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名人堂

榆林人傑地靈。歷史上先後湧現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名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林名人堂
  • 朝代:西夏王朝
  • 建立者:李繼遷、北宋名將
  • 名人:楊繼業、李自成等
楊繼業,李自成,張獻忠,白姓高官,米脂巾幗,

楊繼業

(公元?--986年)北宋名將。父親叫做楊信,山西太原人,本名重貴,原為北漢軍官,北漢主劉崇賜其姓劉,名繼業。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官至建雄軍(今山西代縣)節度使。北宋滅北漢後,楊業隨其主劉繼元降宋,宋太宗命他複姓楊名業。因他熟悉邊事,仍任他為代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長駐代州(今山西代縣)抵抗遼兵。公元980年,遼兵入侵雁門關,楊業父子繞背夾擊,遼兵死傷慘重。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皇帝更換,三路出兵伐遼,楊業戰死疆場,卒年60歲左右。(楊家將)、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與岳飛齊名,女中豪傑梁紅玉是其夫人)、楊家父子祖孫,在北宋時為抵抗外族侵略保衛國土,血灑疆場。其事跡在當代即被人傳述,後經評話、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的兒子。相傳楊業有七子,他們是延玉、延朗、延浦、延環、延貴、延彬。楊業、延玉戰死,延朗等繼承父業,其中較有名的延朗(亦名延昭),即戲曲中的楊六郎。延朗死後,他的兒子文虎(亦名文廣)隨狄青南征,也是宋朝名將。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遼,在大軍壓境地的情況下,楊業奉命掩護新收復的四州百姓遷入關內。在與遼軍激戰中,由於孤立無援,被困在陳家谷口。楊業身負重傷後仍奮力殺敵數百人,後因戰馬受重傷,無法前行被擒。受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亡。其英勇事跡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北宋蘇頌《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云:“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雁門關。”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 李自成
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餘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陝邊區)。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於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滿洲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餘部降清後,又反清,繼續抗清鬥爭。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

張獻忠

(據說湖廣濟川就是因為其在四川殺人太多,但清史可信度有待考證)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封建王朝,被評為世界十五大農民起義之一,被毛澤東評為“陝北人驕傲”。1900年8月,本市三邊(定邊、安邊、靖邊)爆發了義和團反天主教的鬥爭,一直延續到1946年三邊解放,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義教案。還有中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禪,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隋唐兩朝時期的西都長安,東都洛陽)。民主革命時期,更是湧現出李子洲(中共第一個分支機構的創建者,建國前就以其名命名了一個縣)、杜斌丞(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李鼎銘(建國前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張季鸞(孫中山秘書)、劉瀾濤(曾任中央黨校校長,華北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副秘書長,蘭州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全國委員會機關黨組書記)、馬文瑞(先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西北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兼任西北局黨校校長,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陝西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張達志(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4軍軍長,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炮兵司令員、炮兵黨委第一書記,)、王兆相(湖南軍區衡陽軍分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後勤組織系主任,高級工程兵學校校長)、閆揆要(中國人民第一野戰軍參謀總長,權力僅次於司令員彭德懷)、安子文(曾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中央組織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長,中央國家機關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黨委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賈拓夫(曾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副主任,1953年任國家計畫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第四辦公室主任,併兼輕工業部部長,)、高崗(曾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秘書長,財經委員會主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東北局第一書記,國家計畫委員會主席,後因企圖篡奪毛澤東的權利失敗而自殺,但眾說紛雲)、白堅(曾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建國後曾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辦公廳主任,華北行政委員會秘書長,天津市委副書記兼天津市副市長)、馬明方(曾任陝西省委書記、陝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陝西省軍區政委,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共中央財貿部部長)等一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和黨的高級幹部。杜聿明(國民黨高級將領,抗日英雄,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的師長。中國入緬援英遠征軍最高指揮,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淮海戰役其為最高指揮,因蔣過多干涉致使部署不利,後因不願丟下幾十萬將士而沒有登老蔣派來接其去台灣的專機而被俘成為共和國頭號戰俘。建國後為政協常委,其還是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岳父)本市還哺育了柳青、路遙等中國文壇的文學巨匠。佳縣民歌手李有源,在大山峁上激情放歌“東方那個紅,太陽那個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一曲《東方紅》唱紅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
榆林的白姓高官:在位於榆林市清澗縣紅棗主產區的高傑村袁家溝村,毛澤東主席曾經住過並寫下了千古絕唱《沁園春·雪》。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後來還先後走出了4位省委書記: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白治民、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同時,這個神奇的小山村還走出了8位副省級幹部、28位地師級幹部和100多位縣處級幹部。而清澗縣也是除江西瑞金外中國第二大幹部之鄉。榆林其他縣也出了象遼寧省委書記白堅,其子白克明先任海南省委書記,後又任河北省委書記,陝西省委書記白紀年

白姓高官

白治民:原中組部副部長
白成銘: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白炎波:原山東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白向銀:原建築材料工業部副部長
白天:現深圳市委副書記
白雲騰:現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白壽康: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師政治委員,第二炮兵後勤部政治委員
白炳勛:軍委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工程兵科學研究部副部長、工程兵後勤部副部長
白介夫: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市第六、七屆政協主席
白明善:曾任國民軍聯軍總政治部任宣傳科科長、印刷局局長

米脂巾幗

杜瑞蘭: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中共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山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政協陝西省第四屆、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張梅:林彪第一任夫人,號稱陝北一枝花。
杜嵐:在澳門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曾任中華教育會理事、理事長,中華教育會名譽顧問,廣東省政協委員,1993年被載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與美國世界婦女名人研究院聯合編纂的世界名人錄中,並於1994年7月前往英國參加第二十二屆國際名人文化交流會。
杜煥卿起積極參加婦女運動和中共黨領導的政治活動。多次拿出家中資財支持革命事業。1933年5月因叛徒出賣被捉,1934年在獄中病逝,時年22歲,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名子被載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的英名冊。
高佩蘭:創建了陝北第一所女子學校--米脂女子學校,培養出了杜煥卿、張惠明、杜嵐、馮雲、安建平、杜利珍、杜彩珍等許多進步女性,後來投身革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傑出貢獻。
安建平:1938年赴延安。曾任中共陝甘邊特委婦女部部長、冀中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遼吉省委婦委副書記。建國後,歷任全國婦聯東北工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婦委書記,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處長、駐紡織工業部監察組副組長,民政部政治部副主任,民政部顧問。是中紀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惠明、周生榮、艾靜茹:都是為中共解放事業犧牲。
高東麗:(空軍駐唐山軍直通訊營戰士)用自己22歲的年輕生命把唐山發生大地震的訊息第一個傳出唐山;高亦蘭:清華大學教授。曾擔任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等重要建築的建築設計工作、艾盛(科學家)、喬潤平(科學家)賀抒玉(著名女作家)、司訂(作家)、杜錦玉中央歌舞團獨唱演員、合唱隊隊長。曾擔任《白毛女》、血淚仇》、《窮人恨》等戲劇的女主角、高振美(著名女畫家)、井梅(國家一級舞蹈編導)杜致禮(抗日名將杜聿明的女兒、揚振寧夫人)輔佐著名科學家揚振寧摘取諾貝爾獎;周平英是米脂縣杜家石溝鎮善家溝人,無文化,連米脂城也去的不多,但是60多歲開始剪紙創作,2001年被邀請在美國舉辦了剪紙展覽,並在大學裡講課,美國人不僅稱她為“藝術大師”,還出資為她出版了剪紙畫冊。2006年獲得世界小姐大賽最佳上鏡獎的楊冉。 尤祥齋: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委員。高敏珍:農業部植保局副局長、1960年調公社局任副局長。馬氏三姐妹:(馬嫻卿、馬謙卿、馬多卿,大地主家庭,她們不僅自己參加了革命隊伍,而且鼓動家族中數十人陸續投奔革命陣營,共同把一個血債累累的家族,轉變成一個對革命貢獻巨大的家族。解放後,馬嫻卿擔任國家民航局辦公室副主任、馬謙卿擔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多卿擔任國家安全部高級研究員)。常秀英:1960年、1983年兩次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1978年出席了中國婦女第四次代表大會,並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高普煦
【高普煦】 (1873-1924)地方紳士、教育家。字晴軒。榆林人。自幼攻讀舊學,學習近代科學,尤長於數學。歷任三原宏道書院教習,榆陽書院教習、山長。有“榆林人教數學者自晴軒始”之說。辛亥革命時積極推動榆林的民主革命運動,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地方士紳學子紛紛擁護國民政權。他從自身和族人做起,倡導男剪辮、女放足,開榆林風氣之先。民國初年出任定邊縣長,廉潔守職,頗得民心。後當選陝西省參議員。他與本籍清末進士張立德以先賢劉增泰遺稿為基礎,拾遺補缺,撰成《榆林縣誌》,有手抄本傳世。1915~1916年任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長。井岳秀就任陝北鎮守使後,爭取到捐助銀元1400元,用於整修榆林中學校園。晚年辭去公職,居家讀書教子。
【李棠】 (公元1865-1924)清末書法家。字鏡蓉。榆林雙山人。19歲中舉,後赴京趕考落榜,入北京書館繼續攻讀,歷時16年,學業大進。尤擅書法,參加京師競賽,名列第七。民國初年任靖邊縣長,執事3年,削減雜稅,倡興水利,發展生產,捐資辦學,救濟貧寒,深得百姓好評。回榆後被公推為商會會長。其書法在本省與于右任、王雪樵齊名,榆林當時匾額多出其手。他與白介徵書寫“北臨雁塞”、“南迭烏延”、“萬流仰鏡”、“駝峰擁翠”等橫匾,至今鐫刻在榆林鐘樓上。紅石峽摩崖石刻中“功在名山”4個大字,為其傳世墨寶。
【高楓】(公元1854-?)清光緒進士、知縣。字潤生。榆林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隨後出任福建閩清、清流、屏南知縣。在清流就任時,匪患大起,書院殘毀,他到任後即平定匪患,安定地方,並捐資重建齋舍,延師教士,振清流學風。該縣人民苦役甚多,高楓裁革殆盡。凡百姓訟獄,隨到隨結。在福建三縣任職計18年,多有建樹,聲譽頗隆。後改任山西定襄知縣,未及赴任即卒於京城。
高崗
【高崗】(1905 .10.25 - 1954 08.17),10月25日生,陝西省橫山縣武鎮鄉高家溝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碩卿。貧苦農民家庭出身。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生平
1922年考入橫山縣立第1高級國小。受共產黨員活動的影響,組織學生自治會,曾任學生會主席,因參加進步活動被學校開除學籍。被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收入該校就讀。
1927年1月,由時任國民革命軍西安軍事政治隊大隊長的吳岱峰介紹,入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學習。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說1926年入黨)。6月和橫山黨支部取得聯繫,舉辦農民運動通俗講習所,成立農民協會等。
1928年秋到佳縣、吳堡一帶組織民眾抗糧抗捐。不久調膚施縣開展地下工作。1929年被派往軍閥部隊開展兵運工作,任學兵隊黨的特別支部副書記。
1930年1月至5月任馮玉祥部騎兵第4師中共特別支部副書記。
1932年2月起任紅軍陝甘游擊隊交通員,後升任第2大隊政治委員。
1933年8月至11月任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政治委員。
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1934年6月至8月任紅26軍第42師政治委員。
1934年1月至5月任第2路陝甘邊區工農游擊隊總指揮部政治委員。5月任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5年2月至9月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同年5月起)。10月在陝北紅軍十五軍團肅反時被捕,後被中央派人釋放,11月底中組部對高崗和劉志丹等人平反。
1936年1月被派到內蒙古三邊地區。6月至10月任中共蒙古工作委員會負責人。10月任中共陝甘省委少數民族工作委員會副書記,12月任書記。
1937年5月至9月任陝甘寧特區委員會執行委員,
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少數民族工作委員會書記。
1937年8月至1942年9月任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司令員、政治委員(1941年1月起)。
1938年5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書記。
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
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生產運動委員會委員。同月至1945年8月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長、議長。
1939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陝北公學董事會成員。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
1941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委員。
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
1941年6月至10月、1943年5月起任西北局統戰部部長。
194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1941年9月至1943年4月任民族學院院長。
1941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幹部審查委員會委員。
1942年6月起和任弼時一起負責陝甘寧邊區系統分區學習委員會。同月起任西北局財經委員會成員。
1943至1945年7月,高崗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
1943年至1945年9月任代理政治委員。
1943年5月至1944年2月任西北黨校校長。
1943年12月起任西北局友軍工作核心組主要負責人。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參加組織問題報告準備委員會和黨的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陝甘寧邊區代表團主任率團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在大會上作關於爭取中間分子、生產、作風問題的發言,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後奉命赴東北,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務委員。
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北滿軍區司令員。
1946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秘書長(1946年6月起),
1946年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代理書記。
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
1948年1月至8月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同年6月至1949年3月任中央軍委東北分會委員。
1948年6月兼任東北局辦公廳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9月起),
1949年4月兼任財經委員會主任。
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任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1948年11月起)。
1949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同年6月至1954年9月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50年11月至1954年4月任黨委書記。
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兼人民經濟計畫委員會主任(至1950年8月)。
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51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副主席。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1952年8月至1954年4月任東北局第一書記,
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主席。
1952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畫委員會主席。
1953年調中央工作。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因同饒漱石進行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受到揭發和批判。
1954年2月17日,第一次自殺未遂。
1954年8月17日自殺身亡。1955年3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通過決議,開除其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