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岩村

樓岩村

樓岩村地處寧波市奉化區尚田鎮南部,分上樓岩和下樓岩兩個單位村。光緒《奉化縣誌·山川》載:“樓岩,舊名牢岩,上岩壁立,下岩回頭,如獅象形。”村以岩得名,方言“牢岩”稱謂沿用至今。

村裡有500餘戶,1500餘人,是尚田鎮樓岩片最大的一個行政村。樓岩曾被稱為甘潤、詩岩、甘坪等。2001年,撤銷樓岩鄉建制,併入尚田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樓岩村
  • 別名:牢岩、甘潤、詩岩、甘坪等
  • 行政區類別:尚田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
  • 政府駐地:奉化尚田鎮政府
  • 電話區號:0574
  • 郵政區碼:315588
  • 地理位置:寧波市奉化尚田鎮南部
  • 人口:1500餘人
  • 方言寧波話-奉化話
  • 著名景點奉化市白龍潭水上樂園
  • 戶數:500餘戶
歷史沿革,經濟建設,人文景觀,白龍潭,詩岩,地溝渠,縣地名志,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自宋朝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至清朝宣統末年(公元1912年),為明州奉化連山鄉。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初期,為外連山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寧波專區奉化溪口區甘潤鄉。
1950年,溪口區甘華、甘坪、詩岩三鄉。
1956年,撤區並鄉,三鄉並為甘坪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為方門人民公社甘坪管理區。
1961年,為方門人民公社。
1965年,撤區,改甘坪公社。
1972年建區,仍為方門區甘坪公社。
1981年9月,方門區改稱尚田區,甘坪公社改名樓岩公社,時分31個大隊,145個生產隊。
1983年,奉化改為寧波市屬,改制建立樓岩鄉。
2001年,撤銷樓岩鄉建制,併入尚田鎮

經濟建設

結合當地的竹筍、芋艿、水蜜桃、黃桃等農產品優勢,就地加工生產。建設尚田樓岩工業工區塊。
奉化市白龍潭水上樂園,園內有海浪池、高速彩虹滑梯、浪擺滑梯、陸地蹦極等大型遊玩設施,燒烤基地、登山雲梯等所屬配套設施齊全,是遊客休閒度夏的好去處。

人文景觀

白龍潭

白龍潭傳說
樓岩獅子山南邊有座龍山廟,北側峭壁下有一個深潭——小白龍潭,岩壁上還有個半月形小山洞(傳說這個龍洞直通大白龍潭也通東海大洋)。 這個龍潭深不可測,龍潭上方被獅山的樹木橫枝斜藤遮住,終日不見陽光,從岩壁上散落的水珠滴在潭中叮咚作響。當你走近潭邊,不覺有一股寒氣沁人肺腑。
傳說這裡住過一條白龍,龍山廟常年香火旺盛是白龍享受人們供奉的地方。小白龍潭是白龍戲水場所,那個小山洞則是它隱身之處。
起初,人們去龍山廟求助白龍,往往能如願得到幫助,大家也非常敬重白龍。可是,後來白龍漸漸變壞了,它喜歡同人們開玩笑,甚至搞惡作劇。它能變成老人到村子裡來尋開心,有時把人家筷子全部拿走,使人們吃飯時找不著筷子;有時吃掉冷飯把小孩叼走掛到樹上,嚇得小孩大哭。更壞的是看到青年女子在曬場曬穀,會忽然吹起一股風掀起女子的羅裙,把女子們羞得狼狽不堪。並且好端端大晴天正曬著谷,一瞬間降下一陣雨來,當人們手忙腳亂收起谷後,雨卻不下了。因此村裡的人都恨死這條孽龍了,決心要把它趕走。大家商量怎樣才能趕走白龍,有個老人出主意說:“龍最愛清爽,我們只要把龍潭水弄髒,它就住不下去了。”於是村婦們就把產婦的污血布、月經布、及小孩的尿布都拿到這個潭裡去洗。這樣一來,使得這個原本碧波清澈的龍潭,變得污穢不堪了。
白龍外出回來,一看水被弄成這個樣子,不由得大怒,一下跳到大河裡順流而下,到樓岩村對面大山腳下一滾,滾出一個新的大白龍潭,又在附近岸上(岩壁)暫時找了個棲身的地方——龍王堂。但由於離村子遠了,又無人去供奉它,白龍想想再也住不下去了。終於有一日,白龍在這個大白龍潭底部打了個大洞,從洞裡一直鑽到東海大洋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獅子山腳下“白龍潭”三個大字還赫然在目,小白龍潭的水已經很淺了,而大白龍潭的水倒的確是長年不乾。就連那年(1967年)最乾旱的日子裡,村里用九部大型抽水機連續打了九天九夜,水還是源源不斷湧上來。人們都說,這龍潭真的通海洋。
獅子山和白象山傳說
在尚田樓岩村南頭有兩座山,一座叫獅子山,另一座叫白象山。它們隔溪相對,形象逼真雄偉。
從前,有位神仙挑著一隻白象和兩隻獅子想到東海大荒山上去飼養。挑到樓岩時天色已晚,神仙也感到很累,於是放下擔子想休息一會再走。不料,一坐下來就睡著了。等神仙一覺醒來,一看天已大亮,扁擔已經變成了河,自己身子也不能動彈了,只得永遠留在這裡。獅子和白象也就變成兩座山永遠守在神仙身邊。
這條扁擔變成的河樓岩人叫它“大岩河”,河中有一塊大岩石,活像一個頭皮剃光的八十老翁,人們叫它“太公岩”。據說就是這位神仙變的。白象山長長的象鼻子插在縣江里吸水。獅子山與白象山隔江對峙。獅岩突出,著實雄壯,看上去像兩頭獅子伏在那兒。一頭兩腿前伸,伏在崖上,眯著眼睛,顯出一副疲倦而又安靜的神態(雌獅);另一頭雄獅矯健,高昂著頭,注視著天空張著大口,大有百獸之王的架勢(雄獅)。
有一年,連山山洪爆發,樓岩村裡的羊群被大水沖走。等到洪水退去,發現羊群都在白象山的象鼻子的“扁擔洞”里,村里人都說這是那位神仙做的好事。
獅子開始時很不習慣在這個不冷不熱的地方生活,特別是那隻雄獅,經常張著大口發脾氣。神仙就叫它們把口裡的兩顆繡球吐出來。繡球落在上樓岩村頭,一顆變成碾子基石,另一顆就是碾子的石滾,日夜給人們碾谷磨粉。獅子最喜歡玩繡球,看到繡球整天滾來滾去,也就安靜地住下來了。

詩岩

樓岩村四面環山,重疊的山坳隨山形而起伏,彎彎的縣江依山勢而蜿蜒。兩座浙東風景名山獅子山和白象山隔江而立。獅子山在縣江南面,形似五獅趕路,白象山在縣江北面,長長的“鼻子”如同白象在吸水,使縣江的南北流向在樓岩村頭改為從西向東。縣誌載:“樓岩舊名牢岩,上岩壁立,下岩回頭,如獅象形。”村以岩得名,北宋慶曆年間的進士劉琰曾路經縣江橫山樓岩段,見景色奇偉,不由得詩興大發,寫下一首《過竹溪》的七絕,後被當地人鐫刻在岩壁上。詩中的“紅染舞衣山躑躅,白裁玉版野薔薇,大小萬竹望未見,上下牢岩過若飛”的句子更使樓岩聲名遠揚
詩岩又稱“謎詩岩”下臨深潭,潭稱“謎詩岩潭”,詩岩位於虎嘯王(原稱火嘯王)村(現被橫山水庫淹沒)邊,高四五米,寬達六米許,斜狀屹立溪畔,過往行人可避風躲雨。詩岩的詩是東山灣古庵里的老和尚所題,據說後人如能一口氣背出詩句,謎詩岩潭就會有仙女出現,拔下頭上金光燦燦的金釵送給背詩者。謎詩岩潭多的是溪坑魚,有時一次能圍捕一二千斤。
許孝軒又名許文雨,奉化尚田鎮許家村人,上世紀二十年代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學業優異,曾為蔣經國老師,是史學家范文瀾先生的高足,現村中尚存他的故居“鎮東”。抗日戰爭時期,許家名人許孝軒以此作為鄉土教材,教育稚童熟記詠鄉之詩,不當亡國奴。蔣家傑先生乃當年被親授的學童之一,自然耳熟能詳,隨口能詠。由於年代久遠,古人用詞表意與現今不盡相同,筍輿、肩輿即“滑竿”,山躑躅為“杜鵑花”,“牢”意即“大”,“牢岩”後稱“樓岩”。
詩岩有兩處。刻於北宋的詩岩是外橫山大道旁的一平坦巨石,距竹溪有百步之遙,解放前夕原富潤鄉鄉長王阿壽命人將詩句拓下,由箭嶺人王叔銘刻勒於竹溪旁虎嘯王村邊的斜岩上成為新詩岩。一九五八年開始建造橫山水庫,為拓展道路,外橫山的古詩岩被炸,而虎嘯王村旁的詩岩連同虎嘯王村在一九六六年橫山水庫建成後淹沒水底。
作者劉琰為北宋慶曆二年(公元1042)進士,寧海人,那年孟春他自竹溪沿岸經過,見兩邊景色奇偉,不由詩興大發,寫下七絕五首,後被當地人鐫刻在岩壁上,世代傳誦。
樓岩村
過 竹 溪 宋·劉琰
桐林老子俗情無,覽勝擁奇不覺晡,
幸趁清溪好風月,如行四十里冰壺。
山蹊徑險僕夫劬,三酌油油醉筍輿,
隔岸火炎三四點,不知誰照夜灘魚。
五更一霎清明雨,曉霧梨花夢白雲,
半嶺肩輿任兀兀,三杯卯酒尚醺醺。
紅染舞衣山躑躅,白裁玉版野薔薇,
大小萬竹望未見,上下牢岩過若飛。
石鏡當年始發祥,皎如寒月弄秋光,
山川精晶無人識,付與樵童敲斫傷。

地溝渠

尚田鎮樓岩自然村,地處縣江流域的中游。在這個村子的地下,有好幾處至今仍保存比較完整、全用卵石拱砌而成的地下溝渠。多少年來,這些地下溝渠對當地的農田灌溉、村莊排水、老百姓生活用水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縣江水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樓岩四面環山,重疊的山坳隨山形而起伏,彎彎的縣江依山勢而蜿蜒。兩座浙東風景名山獅子山和白象山隔江而立,獅子山在縣江南面,形似五獅趕路。白象山在縣江北面,長長的“鼻子”形似白象吸水,使縣江的南北流向,在樓岩村頭一段改為從西向東。老百姓說,樓岩這個半山區農村能成為蛙鳴稻香、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分布在村子地下、貫通著縣江與樓岩800畝樓岩畈糧田的地下溝渠功不可沒。
樓岩地下溝渠年代悠久,它產生的年代和背景已無從考證。據村民口傳,千餘年前,先民居住在獅子山南坡,在那裡形成的村子叫“上宅”、“下宅”,建有祠堂、廟宇、碾子、水碓等公共設施。大約在600年前的明朝初期,上宅、下宅兩個村子集體遷移,在象鼻山旁邊安家落戶,這就是現在的樓岩村。樓岩,古稱牢岩,意思是由象鼻山的懸崖峭壁作為天然的屏障,牢牢地守衛著村子安全,不受洪水衝擊。至於上宅、下宅兩村為何要集體遷移,說法很多。比較可信的是可能還是為了便於農業生產,因為居住在上宅、下宅的農民,要到隔江的樓岩畈耕種,而當時沒有橋,靠竹排擺渡很不方便,特別在春、夏、秋季農忙季節,這裡經常打大水,樓岩段的縣江水流又急,會造成交通受阻,莊稼失培,甚至失收。村子統一遷移,可以改變這種狀況,而地下溝渠也可能是在村莊遷移時的一項前期工程。從溝渠建設規模分析,如果村莊已經形成,在住房旁邊開挖如此大的溝渠工程,肯定是有困難的。另外,從溝渠挖出的土方看,基本平整在村莊的平地上,也可顯示溝渠工程先於民房工程。
用卵石拱砌而成、保存較完整的地下溝渠用卵石拱砌而成、保存較完整的地下溝渠
現在見到的地下溝渠分東西兩脈,南北走向,進口大,出口小,深度約6到12米,全長1000多米,其中,村西邊一脈溝渠單進單出,就是把縣江水引入後,流過400多米地下溝渠,直接與水田明溝連線。東邊一脈溝渠,一進三出,就是在溝渠的中間再分三路支渠,向三個方向流入水田。走
進地下溝渠,好象走進一條歷史長河。1000多米長的地下溝渠,無論是主渠還是支渠,全部採用未經任何加工的縣江河灘上的卵石,溝渠兩邊垂直,頂部拱砌。粗觀,卵石的排列不分大小與形狀,洞洞孔孔,歪七豎八,非常粗陋。但越往裡觀望,不論是溝渠的形狀還是石塊的排列都非常整齊有序,長長的拱洞,下方上圓,非常有美感。溝渠的建築質量也非常高,幾百年來,地面上經過幾代人重複建設,無論在溝渠上面造房子,還是現在通汽車都沒有出現下陷與沉降。
溝渠的許多地方含有較高的科技成分和研究價值。儘管縣江上年年有洪水,許多水利設施毀了建,建了毀,但是,溝渠的進口從來沒有被洪水沖毀過,可見先人在溝渠進口選址上是有科學依據的。更有意義的是,各道溝渠進口不但安裝了閘門狀調控裝置,隨時可以調節下面用水量,還在進口處開挖了消力池(當地叫漲鑊潭),如村東那條溝渠,消力池設在進口二三米處,溝底挖一個深約2米,面積如竹簟大的方井,減緩水流,降低衝力,增加了溝渠的牢固程度。它與現在橫山水庫溢洪道的消力池是同一原理,可見先民們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掌握了這一科學原理。
地下溝渠是原始的市政工程,它不但可以通水,而且每隔幾十米,甚至十來米便開一個口子建個埠頭,供村民生活用水。有好幾年溝渠口子竟開在居民的房屋之中,不但方便生活,還可以給主人避亂逃難。1946年,土匪請財神,有人就是通過王家的地下溝渠脫身,避過了一場災難。有一個叫“下新屋”地方,過去是大戶人家,他們把暗渠引伸到大院內,在裡面建造了兩處大方井,不但供住戶生活用水,還可及時取得消防用水,據說,好幾起火災,就是靠溝渠發揮的作用,才沒有釀成大禍。
樓岩的地下溝渠如四條長龍,在地下走巷穿戶,忽現忽隱。溝渠是一個天然的大空調,夏季涼風習習,冬天暖氣升騰。溝渠是村中的一大景觀,洞中水珠欲滴,洞外游魚成群。溝渠還是村民的一個娛樂場地,夏季的納涼會、故事會,帶給村民幾多歡樂。樓岩有家家朝南,戶戶臨水的美稱,有旱天水盈門,雨息路就乾的村子特色,這一切都得益於地下溝渠。
新疆的“坎爾井”、雲南麗江的地下溝渠,是世界文化遺產。樓岩的地下溝渠,雖然不能與它們相比,但它也是屬於奉化自己的文化遺產。隨著農田用水大幅度減少、自來水在農村的普及,樓岩地下溝渠的使用即將完成,功能正在退化,但地下溝渠曾給村民帶來的益處和樂趣是難以忘懷的。

縣地名志

以下內容摘自
圖書名稱:《奉化縣地名志》
樓岩村
作 者:浙江省奉化縣地名委員會
出版社:浙江省奉化縣地名委員會
出版時間:1985
樓岩鄉位於縣西南,東北鄰尚田鎮,東南接葛岙鄉,南與萬竹相連,西與西北為岩頭鄉、棠雲鄉,北面與大橋鎮接壤。鄉人民政府駐樓岩,距城7.5公里。
該鄉政區,自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屬連山鄉,民國初屬外連山鄉。解放時為溪口區甘潤鄉。1950年溪口區甘華、甘坪、詩岩三鄉。1956年撤區並鄉,三鄉並為甘坪鄉。1958年為方門人民公社甘坪管理區。1961年為方門人民公社。1965年撤區,改甘坪公社。1972年建區,仍為方門區甘坪公社。1981年9月,方門區改稱尚田區,甘坪公社改名樓岩公社,時分31個大隊,145個生產隊。1983年改制建立樓岩鄉。總面積57.2平方公里。分31個行政村,轄52個自然村。3651戶,4578人,人口密度沒平方公里255人。1983年人口出生率13.28%,人口自然增長率6.91%。較大的自然村是樓岩,印家坑,苕霅(條宅)等。
該鄉屬山區,境內地形西南高,東北低,與棠雲、岩頭鄉交界之大雷山,為縣中部最高峰。山脈由西向南延伸,有五朝弄、後崗山、大包頭、西山等山,諸峰高度均在500米以上。主要河流為縣溪,自南至北流經該鄉東部。苕霅發源於大雷山,自西向南橫貫鄉之北部,在匯溪村匯入縣溪。橫山水庫庫容5008萬平方米,1966年建造時,搬遷了虎嘯王、埠頭、朱家堰、後石磡、荷花心等五個村子,1984年又開始擴建,庫容量增至1.1億平方米。印家坑水庫庫容73萬立方米。此外有萬方以上水庫10隻,共蓄水50萬立方米,流灌條件較好。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5.5℃。一月份均溫3.9℃,七月份均溫27.1℃。年降水量1540毫米,降雨159天。
該鄉經濟以農業為主,山林為副,近年來發展了鄉村工業。全鄉有耕地9207畝,其中水稻田8947畝,大部分分布於縣溪、苕溪兩岸,余均為梯田,全鄉人均占地面積0.64畝。有山林62260畝,內毛竹山21332畝,雜竹山7797畝。茶葉1818畝,桑362畝,水果1065畝,平均畝產1050斤,產茶1392擔,蠶繭353擔,水果3631擔。全年飼養生豬6507頭,年末存欄3577頭。
全鄉有鄉村工業、企業18個,其中鄉辦7個,村辦11個。年總產值235萬元,利潤31萬元,共有從業人員1375人。交通較為方便,樓岩,印家坑,楊家堰、駐岩均有班車通往縣城。奉化至大公岙公路從鄉東南部通過,改變了以前山區交通閉塞的情況。一些偏僻的山村如山柏坑、西山、畈頭等地,開闊了機耕路與公路相接。交通的改善對全鄉的經濟發展,已起了一定的作用。全鄉共有國小22所,學生1578人,教職工85人。其中有2所附設國中班,有中學生306人。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2人,病床3張。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奉化區尚界線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