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則
- 釋義:古代九錫之一
樂則,亦作“ 樂縣 ”,古代九錫之一。《禮·含文嘉》有云:能和民者賜樂則。釋義樂則,古代皇帝九種特賜用物(九錫)之一。1出處《禮·含文嘉》曰:能安民者賜車馬,能富民者賜衣服,能和民者賜樂則,民眾多者賜朱戶,能進善者賜納陛...
《禮要樂則》·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阮鶚撰。鶚,桐城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事跡附見《明史·胡宗憲傳》。此書乃其以御史督學直隸時所作,以教諸生者。禮要分冠、昏、喪、祭、飲、射六門,引三禮原文於前。凡四書中涉及禮制者,亦酌取之,皆人所共知,別無發明之處。樂則...
《顏淵問為邦樂則舞》是明朝歸有光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顏淵問為邦樂則《韶》舞 聖人告大賢之間,亦以禮樂治天下而已。夫虞夏商周,天下之盛王也,其為禮樂可知矣。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宜其有取於此與?昔顏子問為邦,而夫子告之以為天下之治,皆本於一人之心。苟非建中和之極,則法制之所驅率者亦末也...
《荀子·樂論》是《荀子》中的一篇,是荀子對音樂及其有關問題的論述。作品原文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儘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
《古之賢士,樂道忘勢》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作品原文 古之賢士,樂道忘勢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則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①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作品注釋 ①亟(qi):多次。作品...
《樂者禮記》是薩頂頂作曲並演唱的一首古文歌曲,於2020年7月在CCTV-1《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節目中首次演唱。歌曲歌詞 夫樂者 樂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無樂 樂則必發於聲音 形於動靜 而人之道 聲音 動靜 性術之變儘是矣 故人不能不樂 樂則不能無形 形而不為道 則不能無亂 故制雅頌之聲...
荀子的樂源論是:“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經濟背景 禮樂文化的起源與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密切相關。世代定居的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是禮樂文化產生和發展的經濟社會基礎。這種經濟社會基礎與西方文明賴以產生和發展的遊牧經濟和城邦社會...
中國的文化,非常重視禮樂;禮就是指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中華“禮樂文化”的形成背景,是以天地自然的和諧代表“樂”的精神,天地自然的秩序為基礎的。“和諧”(樂的精神),所以萬物都能化生。“有序”(禮的精神),所以萬物能各具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