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形跡這一術語由李四光首先使用。在自然條件下地殼中的岩層或岩體,發生永久形變而造成的各種地質構造形體和地塊、岩塊相對位移的蹤跡,即包括構造變動和非構造變動產生的各種次生結構要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構造形跡
- 相關人物:李四光
- 實質:地理術語
- 主要內容:褶皺斷裂、節理、劈理和片理等
構造形跡這一術語由李四光首先使用。在自然條件下地殼中的岩層或岩體,發生永久形變而造成的各種地質構造形體和地塊、岩塊相對位移的蹤跡,即包括構造變動和非構造變動產生的各種次生結構要素
構造形跡這一術語由李四光首先使用。在自然條件下地殼中的岩層或岩體,發生永久形變而造成的各種地質構造形體和地塊、岩塊相對位移的蹤跡,即包括構造變動和非構造變動...
地質構造形跡景觀旅遊資源是地殼運動過程中留下的各種遺蹟稱地質構造形跡。如斷層、褶皺、節理以及全球性構造的各種岩石圈板塊、板塊逢合帶、裂谷、火山弧、弧後盆地...
構造形跡和構造體系按規模大小而劃分的級別。又稱構造級別。如分為一級構造、二級構造、三級構造等,或分為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構造等。一般在一個地區占有主導...
構造是地殼運動的產物。由於地殼中存在很大的應力,組成地殼的上部岩層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就會發生變形,形成構造變動的形跡,如在野外經常見到的岩層褶皺和斷層等。...
構造變形序列(tectonic deformation sequence)是構造序列與構造形跡共生組合(簡稱構造形跡組合)的總稱。...
線性構造由霍布斯(W H Hobbs,1944年)提出,泛指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呈現的線形影像。但長期以來,地質學家們對這種影像特徵的地質含義理解並不相同。部分線性影像是...
構造型式由李四光於1929年提出。指同一類型的構造體系,儘管在規模上、構造形態上、形變強度上和物質組成等各方面都可能極不相同,但卻具有同樣的總體組合特徵,符合...
構造極性(tectonic polarity)是指區域構造演化的方向規律性。兩板塊相互作用導致的沉積、岩漿和構造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規律出現的。在洋、陸匯聚的情況下,隨著洋...
因此人們把這種地殼運動稱為構造運動。構造運動造成了地殼表面的褶皺隆起和凹陷以及地層的斷裂。在野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構造運動留下的構造形跡。如岩層的褶皺,...
地質構造運動(geotectonic movement) 是指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物質變位的運動。又稱地殼運動或大地構造運動。人類對固體地球研究範圍僅限地殼,所以地質構造運動是指地殼...
地殼形成幾十億年以來,發生過多期大的構造運動。研究資料表明,我國至少發生過十二期影響範圍廣泛的強烈構造運動(引構造部分的地質年代表)。地殼變形、岩層滯曲、...
各構造體系之間或同一構造體系之內的各種構造成分,在同一地區,依各種方式互相穿插、干擾、結合、聯合和合併的各種現象的總稱。廣義的包括構造聯合現象。通常所謂構造...
構造體系圖(structural system map)又稱構造型式圖,是用於表示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構造體系展布規律和基本特徵的綜合性圖件。用圖件形式表示客觀地質構造現象的基本...
扭動構造體系(shear tectonic system)是指由地殼的某一部分對其毗鄰部分發生相對扭動而形成的構造體系。又稱扭動構造型式,是地殼表層普遍存在的構造現象。扭動構造型式...
簡稱新華夏系。是亞洲東部瀕太平洋地區特有的,中生代形成並持續活動的一個巨型多字型構造體系。它由一系列北北東方向的大型隆起帶和沉降帶構成,並有斜交的扭斷裂...
斷裂構造是岩層受地應力作用後,當力超過岩石本身強度使其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受破壞而發生破裂的地質構造。是地殼上分布最普通的地質構造形跡之一。分為節理、劈理、...
南嶺緯向構造體系(Nanling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是橫亘於中國南嶺地區的緯向構造帶。...
中國東部北西向構造(NW trending structures in Eastern China)是指中國東部一系列北北西至北西西向的壓性構造形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