,繼而綻蕾開花,花淡黃綠似
鷹爪。夏至即可見果。大暑之後,漸趨成熟。寒露一過,已近尾聲。霜降開始,即停結果。冬至之後,便開始落葉休眠。此為一般規律。樹齡約四十年左右,株年產百斤上下。林檎果實,青翠可愛,渾圓如珠球,以鱗大約淺者為最優。從樹上剪下之後,須經三幾天,才轉化為熟果,這時甜香四溢,其味似蜜體,無論大小,只要鱗瓣大的,便少核而清甜。果實特大的直徑可達十多公分。子實黑色如漆,堅硬如檀。在
果肉和果皮之間,有一層象脂膏一樣的果醬,更加香甜柔潤,沁人心脾。因此,鄉人旅客,都不忘林檎是故鄉的佳果。
樟林的林檎,最佳者產自著巷。該巷位是於樟林北郊。因此地在清代時種植著葉,樟林華僑較多),鄉人便改種柑。1918年戊午正月初三日
潮汕大地震,1922年壬戌海風潮,柑園大遭破壞,鄉人便改種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種植,大量生產,於此時開始。
著巷之所以能夠生產高質林檎,應與它的土壤及地理環境有關。該巷園地依山面海,黃土細砂,鬆軟疏水,下面有海蟲習層,風日俱佳,與林檎生長的要求相適應;加上果家的精心管理,所以,該地出產的林檎,清潤甘香,是樟林林檎的最佳品。
因建設需要,林檎基地有所變更。
324國道近山部分,便成為林檎的新基地了。雖然地方有所遷移,但距原地不遠,故果實質量,仍可保持。
林檎蜜濃質細,有清咽潤肺之功。子核洗淨曬乾之後,搗細過篩,可殺頭虱、
床虱。小孩子則用它作遊戲——“擲林檎核”。
說起樟林林檎還有一段趣話。林檎好吃,但不得其法而食,也會鬧出笑話。二十年代
洪兆麟的軍隊、以及後來的
日本侵略軍,掠奪樟林時,聽說樟林林檎之名也想一試,但不懂得果實須待成熟才可以食用,於是從樹上摘下之後,用刀剖開,像吃蘋果一樣,結果澀味滿口,一怒之下,揮刀砍樹,傳為笑柄。也有一些來潮汕辦事,當地人送他們一籃子林檎作禮物,結果,在回家路上,把那些軟的以為是爛掉的全部扔掉,剩下的帶回家用水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