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質學(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構造地質學(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構造地質學》是由羅金海、梁文天、於在平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於2018年4月13日出版的iCourse·教材。該教材可作為高等院校地質類專業教學用書,也可供從事礦產勘探與開發和地質科研人員參考。

該書共十三章,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地質構造,每章章末設有思考題,書後提供有12個實習及三個附錄。

基本介紹

  • 書名:構造地質學
  • 作者:羅金海、梁文天、於在平
  • 類別:iCourse·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4月13日
  • 頁數:371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495089
  • CIP核字號:2018058652
  • 字數:570千字
成書過程,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西北大學構造地質學教學團隊為該教材的編寫作了長期準備,結合教學與科研工作收集素材。教學團隊基於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構造地質學的研究發展,陸續編寫研發課程教學課件講義,為該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參考資料和素材。
該書第一章由於在平教授編寫,第十章由梁文天博士編寫,其餘各章和實習內容由羅金海教授編寫。於在平教授審閱了全書,羅金海教授對全書統稿並最終定稿。
西北大學張國偉院士、董雲鵬教授、李瑋教授、魯如魁博士、王彬博士、孫聖思博士和張菲菲博士對該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張國偉院士審閱了書稿,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並為該書撰寫了序言。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王居里教授為該書提供了部分圖片並審閱了部分章節,陳丹玲教授審閱了部分章節,郭安林教授、張成立教授和周小虎博士提供了部分資料。作者多年以前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何登發教授的合作對該書章節安排和內容編寫都有幫助。北京大學張進江教授審閱了書稿並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該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van der Pluijm和Marshak(2004)、Twiss和Moores(2007)、曾佐勛等(2008)、Ragan(2009)、李忠權和劉順(2010)、Fossen(2010)、劉志宏等(2011)、Davis等(2011)、宋鴻林等(2013)編寫的構造地質學教材。
2018年4月13日,《構造地質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內容簡介

該教材共十三章,在系統論述構造地質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構造地質學的發展現狀,介紹了各種主要地質構造(線理、劈理、節理、褶皺和斷層等)的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特徵和相關研究方法,及構造地質學的重要進展,增加了“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不同構造環境下的地質構造組合”“流變學與岩石塑性變形”等章節,並編制了一套構造地質學室內實習圖件附於教材之後。

教材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構造地質學的內涵
二、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方法
三、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意義
思考題
第二章 構造要素的產狀及沉積岩原生構造
第一節 面狀和線狀構造的產狀及其與地形起伏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面狀和線狀構造的產狀
二、面狀構造與地面坡向、地形等高線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二節 沉積岩原生構造
一、層理及其識別
二、利用沉積岩層原生構造確定岩層頂面與底面
三、軟沉積變形
第三節 地層接觸關係
一、不整合類型
二、不整合的觀察和研究
思考題
第三章 地質構造分析的力學基礎
第一節 應力
一、外力與內力
二、應力與應力狀態
第二節 應力狀態與應力狀態分析
一、物體內部一點的應力狀態
二、雙軸應力狀態分析與應力莫爾圓
三、三軸應力狀態分析與應力莫爾圓
第三節 應力場、應力軌跡、應力集中
一、應力場
二、應力軌跡
三、應力集中
第四節 地殼和岩石圈應力場特徵
一、多種應力同時作用
二、構造力和構造應力傳播過程中的衰減特點
三、板塊構造環境決定巨觀地應力場特徵
四、靜岩壓力與深度
思考題
第四章 應變與岩石變形
第一節 變形、位移與應變
一、變形與位移
二、應變
第二節 應變橢球體
第三節 應變狀態
第四節 均勻變形與非均勻變形、非旋轉變形與旋轉變形
一、均勻變形與非均勻變形
二、非旋轉變形與旋轉變形
第五節 遞進變形
一、共軸遞進變形
二、非共軸遞進變形
第六節 脆性和韌-脆性岩石的變形行為
一、彈性變形
二、塑性變形
三、破裂
第七節 岩石破裂準則
一、庫侖破裂準則
二、格里菲斯破裂準則
三、張性破裂準則
第八節 影響岩石力學性質的外部因素
一、溫度
二、圍壓
三、孔隙流體
四、時間
第九節 應變測量
一、Fry法
二、Rf/法
三、針對變形化石的Wellman(1962)法
第十節 岩石變形的微觀機制
一、摩擦滑動、微裂作用和碎裂作用
二、機械雙晶和膝折作用
三、壓溶作用(或溶解蠕變)
四、擴散蠕變
五、位錯蠕變
六、超塑性變形
思考題
第五章 線理
第一節 線理分類
第二節 小型線理
一、拉伸線理
二、礦物生長線理和壓力影構造
三、礦物旋轉定向線理
四、皺紋線理
五、交面線理
六、擦痕和滑抹晶體
第三節 大型線理
一、石香腸構造
二、窗欞構造
三、鉛筆構造
四、桿狀構造
第四節 線理觀察與研究
一、確定線理類型,測量線理產狀並進行統計分析
二、線理分期與配套
三、確定線理與區域構造之間的時空聯繫,分析線理的地質意義
思考題
第六章 次生面狀構造
第一節 面理、葉理與劈理
第二節 劈理的類型與特點
一、劈理分類
二、連續劈理
三、不連續劈理
四、其他幾個有關劈理的術語
第三節 劈理成因
一、機械旋轉
二、重結晶作用
三、晶體塑性變形作用
四、壓溶作用
第四節 劈理與其他地質構造的關係及其應變意義
一、劈理與褶皺、斷層的關係
二、劈理的應變意義
三、劈理的觀察和研究
思考題
第七章 褶皺
第一節 褶皺的空間幾何形態分析
一、褶皺基本類型
二、褶皺要素
三、褶皺規模與大小
四、褶皺形態描述與分類
五、褶皺組合
六、疊加褶皺
七、同沉積褶皺和底辟構造
第二節 褶皺的形成過程分析
一、縱彎褶皺作用
二、橫彎褶皺作用
三、剪下褶皺作用
四、柔流褶皺作用
第三節 褶皺構造的觀察與研究
一、褶皺幾何學分析
二、褶皺運動學分析
思考題
第八章 節理
第一節 節理分類
一、根據節理產狀與所在岩層產狀的關係分類
二、根據節理與所在褶皺樞紐的關係分類
三、根據節理與所在岩石成岩過程的相對時間分類
四、根據節理形成時的力學性質分類
第二節 張節理
第三節 剪節理
第四節 岩漿岩中的柱狀節理
第五節 節理的觀察與研究
一、節理分期與配套,確定節理組與節理系
二、節理觀測數據統計分析
三、節理研究在區域構造分析中的套用
思考題
第九章 斷層
第一節 斷層的幾何要素和運動學要素
一、斷層的幾何要素
二、斷層的運動學要素——位移
第二節 斷層分類
一、根據斷層與相關地質構造的幾何關係分類
二、根據斷層兩盤相對運動方向分類
第三節 正斷層組合形式與伸展構造
一、伸展構造的表現形式
二、 大陸岩石圈伸展模式
三、同沉積斷層
四、構造反轉
第四節 逆斷層組合形式與逆沖推覆構造
一、逆斷層組合形式
二、逆沖推覆構造的幾何結構特徵
三、異常孔隙壓力在逆沖推覆構造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四、重力滑動構造
第五節 平移斷層(走滑斷層)及其組合形式
一、走滑斷層帶內應力場特徵
二、走滑斷層帶構造特徵
三、一種特殊類型的走滑斷層——轉換斷層
第六節 斷層岩
一、斷層角礫岩
二、碎裂岩
三、斷層泥
四、假玄武玻璃(玻化岩)
第七節 斷層形成機制的安德森模式
第八節 斷層效應
一、走向斷層在地面方向造成的地層重複與缺失
二、傾向斷層在地面或剖面方向造成的斷層性質假象
第九節 斷層的野外識別與研究
一、斷層的野外識別標誌
二、斷面觀測與產狀測定
三、確定斷層性質
四、確定斷層形成時間
思考題
第十章 剪下帶和韌性剪下帶
第一節 剪下帶的概念和特徵
一、剪下帶的概念
二、剪下帶的應變特徵
三、剪下帶的基本類型
四、韌性剪下帶組合形式
五、剪下帶大地構造背景
第二節 韌性剪下帶應變與變形特徵
一、韌性剪下帶應變特徵
二、韌性剪下帶內岩石變形
第三節 糜棱岩
一、糜棱岩的含義
二、糜棱岩的分類
第四節 韌性剪下帶的剪下運動方向
一、標誌體錯動和偏轉
二、S-C組構和伸展褶劈理
三、旋轉碎斑系和變斑晶
四、雲母魚構造
五、壓力影構造
六、書斜構造和顯微剪下破裂
七、褶皺構造
第五節 韌性剪下帶的觀察與研究
一、韌性剪下帶的識別和確定
二、韌性剪下帶構造變形及運動學特徵觀測
三、韌性剪下帶的顯微構造觀測
思考題
第十一章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
第一節 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及其相關概念
第二節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形式
一、地貌標誌
二、地質構造標誌
三、沉積物標誌
四、地震
五、火山活動
六、溫泉
七、地球物理異常和地形變
第三節 新構造類型
一、隆起構造
二、坳陷構造
三、斷塊構造
四、褶皺構造
五、活動斷層
第四節 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測年方法
二、構造地貌方法
三、地形變測量方法
第五節 活動斷層
一、活動斷層的分類
二、活動斷層的研究
第六節 中國及其鄰區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的主要特點
一、中國及其鄰區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徵
二、中國及其鄰區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的主要特點
思考題
第十二章 不同構造環境下的地質構造組合
第一節 伸展構造背景下褶皺作用和擠壓構造組合
一、伸展構造背景下的褶皺作用——伸展斷層相關褶皺作用
二、伸展構造體系中的擠壓構造
第二節 擠壓構造背景下的伸展構造與斷層相關褶皺理論
一、擠壓構造體系中的伸展構造
二、斷層相關褶皺理論
三、褶皺相關斷層
第三節 扭動構造背景下的地質構造組合
一、壓扭作用與壓扭構造
二、張扭作用與張扭構造
思考題
第十三章 流變學與岩石塑性變形
第一節 脆性、韌性、彈性、塑性和黏性辨析
一、脆性
二、韌性
三、彈性
四、塑性
五、黏性
第二節 流變學和連續介質力學
第三節 彈性材料
一、線彈性和胡克定律
二、非線彈性
三、彈性變形與泊松比
第四節 塑性和流變:永久變形
一、黏性材料(流體)
二、塑性變形(固體岩石流變)
三、理想塑性材料
四、應變硬化和應變軟化
第五節 彈性、黏性和塑性變形組合模型
第六節 流變學實驗
一、恆定應力(蠕變)實驗
二、恆定應變速率實驗
第七節 溫度和水對流變的影響
第八節 塑性、韌性和脆性變形
第九節 地殼流變學
第十節 岩石圈流變學
第十一節 地幔流變學
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構造地質學室內實習
實習1 地質圖的基本知識及讀水平岩層和傾斜岩層地質圖
實習2 用間接方法求解岩層的產狀要素
實習3 極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構造地質學中的套用
實習4 讀傾斜岩層地質圖並作圖切地質剖面圖
實習5 繪製和分析節理玫瑰花圖
實習6 繪製節理極點圖和等密圖
實習7 讀褶皺地區地質圖並作圖切地質剖面圖
實習8 編繪和分析構造等高線圖
實習9 讀斷層地區地質圖並求斷距和繪製地質剖面圖
實習10 分析岩漿岩地區地質圖並作地質剖面圖
實習11 分析變質岩地區地質圖
實習12 構造地質學綜合讀圖分析
附錄Ⅰ 真傾角與視傾角換算圖
附錄Ⅱ 部分常見岩石花紋和構造符號圖例
附錄Ⅲ 構造地質學室內實習用圖
(註:目錄排版順序為從左列至右列)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構造地質學》的數字課程資源來源於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構造地質學”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按照教材體例配套製作,並設計二維碼及PPT課件。
課程名稱
類別
建設院校
授課平台
構造地質學
慕課
中國大學MOOC
構造地質學
資源共享課
愛課程iCourse

教材特色

重視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中引用了作者在野外收集到的各種第一手實際地質現象,比較好地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拓展教學內容、擴展知識面。在傳統的構造地質學內容方面進行了適當拓展,使該教材的內容更加豐富與全面。例如,在力學基礎部分,增加了地殼和岩石圈應力場特徵分析,並在新構造部分實際分析了中國及鄰區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徵;在軟沉積變形構造部分,增加了震積構造部分,為古地震識別提供了構造手段;線上理部分,比較詳細論述了擦痕與滑抹晶體的形成機制;在劈理部分,辨析了面理、葉理與劈理;在節理部分,較詳細論述了張節理與剪節理的發生機制,並強調了羽飾構造與張節理的密切聯繫,還論述了岩漿岩中柱狀節理成因的研究狀況等。
注意新發展,深化提高教學內容。新增加了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不同構造環境下的地質構造組合和流變學與岩石塑性變形三章,不僅有助於擴大該教材的適用性,還有助於拓寬學習者新的知識面。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一章有利於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方向的學習者使用該書,該書還在新構造部分總結了中國及鄰區新構造與新構造運動的特點,有助於學習者了解中國的新構造運動特徵;流變學是當代國際地質學界,現代構造地質學新發展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加強這部分內容,從發展觀點看非常重要與必要。不同構造環境下的地質構造組合一章引用了世界各地典型的地質構造與大地構造圖件,學習者有可能通過該章學習拓寬其地質視野和全球整體觀念。
該教材獨立編制了一套適合構造地質學課程室內實習使用的地質圖件(即教材的附圖1~8),這些圖件有助於學習者更好掌握室內實習內容,提高讀圖能力,掌握並靈活運用構造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地質問題。

作者簡介

羅金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構造和山前沖斷帶構造地質學,多年從事塔里木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區域地質和石油地質綜合研究。
梁文天,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副教授,主要承擔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及相關的科研工作,負責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基金多項,主要研究方向為造山帶的形成演化。
於在平,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造山帶構造演化研究和構造地質學、多媒體在構造地質學中的套用、構造解析、板塊構造等本科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