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氏企業

榮氏企業,是舊中國資力最雄厚、規模最宏大的民族企業集團,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一個極令人注目的家族企業。因其當時在麵粉業和棉紡業雄屆首位,而有“麵粉大王”、“棉紗大王”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榮氏企業
  • 類型:民族企業集團
  • 美稱:“麵粉大王”、“棉紗大王”
  • 相關榮宗敬,榮氏企業締造者之一
企業人物,榮宗敬,榮德生,李國偉,榮鴻元,榮毅仁,企業特色,發展策略,企業歷史,

企業人物

榮氏企業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興旺發達起來,關鍵在於他們善於“育己育人”。
榮氏家族中,每個人的個人修養與素質幾乎各有千秋,但又有相同之處。他們都是愛國,有氣魄,有能力的民族實業家,都走在“實業救國”的道路上。

榮宗敬

榮宗敬,榮氏企業締造者之一,他與弟弟榮德生共同把榮氏企業發展成規模巨大、資金雄厚的民族企業。 榮宗敬(1873—1938),7歲進私塾。14歲到上海當學徒,後因病回鄉,15歲到錢莊習業,19歲師滿到上海森泰蓉錢莊做跑街,承擔包攬生意,聯繫客戶業務。他求知心切,專心研究業務,勤奮誠懇,且辦事認真細心,並掌握了不少資金的調撥運用和棉麥產銷方面的知識,為日後自辦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石。
他是家中長子,膽略大,善於冒險,有魄力,為以後控制榮氏企業總系統做了堅實的鋪墊。榮宗敬領導時期的榮氏企業中,他的地位是任何榮氏家族之中的人不能相比的。他辦事認真,精通業務,從經營第一個麵粉廠到榮居榮氏企業總經理的近20年中,他的企業經營能力、經營策略、經營思想,使企業獲得巨大發展。
他有膽有識,1917年他竟以40萬元冒險買下舊機較多的恆昌源紗廠,後來盈利頗豐。他的領導能力極強,使全系統的管理極為統一,在人才的管理、利用、培養方面他也做了明智的決定。

榮德生

榮德生(1875一1952),榮氏企業締造者之一。因4歲才學話,鄰人稱他“二木頭”。他9歲入私塾,15歲由兄薦到上海錢莊學藝。而父篤信書中“四十五歲有子入拌池”之說,一心望他苦讀學優做官。可榮德生認為“回去讀不成,被人竊笑,不如學商,當留心,亦可上進”。於是,他刻苦學徒,鑽研業務,深得老闆器重。18歲時到父所在厘金局任幫賬房,他得此美差更孜孜工作,發奮自學,為後來經營企業做了充分積存。榮德生經營才能出眾,有遠見。他專心致志地把畢生精力投入自己的事業。榮德生精心經營企業的同時,又進行靈活的改革,尤其在利用企業人才、培養人才方面作出重要貢獻。雖然身為資本家,但他卻能“對於工人已有相當之諒解”。榮德生的“大量生產”的經營戰略,起了極重要的作用。他一生中,總是將企業的資本積累用於擴建新廠、購買新機器之用,用“滾雪球”的方式掙取大量金銀。他和哥哥成功地運用“粉紗互補互濟”的經營策略,把榮氏企業的發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榮德生憎恨帝國主義的侵略,又憤恨國民黨的統治,與民眾一起參加反帝、反封、反官僚運動。解放前夕,榮德生堅決反對企業遷廠外逃,決心留在祖國繼續經營企業,和工人們一起護廠迎解放。他為祖國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中國工業史上最優秀的工業企業家之一。

李國偉

榮氏企業中傑出的實業家。他畢業於唐山路礦學院,起初是普通繪圖員,但其工作認真勤奮,誠實好學,被榮氏兄弟看中,榮德生把自己女兒榮慕蘊配與他為妻,使其超人的才智、豐富的經營管理策略得以充分發揮。1938年,他不顧丈人榮德生反對,把“申四福五”遷入內地,開始形成自己的“申四福五”系統。內遷企業創造了巨額利潤,證明了內遷是成功的。同時,李國偉在內地設分廠解決空襲和電力不足問題。他自製機器,開辦建成麵粉廠,創辦煤礦,用於工業供應;利用紡織廢料,開辦宏文造紙廠;充分利用設備技術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策略,形成榮氏企業實力重大的派系——申四福五系統。他積極配合榮德生參與企業改革,取得一系列明顯成效。此外,李國偉很愛國,又積極支持新中國建設,1951年後他多次向政府提出申請,把一大批外地榮氏企業遷回變成公私合營,實現了他一生中認為最快樂的大願望。李國偉是中國近代工業企業年輕有為、愛國開明、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

榮鴻元

榮鴻元,“大房系統”的領導人,他繼承父親百折不撓、頑強創業的經營品質,克服重重困難,領導著舉世矚目的企業,成為榮氏企業後期發展的主持者。

榮毅仁

榮毅仁,是榮德生二子,經過專業學習後到公司任領導職務,管理“申二、五”時,改進了企業的技術管理和經營方針。抗戰後他經營的“申二”和“申九”高額盈餘,還清了戰前申新總公司所有債務,在榮氏企業地位日益顯要。1946年,他積極在內地籌備企業的恢復工作,擬訂了一個一攬子大規模的“大申新”計畫,使企業曾出現了一時的戰後景氣。榮毅仁繼承了父輩的經營傳統,成了一名優秀的實業家。

企業特色

榮氏企業以其龐大的規模、雄厚的資金而雄居中國近現代的工業史上。它頗具民族代表性,有著與其他民族企業所共有的特點,更有著與其他民族企業所不同的特色,他們正是利用這些經營特點和特色,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夾縫中生存發展的。50多年風風雨雨,榮氏企業始終百折不撓、竭盡全力去發展民族企業。榮氏企業發展史是中國民族資本工業史的典型,榮氏企業的每一位領導人都是民族企業家的典範。
解放後的榮氏企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邁開大步走向新生,得到了企業發展的合理保障,拋掉了企業的舊枷鎖,從此面目煥然一新。榮氏企業榮毅仁在祖國建設方面給予了更大的支持,企業經過調整改組,相繼成為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企業。其中起了尤為重要的作用。

發展策略

榮氏家族不僅注重自身的修養,同時也十分注重培養人才。
人才,是每個企業成功及發展的要素。沒有一個企業的發展不以人才為重,沒有一個企業的成功不以人才為本。滾滾金銀締造者最終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榮氏企業系統的實業家,正是以重視企業人才在企業中的地位為經營宗旨而使企業成功發展的。在企業人才利用和發展方面的經營思想,從榮氏兄弟到他們的於婿都是積極的、先進的。榮德生曾把人才看作企業成功的根本、基石,足見其程度非同一般。企業初建,榮氏兄弟深受人才桎梏和刺激,萌發了合理使用人才、開發人才、培養人才的信心與堅定決心。對人才的管理、重視方面,榮宗敬、榮德生、榮鴻元李國偉等都有遠見卓識。
榮氏企業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集團。榮氏兄弟的發家史與正確的用人方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首先,榮氏家族本身就是一個人才濟濟的群體。這是榮氏企業興旺發達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二,榮氏企業並未將選材、育才的範圍局限在家族內部,而是廣招賢才,並且注意教育和培訓,為企業長遠發展進行鋪墊。他們深知,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國家也好,要想興旺發達,光靠集聚資金、開辦企業還不夠,還需要有相應的人才。
渴求人才,廣招賢才
榮氏企業為了參與激烈的競爭,從社會多方面、多層次不借代價吸收錄用專業技術、企業管理的人才。他們以實用、急用、省時、省錢為原則,對吸收人員在生活、工作方面給予種種厚待和支持。例如,申新曾以月工資600元、提供豪華生活為條件,聘任一位’美國工程師。又予以高薪優厚待遇聘請國內工程技術人員,給他們以較高的領導地位和權力,重獎、特獎一些為榮氏企業發展積極效力、踏實工作、作出貢獻的人員。李國偉一例便是如此,李國偉原是鐵路工程局的繪圖員,但榮家知其積極上進、勤奮好學,便不顧“門戶相當”的習俗,榮德生把女兒榮慕蘊配與李為妻,終於為榮氏企業選擇一個才學兼備的難得人才。榮氏企業從多方面維護、理解、支持企業人才和管理人員,使這些人才知恩圖報,千方百計報效企業,成為榮氏企業的骨幹力量,使榮氏企業的改革得以順利完成。
重視人才,培養人才
榮氏企業不斷發展和擴充,對企業人才大量需求,加之粉、紗業人才奇缺,舊中國教育事業落後,所以社會人才遠遠不夠企業需求,只有企業自行培養,從長遠考慮造就教育成一批企業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榮氏講究真學實學,從多方面千方百計、多種多樣地培養人才,重視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因地制宜,在企業就職人員中以脫產、半脫產、長期、短期等方式培養人才。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培訓在職人員,收到花錢少,辦事多的成效。他們先後辦設兩所專業大學,中心目的是為本企業發展所需而服務的。無論什麼時期,工業企業發展與人才都是密不可分的,這是榮家早已感觸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榮家所辦的職業教育,對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企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從長遠利益出發,開設各類學校,造就子孫後代,是榮氏企業培養人才的重要思想。自1919年到新中國成立,榮家先後開辦了無錫公益工商中學、上海中國紡織染工程補學校、江南大學、上海中國紡織染專科學校等,同時增設分設校內麵粉、機電、化工、數理、商業、農業等許多專業系統,約培養高級人才1200多人。榮氏企業除培養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外,還培訓整個系統幾萬工人。

企業歷史

榮氏企業創辦初期,適逢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榮氏兄弟經過艱苦奮鬥,創建了龐大的家族企業。但在後來的發展中,他們卻屢遭挫折。九一八事變後,北方麵粉市場被日本侵占,日本的棉紗也在中國大量傾銷,榮氏企業陷入困境。他們多次向國民政府請求救助,都沒有結果。榮氏兄弟勉強維持,好不容易渡過了難關,但緊接而來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卻使他們經營多年的心血毀於一旦,許多工廠被日軍炸毀或占有,損失總計約值三千五百萬元,相當於戰前總資產的35%。榮宗敬憂憤交加而死,企業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抗戰勝利後,榮氏家族企業雖然有所恢復,但遠未達到戰前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