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剪紙

榆林剪紙

榆林剪紙是陝西榆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藝術,也是珍貴的地方文化遺產,是被譽為“黃土魂”的陝北剪紙藝術的精華。剪紙是榆林縣傳統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是一種紮根民眾、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民間藝術形式。榆林剪紙與本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是榆林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榆林剪紙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人物、花鳥、魚蟲、獸類、圖案花紋、自然風貌、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等,手法大膽,形象誇張,既纖細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獷大方,渾厚古樸,被譽為黃土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林剪紙
  • 形式:民間藝術
  • 出自:陝西榆林
  • 內容:花鳥、魚蟲、獸類等
簡介,藝術價值,

簡介

剪紙在榆林是一種很普遍的民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榆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裡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讚嘆,仿佛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里,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誌,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藝術價值

剪紙是榆林縣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榆林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榆林剪紙與本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榆林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陝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榆林剪紙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人物、花鳥、魚蟲、獸類、圖案花紋、自然風貌、戲曲故事、神話傳說等,手法上大膽取捨,變形誇張,既纖細秀美,剜空透亮,又粗獷大方,渾厚古樸,被譽為黃土魂。幾千年的黃土文化孕育了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雅俗共賞,歷來受到中外有識之士的偏愛,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榆林剪紙藝術遍及榆林市各地,剪紙能手數以千計,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關注。佳縣的的郭佩珍,靠一把剪刀成為著名的剪紙藝術家,被譽為“黃土地上的畢卡索”。榆林的曹宏霞,敢於創新,她將傳統窗花創編成巨幅軸花,提升了陝北剪紙的藝術品位,作品遠赴加拿大、美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和地區,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她剪出的《水滸人物》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銀獎。長12.1米,寬1.2米的《九邊重鎮老榆林》已申報吉尼斯世界大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