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緯向構造體系

南嶺緯向構造體系(Nanling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是橫亘於中國南嶺地區的緯向構造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嶺緯向構造體系
  • 外文名:Nanling latitudinal structural system
  • 地區:中國南嶺地區
  • 類型:緯向構造帶
  • 經緯度:北緯23°30′~25°30′
  • 表現:長江和珠江分水嶺
概述,其他緯向構造體系,

概述

主體大致位於北緯23°30′~25°30′,由東西向複式褶皺、沖斷帶、花崗岩帶、動力變質帶及火山岩盆地組成,航磁異常、地震震中帶、溫泉帶以及部分山脈和水系亦呈東西向展布;中段雖有廣西山字型構造發育,但東西向壓性構造形跡仍甚顯著,且連續性好,從而構成此帶之主體;西段則因其他構造體系嚴重干擾,使其構造成分呈分散的片段斷續出現,但有重力異常顯示,莫霍面梯度帶於此地殼變厚,表明深部有東西向構造存在。它至少在早古生代就已形成並控制古生界的分布,印支運動及燕山運動再度整體遭受南北向擠壓,挽近以來仍有活動,至今仍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帶內鎢錫、有色金屬、稀土和稀有元素礦產星羅棋布。在全球其他地區也有部分東西向構造與此帶大致相當。
南嶺緯向構造體系南嶺緯向構造體系

其他緯向構造體系

沿陰山天山構造帶以西,中亞細亞北緯39°~40°之間,有包括費爾乾納列寧納巴德以南的阿拉依什克、突厥斯坦、札拉依什克以及史達林納巴德以北的二疊系三疊系岩層所組成的東西向的緊密褶皺帶。在土耳其北部瀕臨黑海地帶有延展約1500公里的安納托利亞東西褶皺帶。橫亘保加利亞中部的普蘭尼亞納和巴爾幹半島的巴爾幹諸山脈也有緯向構造帶出現。在南歐,北緯40°~43°左右,存在著近東西向的庇里牛斯和坎塔布連山脈。在北美大陸東部紐約和波士頓兩地的緯度之間,以及美國西部同一緯度地帶仍有東西走向的山脈存在。它和門多西諾以西、太平洋底的巨大擠壓、平移斷裂帶是一脈相承的。
秦嶺-崑崙構造帶往東,在朝鮮的濟州島附近近代火山帶呈東西向展布。在日本九州島的北部、本州島關東和四國島北部直至大地溝都有明顯的東西構造帶的形跡。往西在阿富汗的北部,則出現由走向東西的緊密褶皺和逆沖斷裂組成的赫里路德帶。在阿爾及利亞,阿特拉斯山脈基本上是走向東西的。在美國南部北緯35°左右,有一條走向大致東西的烏奇塔山脈。在南非的極南部開普褶皺山脈也是緯向構造帶的一例。
在北緯10°左右,沿加勒比海南岸,南美洲北邊有一條巨大的平移斷裂,它越過哥斯大黎加中部與太平洋的克利伯頓巨型平移斷裂帶連線。在太平洋底,也有一系列強烈緯向斷裂帶由北往南擠壓,同時北盤由東往西相對平錯,錯距很大。位於北緯40°的門多西諾斷裂帶長1000多公里就是一例。位於北緯30°~33°的默里斷裂帶,北緯24°左右的莫羅卡斷裂帶,北緯18°左右的克拉里恩斷裂帶,此外還有近赤道地帶的加拉帕戈斯斷裂帶,在南緯10°左右的馬格薩斯斷裂帶,南緯27°左右的復活節島斷裂帶也都是東西方向的斷裂帶。在大西洋底也有一些跡象顯示緯向構造帶的存在。如在相當默里斷裂帶所在緯度上錯開北大西洋海嶺的大西洋斷裂帶和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裂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