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堆遺址

樊城堆遺址

樊城堆遺址位於江西省樟樹市城區偏南24公里的劉公廟鄉廟下村東側,雌溪上游,是江西贛江——鄱陽湖水系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經1977年至1979年的三次考古發掘 ,揭露面積累計達825平方米。

遺址文化堆積自上而下有七個自然層,第三至七層是早期堆積的下文化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第二層是晚期堆積的上文比層,屬於商周時期青銅文化堆積。 最具特色的是下文化層出土的淺盤鼎、壺形鼎,各種式樣豆類器、以及器蓋和彩陶器等。

樊城堆文化的南限目前已達於都,北界已到長江邊緣,它是分布在贛江——鄱陽湖水系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是江西地區土著文化,現已提出命名為樊城堆文化。可見其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的重要程度。

2006能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樊城堆遺址
  • 所在地區:劉公廟鎮鄉廟下村東側
  • 所在地區:江西省樟樹市
  • 時代:新石器時代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編號:99  Ⅰ-99
概述,發掘,

概述

遺址高出稻田1-3米,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1米,周長380米,面積1.2萬餘平方米,屬江西省保存完好的台地遺址。從1977年至1979年共進行過三次考古發掘 (最後一次中山大學參加) ,揭露面積825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至4米,分7層:1?層為上文化層,相當於商周時期,屬奴隸社會;3?層為下文化層, 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屬於原始社會末期。出土石器283件, 網墜128件,鼎足形狀達12種、998件,代表300多個體,僅鼎類可分盤形、 釜形、罐形、壺形4種。上下文化層均發現刻劃文字和符號。陶器的裝飾工藝多系刻劃、壓印、剔刺,亦有彩繪,其紋飾達40餘種。
樊城堆遺址下文化層的文化內涵與築衛城遺址下文化層屬同一類型,是贛江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而且分布範圍很廣,考古界已提出命名為“樊城堆文化”。
2006年05月25日,樊城堆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發掘

自1977年試掘以來,經兩次正式發掘,揭露面積累計達825平方米,取得了一批實物資料,初步了解了它的文化內涵和性質。樊城堆遺址於1975年被發現,1977年、1978年、1980年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遺址為土墩型遺址,高出旁邊田地1~3米,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0米,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其文化堆積可分七層,第一、二層為商周文化遺存,距今約3500年左右;第三層為龍山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左右;第四至第七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距今約5000~4500年,其下文化層與贛江東岸的築衛城遺址下文化層屬同一類型。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鏟等生產工具,杯、碗、罐等生活用具。另外還發現制陶窯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