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庵村,1942年4月本村解放。 1948年秋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4年3月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5年3月第二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6年兩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2年投資8萬元,建磨坊、代銷店、粉坊、養兔廠、氨水池、地瓜窖,共建廠房37間,占地面積為6600平方米。 1978年投資1萬元,購柴油機、發電機,自行發電供村民照明。 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年投資1.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 同年投資2萬元,購買25、12馬力拖拉機2台,脫穀機2台,噴灌設施1套。 1985年村委組織村民修築灌溉水渠2000餘米。 1993年發展果園2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樓庵村
- 面積:6600平方米
- 人口:171人
- 投資:1.5萬元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鹹豐九年(1859年),婁姓在此看庵,逐漸繁衍成村,以姓命村名婁庵。後來演變成樓庵村。 樓庵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50′。北與繆家、里口村山嵐交界,東與西石蘭溝村山泊相鄰,西與秋林頭村相連,南與邵家村接壤,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距市政府駐地9公里,距辦事處駐地8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山嵐133.3公頃,耕地面積22.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蘋果等。 2002年,全村65戶,171人,有邵、孫、高、任、遲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邵、孫2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就有學校,但校舍簡陋,就讀學生20餘人。建國後,校舍仍然很破舊,就讀學生40餘人。由於讀書學生較少,辦學條件又較差,1987年學校併入西石蘭溝村國小。1999年,西石蘭溝國小又併入北城陽學區國小。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230公斤,全村收入4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種機動車輛25輛、機車20輛、彩電40台、冰櫃1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1985年後,村集體規劃,統一安排宅基地建築新房,對老住宅進行更新。到2000年,全村有住房80餘棟,均為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3年,投資1.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同年投資2萬元,購買拖拉機2台、脫穀機2台,供村民耕種收割之用。1996年,投資13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1947年,本村先後有姜學信、楊玉嬋、高孟針、孫興、孫合、孫升、邵德春、修淑榮、邵芝、邵信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立了第一個黨小組。1949年底,本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12人。2002年,全村有13名黨員。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孫興、孫明軍、劉榮、邵英、邵明竹。 自1938年有黨組織後,在上級黨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抗日戰爭期間,有8人參加八路軍,其中黨員4名。在擁軍支前及社會主義建設中,黨支部及黨員充分發揮了骨幹作用。1982-2000年,黨支部曾多次受到上級黨委的表揚,並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劉兆堂、孫升、劉榮、邵英、邵慶雲、邵水。1999年4月,邵慶雲當選首任村民直選村委主任。本村曾多次被上級政府評為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