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樊斌(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樊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遺傳育種系副系主任,動物分子生物學與育種實驗室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斌
  • 別名:樊世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阜城
  • 出生日期:1926年
  • 職業:作家、科學家
  • 主要成就:《雪山英雄》
主要作品,人物經歷,

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小說《雪山英雄》,長篇紀實文學《楚大明與田涯》,短篇小說《雪山進軍》、《桑都拉措》、《人面桃花》獄戲府以及《蓮花山喋騙牛禁市血記》等。

人物經歷

樊斌,男,1926年生,原名樊世玲,河北阜城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原本是一名戰地醫生,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樊斌是1962年9月作為“摘帽右派”貶謫來漾濞任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1966年5月“文革”爆發後,他又受到進一步衝擊,被免除行政職務,成為一名普通的醫生。1969年,他自告奮勇地到蓮花山麻風院當了該院的惟一一名醫生,直到1981年調離漾濞,樊斌漾濞生活了將近二十年,足跡踏遍了漾濞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其中在蓮花山苦度了他稱之為:“觸及靈魂,刻骨銘心”的十年歲月。漾濞可以說是樊斌終身難忘的第二故鄉。特別是對那集他的苦難和自豪為一身的蓮花山,離開二三十年以後,他仍然深切懷念著那片山高水寒、森林茂密的土地。用他的話說就是腦海里有個螢幕,時有那裡的畫面再現……
漾濞這塊曾被一位外地來工作的知識分子,形容為“一去十多里,東西二三家,火塘旁邊坐,烤吃蕎粑粑”的偏僻落後的土地上,樊斌還有一段起刻骨銘心的起死回生的經歷。那是“文革”期間的一個雷電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被當地造反派整得死去活來,特別是當親眼目睹自己歷盡十載光陰創作的長篇小說《》的手稿,不得不付之一炬時,隨著凝結著自己心血的手稿,在無情的火光中,化作片片黑色的蝴蝶隨風飄散,樊斌感到自己的靈魂一下被掏空了。在自己那個寒意逼人的冰冷斗室,實在不堪忍受精神和肉體雙重折磨的樊斌,不禁絕望地想一死了之。正當萬念俱灰的他倒好杯白開水,傾出大半瓶安眠藥,要將藥全塞進口裡的時候,突然響起一陣砰砰的急促敲門聲,他只得起身披衣去開門,只見門外站著一位頭戴棕帽,身披蓑衣,打著手電筒的中年男人。一見樊斌,中年男人就一把抓住樊斌的手,急切地說“樊醫生,求求你趕緊去救救我的媳婦啊!”說著就要跪下。樊斌趕緊將他扶起,把他迎進屋裡,讓他不要急,有事慢慢說。原來中年男人家住在的縣城附近村子的皇莊張家大院,他媳婦生娃娃難產危在旦烏煉定夕。弄明情況後,救人要緊的醫生天職,容不得樊斌多想,轉身背起藥箱,就急忙跟著中年男人冒雨往他家裡趕。當他們跌跌撞撞地趕到中年男子家時,樊斌駭然發現,再遲幾分鐘,產婦母子的情況就不堪構想!當在他搶救下使產婦母子轉危為安後,產婦一家圍著他千恩萬謝其救命之恩時,驚魂未定的樊斌卻感到陣陣後怕。他想自己固然救了這母子二人的性命,但如果中年男人再晚去敲他的門一步,他就會吞下那瓶安眠藥,永遠告別這個既令他無限留戀,又讓他的精神幾乎徹底崩潰的世界,與其說是他救了他們的命,還不如說他們救了自己的命。經過此事,樊斌明白了在缺醫少藥的促凳漾濞,老百姓還是多么需要他這位治病救人的醫生的,從此他便徹底打消了尋短見的念頭,以後即使遇到什麼再沉重的打擊糠邀戲,都摧毀不了他頑強的生存意志。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建國前即從事文學創作,畢業於中央文學講習所,28歲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化部創作室專職創作員,被雲南省文聯授予“從事文藝工作五十年以上文藝家”紀念牌的樊斌,因在那場以“莫須有”的罪名抓“右歡殼淋派”的人整人的運動中,以“言論”獲罪的他,輾轉發配到漾濞後,早已淡出文壇多年,不再進行文學創作了,而是重新乾起老本行,拿起聽診器,身穿白大褂,從事治病救人的醫療工作。樊斌晚年最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就是在漾濞探索出了一套對麻風病人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保密療法”。
1969年10月,為了避開血雨腥風的政治漩渦,靠邊站多年的樊斌主動要求上蓮花山麻風病院當醫生。蓮花山位於漾江鎮彎坡村境內,海拔2578米,和點蒼山隔江相望。上山要走一天的路,翻兩座山,過三條河。樊斌在這個不僅山高,雨多,氣冷,道崎嶇,而且因其建立麻風院,和促愚影當地人都懷有莫名恐懼的幾乎是與世
隔絕的地方,蹲伏和困頓掙扎了整整十年。四十年後,當樊斌接受《春城晚報》記者許曉嵐的採訪時說:“山上的10年,對他而言依然鮮明得如同當年白紗布上的鮮血一樣,剌眼而又醒目”,然而也就是在這漫長的醫務工作實踐中,富有人文情懷,對麻風病人的悲慘遭遇懷有深切同情的樊斌,摸索出了一套因頗俱人性化,深受患者歡迎和配合,效果極佳的“保密療法”。
麻風病作為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全球性的傳染性疾病,在醫療手段不發達的過去,人類對此病幾乎是束手無策的。為了遏制麻風病菌的傳染,歷史上對麻風病人,曾經採取過從肉體上徹底消滅的極端措施,因而人們往往“談麻色變”。在當年的漾濞,甚至連麻風病人家屬上街賣的雞蛋和牲畜都沒人敢買,麻風病人所受的歧視由此可見一斑。解放初期,國家對麻風病人採取的是“限期收治,隔離所有麻風病人”的政策,並於1952年在坐落於漾濞西部崇山峻岭中的蓮花山建立麻風病院,隔離治療大理下關巍山永平漾濞等地的麻風病人。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探索,樊斌發現,麻風病的恐懼是被愚昧無知無限放大了的,只要早發現,早治療,麻風病人的治癒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但由於受到社會的嚴重歧視,害怕被戴上麻風帽子的患者,便不可避免地千方百計諱疾忌醫,因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良機。樊斌在試驗中還發現,麻風病菌在自然環境中存活時間極短,因而傳染途徑十分有限,而經過治癒的麻風病人實際上已不再具有傳染性。於是針對當時對麻風病人所採取的普遍“隔離治療法”,對麻風病人及家人造成的精神折磨和心靈傷害,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樊斌的頭腦中產生了:既然隔離治療不是絕對必要的,為了消除患者沉重的心理壓力和思想包袱,可不可以採取為他們保密,發藥給他在家治療的方法呢?雖然這是一個既有悖於傳統,也有違當時政策的想法,但他執著的性格促使他決心要試一試。樊斌首先在當時的脈地公社(現屬漾江鎮)找了幾位當時尚未公的早期患者,讓他們在家裡治療,要求他們按時服藥,答應為他們保密。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嘗試,由於病人很樂意配合,治療效果非常理想。樊斌就全力向全縣推廣。這就是後來在1981年衛生部廣州召開的全國麻風防治工作會議上,被衛生部副部長黃樹則在會上大力提倡推廣的“保密療法”。  1979年1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直屬機關黨委電報通知漾濞縣委組織部說:“你縣防疫站樊斌同志右派問題,經總政直屬機關黨委1月19日討論,給予改正恢復其黨籍。”可惜九死一生的樊斌,在落實政策後,並沒象白樺、公劉等1957年總政創作室一起劃為右派,歷盡磨難,重新回歸主流社會的作家一樣,煥發出驚人的文學創作激情,並井噴出大量轟動一時的文學作品,而是繼續默默無聞地從事醫療衛生工作。雖然在業餘時間和離休後,樊斌也曾偶爾拾起過創作之筆,但創作的文學作品則無論是數量還是影響都沒有再現昔日的輝煌。而在樊斌晚年所公開發表的寥寥無幾的作品中,就基本上寫的是漾濞這塊已融入他血脈的土地。如1980發表在《滇池》雜誌上的小說《人面桃花》,內容就是反映他在蓮花山麻風院探索“保密療法”的過程,又如原載於《中國作家》1994年第二期,獲“作家與雲南徵文”二等獎的散文《隨著春風飄落的綠葉》,寫的則是他站在漾濞的雲龍橋頭,觀看橋彼岸那棵亭亭如蓋的大青樹春天的落葉時,觸景生情獲得的獨特的人生啟示和生命感悟。再如刊載在《大理文化》2007年第二期的散文《螢光雲花》,更是直接寫他在漾濞的生活和工作的經歷,以及當地的山川風物和民族風情。
1969年10月,為了避開血雨腥風的政治漩渦,靠邊站多年的樊斌主動要求上蓮花山麻風病院當醫生。蓮花山位於漾江鎮彎坡村境內,海拔2578米,和點蒼山隔江相望。上山要走一天的路,翻兩座山,過三條河。樊斌在這個不僅山高,雨多,氣冷,道崎嶇,而且因其建立麻風院,當地人都懷有莫名恐懼的幾乎是與世
隔絕的地方,蹲伏和困頓掙扎了整整十年。四十年後,當樊斌接受《春城晚報》記者許曉嵐的採訪時說:“山上的10年,對他而言依然鮮明得如同當年白紗布上的鮮血一樣,剌眼而又醒目”,然而也就是在這漫長的醫務工作實踐中,富有人文情懷,對麻風病人的悲慘遭遇懷有深切同情的樊斌,摸索出了一套因頗俱人性化,深受患者歡迎和配合,效果極佳的“保密療法”。
麻風病作為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全球性的傳染性疾病,在醫療手段不發達的過去,人類對此病幾乎是束手無策的。為了遏制麻風病菌的傳染,歷史上對麻風病人,曾經採取過從肉體上徹底消滅的極端措施,因而人們往往“談麻色變”。在當年的漾濞,甚至連麻風病人家屬上街賣的雞蛋和牲畜都沒人敢買,麻風病人所受的歧視由此可見一斑。解放初期,國家對麻風病人採取的是“限期收治,隔離所有麻風病人”的政策,並於1952年在坐落於漾濞西部崇山峻岭中的蓮花山建立麻風病院,隔離治療大理下關巍山永平漾濞等地的麻風病人。
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探索,樊斌發現,麻風病的恐懼是被愚昧無知無限放大了的,只要早發現,早治療,麻風病人的治癒率幾乎是百分之百。但由於受到社會的嚴重歧視,害怕被戴上麻風帽子的患者,便不可避免地千方百計諱疾忌醫,因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良機。樊斌在試驗中還發現,麻風病菌在自然環境中存活時間極短,因而傳染途徑十分有限,而經過治癒的麻風病人實際上已不再具有傳染性。於是針對當時對麻風病人所採取的普遍“隔離治療法”,對麻風病人及家人造成的精神折磨和心靈傷害,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樊斌的頭腦中產生了:既然隔離治療不是絕對必要的,為了消除患者沉重的心理壓力和思想包袱,可不可以採取為他們保密,發藥給他在家治療的方法呢?雖然這是一個既有悖於傳統,也有違當時政策的想法,但他執著的性格促使他決心要試一試。樊斌首先在當時的脈地公社(現屬漾江鎮)找了幾位當時尚未公的早期患者,讓他們在家裡治療,要求他們按時服藥,答應為他們保密。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嘗試,由於病人很樂意配合,治療效果非常理想。樊斌就全力向全縣推廣。這就是後來在1981年衛生部廣州召開的全國麻風防治工作會議上,被衛生部副部長黃樹則在會上大力提倡推廣的“保密療法”。  1979年1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直屬機關黨委電報通知漾濞縣委組織部說:“你縣防疫站樊斌同志右派問題,經總政直屬機關黨委1月19日討論,給予改正恢復其黨籍。”可惜九死一生的樊斌,在落實政策後,並沒象白樺、公劉等1957年總政創作室一起劃為右派,歷盡磨難,重新回歸主流社會的作家一樣,煥發出驚人的文學創作激情,並井噴出大量轟動一時的文學作品,而是繼續默默無聞地從事醫療衛生工作。雖然在業餘時間和離休後,樊斌也曾偶爾拾起過創作之筆,但創作的文學作品則無論是數量還是影響都沒有再現昔日的輝煌。而在樊斌晚年所公開發表的寥寥無幾的作品中,就基本上寫的是漾濞這塊已融入他血脈的土地。如1980發表在《滇池》雜誌上的小說《人面桃花》,內容就是反映他在蓮花山麻風院探索“保密療法”的過程,又如原載於《中國作家》1994年第二期,獲“作家與雲南徵文”二等獎的散文《隨著春風飄落的綠葉》,寫的則是他站在漾濞的雲龍橋頭,觀看橋彼岸那棵亭亭如蓋的大青樹春天的落葉時,觸景生情獲得的獨特的人生啟示和生命感悟。再如刊載在《大理文化》2007年第二期的散文《螢光雲花》,更是直接寫他在漾濞的生活和工作的經歷,以及當地的山川風物和民族風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