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年少崇尚正直,以詩勵志
嘉定三年庚午正月十六日(1210年2月11日),樂雷發出生在湖南寧遠下灌樂家山(今
明月山),當時正雷聲大作,天降
甘霖,閃電劃破長空,一聲炸雷,驚天動地。其父親與母親,以“春雷震天,雷霆萬鈞,甘霖落地,滋潤嘉禾”之意,為其取名樂雷發。
其父樂公明,南宋
進士,為人正直,有志報國,做官清廉。樂雷發從小受
舜文化薰陶,心裡就滋生了崇尚正直的樸素英雄觀,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博覽群書,精通經史,長於詩賦,少年時代便立下了收復國土、振興民族的志向,11歲的時候,父親樂公明帶著他拜會在永州做官的楊孟溪。見面就背起
楊萬里的《小池》,並繪聲繪色地說起了詩意。楊孟溪見樂雷發年少聰明,十分動情,即興鋪紙磨墨,題贈詩文以之鼓勵。樂雷發也作了《謝楊孟溪縣丞惠以章墨》表示感激和敬仰,表決心要西窗磨穿鐵硯,書齋探求真經。
青年四海漫遊,以詩交友
二十歲開始,樂雷發四海漫遊。在遊山玩水之中了解民生民怨,了解官場現狀,陶冶自身情操,廣交各界朋友。
樂雷發所交的朋友大多為文人墨客和在職官員,交友的方式也主要是作詩相贈。針對不同的交往對象,他在詩中或者思情敘舊互相勉勵,或者稱讚其往昔的建樹,激勵為民做主,建功立業;或者展望未來,寄言勵志,勸勉友人珍惜建功立業的機會;或者借題發揮,為自己沒有機會為國盡力唏噓慨嘆。如《
舜祠送桂林友人》《
送桂帥鐘尚書赴召》《送李煥雲起恭城主簿》《
送丁少卿自桂帥移鎮西蜀》等。樂雷發對桂林友人說“詩交應不計窮能”,誇讚桂帥鐘尚書“賴有老臣經濟在,快呼桂醑餞篙師”,寄言即將赴任為恭城主簿的老鄉李煥雲“事業無窮要自強”,期盼李煥雲憂國憂民建樹偉業;在元兵侵犯蜀地,朝廷擬調友人丁少卿去成都任制使時,贈詩提醒友人丁少卿蜀地防務的重要,指出“三邊形勢全憑蜀”,叮囑丁少卿要學三國姜維挫敗鐘會的陰謀、由劍閣入蜀的做法,言之切切,義之真真。
中年授業解惑,寄情學子
當時,國家偏安於江南一隅,江北大片領土淪陷,外患嚴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樂雷發主張以收復國土為己任,擁護抗擊金元,文章直抵時弊,而投降派
史彌遠執掌朝綱,樂雷發北上抗金的政治主張不能為權臣們所容,雖滿腹經綸,卻屢試不第。他對此十分憤慨,遂放棄功名,轉而收徒講學,在湖南道州,江西吉州、筠州、袁州等地開館授徒,把救國的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在講學中,他極力宣傳抗金救國的道理,斥責那些唯讀書不救國的腐儒,號召學生上前線去抵抗入侵之敵。
欽授特科狀元,退隱九嶷
理宗寶祐元年(1253),門人
姚勉登科,上疏讓第。理宗召見親試。金鑾殿上,理宗問以“學、術;才、智;選、舉;教、養。”八事,樂雷發“條對切直”,留下了著名的“廷對八策”。“文章天子”宋理宗大悅,當即賜以“特科狀元”,賜田八百畝,敕建狀元樓一座,授翰林館職。時值元兵大舉進攻西北,樂雷發作《
烏烏歌》、《車攻賦》等,抒發抗元的壯志,指斥權臣昏庸,因而不得重用。樂雷發對腐朽的南宋政權十分絕望,於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憤然稱病回鄉,隱居
九嶷,寄情山水,用詩詞抒發自己的愛國熱情。他在
讀書岩著書,在
象岩講學,遺址至今猶在。
主要成就
文學特點
樂雷發留存於世的詩有140餘首,其體裁包括七古、五古、七律、五律、七絕、五絕,少年時候,就表現出了驚人的詩歌創作才華。
家國情懷
所留存於世的直接抒寫九嶷山的詩中,最為直白地表達對九嶷山的家鄉情結的有《舂陵道中望九疑》《九疑紫霞洞歌》《象岩銘》。在《舂陵道中望九疑》中,樂雷發寫道:“九歌悲咽九疑峰,萬里孤臣怨莫從。楚雨那歸汾水曲,嶺雲別向洞天封。祠宮秋老哀回雁,寢苑春寒響夜松。待向寒來攜玉琯,月明吹乇幾芙蓉。”在《九疑紫霞洞歌》中,樂雷發謳歌慨嘆“借問此何地,指言太虛天。”在《象岩銘》中直白地表達“我愛斯岩,原象之美。”詩中,樂雷發情系
九嶷山的花草、玉琯、楚雨、嶺雲、祠宮、回雁、夜松,還親自為九嶷山象岩命名作銘記。
釋、道意蘊
九嶷山有很多諸如“何侯煉丹”“拔宅升天”“玉帶圍陵”一類來自
堯舜時代、有著濃郁佛家與道家情懷的傳說故事,這些發自遠古的不失詭譎幻誕的故事,使九嶷山人樂雷發心靈深處平添了一種爛漫主義情懷。
《離騷》遺風
宋代理學融合了釋、儒、道三教的思想體系。樂雷發在詩中對號稱北宋理學五子的
周敦頤、
邵雍、
張載、
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發展和推廣者
朱熹、
張栻等非常敬慕,對理學的內在精神也很有獨到見解。
如《九嶷紫霞洞歌》此詩既有儒家風采,亦有釋、道情懷,還有屈子
楚騷遺韻啊!”
文學創作
樂雷發屬江湖派詩人,然其詩風骨遒勁,在江湖詩人中較為突出。七言歌行,如《
烏烏歌》、《壺中天歌贈侯明父》,雄深老健,激昂奔放。前者感慨書生誤國禍世,無補於國家危難,尤為淋漓盡致。近體詩大多不脫江湖派窠臼,但也不乏優秀之作,如《逃戶》反映出宋末社會民不聊生的現象;《寄雪蓬姚使君》、《寄許介之》、《送丁少卿自桂帥移鎮西蜀》、《讀系年錄紹興八年以後事》等,感懷國事,寄慨深長。又有一些詩作寫得清麗可讀,如《
秋日行村路》、《夏日偶書》。
所著《雪磯叢稿》5卷,清乾隆時選入《四庫全書》。有《南宋群賢小集》本;有《雪磯詩評》及《廷對八策》遺世。
思想理論
釋、道
九嶷山有很多諸如“何侯煉丹”“拔宅升天”“玉帶圍陵”一類來自堯舜時代、有著濃郁佛家與道家情懷的傳說故事,這些發自遠古的不失詭譎幻誕的故事,使九嶷山人樂雷發心靈深處平添了一種爛漫主義情懷。
樂雷發一生以道學自居,他尊崇“道”,從性命之學闡釋了他的道統之說,並提出了一些以“道”為核心的政治主張。在《狀元策》中提出“以道淑天下之士”。他尊崇“道”,從性命之學闡釋了他的道統之說,並提出了一些以“道”為核心的政治主張。
憂患意識
樂雷發的政治理想是江湖詩派的家國意識的重要表現。
嘉熙三年(1239),蒙古軍隊攻入四川,占領重慶,到淳祐元年,再次揮兵攻陷成都,隨之縱兵南下,接連攻下宋朝多處州縣。宋理宗對蒙古人的威逼束手無策,朝中大臣只知務虛空談,國勢維艱。樂雷發鄙視那些戴著高帽子、佩著長劍、滿嘴仁義道德、醉生夢死的高官,他在詩里感慨在國家危急之際,書生都是“百無一用”的廢物。提醒讀書人不要忘記了四川人民遭受屠戮的悲慘情況,呼籲在國家動盪的時刻,再也不要死捧著書本尋章摘句,死摳性理,講論道學;他號召讀書人覺悟過來,焚去詩文,聚首喝酒,探討如何報效祖國;他期待道學家象孔子那樣智勇雙全,文學家得象諸葛亮那樣謀略深遠,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壯懷激烈,投入到戰鬥行列中去。
樂雷發自己是個讀書人,卻大肆呼喊莫讀書,目的在於通過這首長歌,勸導讀書人別讀書死,要視天下蒼生安危為己任,學以致用,讀書報國,拿起寶劍,揮動戰旗,殺敵立功,建立千秋功業,垂勛萬世。
忠貞報國
樂雷發在《狀元策》中說:“有學術而有才智,其人則君子;有才智而無學術,其人則小人。陛下只求人才,必求其兩全之人,最不可各求其一也。”
在《狀元策》的結尾中表白說:“臣草茅愚生,不識忌諱,一念愛忠,與生俱生。陛下嘉納忠言,故終聖問之外,竭其狂瞽,亦可謂出位犯分矣。大則投之鼎鑊(huo),小則屏之山林。其甘如飴,九死無悔。”
意思是:臣下是民間一個愚昧的書生,不懂得忌 諱,而忠君和愛民這一信念與生俱來。陛下允許提出忠言,所以敢在聖上的策問以外,獻上那愚妄無知之言,也可以說是越出本位、觸犯等級規定了。往嚴重處說就 是處以死刑而投入油鍋,往輕微點說就是斥退而摒棄在山林。我心甘情願,九死無悔。
樂雷發的忠貞報國的人品氣節,蒼天可鑑!
人物軼事
少年立志
樂雷發11歲的時候,父親樂公明帶著他拜會在永州做官的楊孟溪。小雷發毫無陌生感,一見面就說:“叔叔,我讀過楊萬里爺爺《小池》《新柳》,說完,樂雷發就背起楊萬里的《小池》來:“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並繪聲繪色地說起了詩意。楊孟溪見樂雷發年少聰明,十分動情,即興鋪紙磨墨,題贈詩文以之鼓勵。
人物評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樂雷發:“人品頗高”說其詩“風骨頗遒,調亦瀏亮,實無猥雜粗俚之弊,視江湖一派迥殊……尚有杜牧、許渾遺意。
”錢鐘書對樂詩評價說:“所讀晚宋小家中,《雪磯叢稿》才力最大,足以自立。
”嶽麓書社1986年出版了錢锺書先生編的《宋詩選注》,選入了《烏烏歌》等詩。
代表詩作
【逃戶】
租帖名猶在,何人納稅錢。燒侵無主墓,地占沒官田。
邊國干戈滿,蠻州瘴癘偏。不知攜老稚,何處就豐年。
兒童籬落帶斜陽,豆莢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
【送丁少卿自桂帥移鎮西蜀】
瓊海收兵玉帳閒,又移齋艦溯涪灣。三邊形勢全憑蜀,四路封疆半是山。
魏將舊聞侵劍閣,漢兵今欲卷函關。細傾瑞露論西事,想在元戎指顧間。
家庭成員
父親:樂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