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大白菜

榆中大白菜

榆中大白菜,甘肅省榆中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榆中縣地勢較高,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土壤深厚肥沃,屬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河谷地區水源主要是境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全縣從事蔬菜栽培的農戶有6萬多戶,川塬地區主要以地下水資源為主,區域內無工業污染,為天然綠色食品生產區。所產大白菜含糖量、粗蛋白、維生素C高,營養豐富,色澤鮮亮,菜香濃郁,口味純正,口感甜脆,色、形、味俱佳。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榆中大白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中大白菜
  • 產地名稱:甘肅省榆中縣
  • 品質特點:色澤鮮亮,菜香濃郁,口味純正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459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9月13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大白菜,原產於中國北方,屬十字花科芸薹屬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葉淺綠色,有皺,圓柱狀,葉球抱合緊密。白菜味美鮮嫩,營養豐富,素有“菜中之王”的美稱,能與許多食物搭配食用,正如榆中俗語所說:“肉中就數豬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鮮。”
榆中大白菜外在感官特徵:葉淺綠色,有光澤,有皺,葉球抱合緊密,脆。內在品質指標:品質鮮嫩,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大量的粗纖維。
榆中縣生產的大白菜產品與其它地區相比,地域性特點明顯,為了適應市場和家庭人數趨於3口之家的需求,榆中縣大白菜種植已向小型、內葉嫩黃等產品類型發展,即生產高山精品娃娃菜,榆中縣還生產介於大白菜和娃娃菜之間的大娃娃菜,榆中縣生產的夏季大白菜,菜球圓柱形,球縱徑28—30厘米,橫徑16—18厘米,球葉疊包,球外包葉翠綠,內包葉嫩黃,中柱較短,菜幫較薄,纖維細少,品質佳,生食甜脆,口感清香有淡淡的甘甜味和清香味,風味濃郁,爽口香脆,單球重2千克左右(成熟度70%),畝產4000千克左右。
榆中大白菜榆中大白菜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甘肅省榆中縣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自南向北地貌呈馬鞍形,按照自然條件,全縣可分為中部川源河谷區、北部乾旱山區和南部高寒二陰山區。榆中縣耕地土壤類型主要有高山草甸土、灰褐土、灰鈣土、黃綿土等土壤,全縣土壤以黃綿土為主,這類土壤主要分布在榆中縣和平、定遠、來紫堡、金崖、夏官營、清水驛、甘草店等鄉鎮,黃綿土屬中壤質,適宜耕作,呈弱鹼性,pH值8.16,該類土壤中有機質1.2%左右,全氮0.0829%,全磷0.080%,全鉀2.05%,鹼解氮45毫克/千克、磷22毫克/千克、鉀160毫克/千克。

水文情況

榆中縣農業用水的主要供水資源有黃河、地表水、地下水、馬銜山雪水。
地表水資源:榆中縣地表水來源於興隆峽、龕谷峽、徐家峽、分壑岔、麻家寺、水岔溝、官灘溝、新營、黃坪、上莊、馬坡、銀山等12條長流水溝道,均發源於馬銜山、興隆山林區。年總逕流量5349萬立方米,其中入境地表水資源231萬立方米,自產水資源5118萬立方米,其中最大的興隆峽灌區,正常通流量0.23立方米/秒,年逞流量715.5萬立方米,最小的徐家峽,正常通流量0.03立方米/秒,年通流量90.6萬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榆中地下水總儲量19.3945億立方米。其中縣城至三角城川為9.918億立方米,連搭至定遠川為6.184億立方米,和平川為2.1196億立方米,宛川河河谷地帶為1.338億立方米(其中王家崖以下為0.658億立方米,清水以上為0.68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榆中縣屬溫帶半乾旱氣候、氣候特徵是春夏乾旱、冬季乾寒、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為6.7℃,極端高溫35.8℃,極端低溫-27.2℃。年平均降雨量376.8毫米、平均相對濕度62%。≥0℃平均積溫3052.7℃;≥5℃平均積溫2894.0℃;≥10℃平均積溫2366.1℃;≥15℃平均積溫1436.0℃。無霜期120天、年日照時數2666.5小時、年蒸發量1441毫米。太陽總輻射量13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良好。雨量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適合北方大部分農作物的生長,特別是對蔬菜的種植極為有利。
榆中大白菜榆中大白菜

歷史淵源

白菜原產中國。在陝西西安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中出土的一個陶罐里有白菜籽,有6000多年的歷史,比其他原產中國的糧食作物要古遠。
白菜古時稱“”,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栽培,最早得名於漢代。
南北朝時,白菜是中國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
唐代,出現了白菘、紫菘和牛肚菘等不同的品種。
宋代,陸佃的《埤雅》中說:“菘性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而本草以為耐霜雪也”。
元朝時,民間開始稱“菘”為“白菜”。
明代,中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之白菜,其色清白。”《本草綱目》記載了一些白菜的藥用價值。明代以前白菜主要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栽培,明清時期不結球白菜(小白菜)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浙江地區培育成功結球白菜(大白菜)。《蘭州市志》第二十七卷《蔬菜志》: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臨洮府志》載:蘭州白菜(大、小兩種)等蔬菜瓜果作物。
清道光二十七後(1847後)《皋蘭縣誌》載:蘭州有白菜等蔬菜瓜果作物。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修皋蘭縣誌》載:蘭州有白菜等蔬菜瓜果作物。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皋蘭縣新志》載:20世紀40年代蘭州蔬菜有“菘(有京白菜、筧桿白菜兩種)、包心白菜、蓮花白菜等蔬菜瓜果作物。
18世紀中葉在北方,大白菜取代了小白菜,且產量超過南方。
1997年,榆中縣建成第一家蔬菜保鮮庫,使全縣蔬菜產品真正開始由供應蘭州市場走向全國各大市場,由於良好的外銷,帶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
2003年開始,國家農業部對全國37個大中城市進行抽檢,每年來榆中縣基地采蔬菜樣品不下5次,連續7年,榆中縣蔬菜產品檢測未出現農殘超標,產品質量一直名列全國前列。
2016年,榆中縣“全國特色高原夏菜知名品牌示範區”通過驗收。

生產情況

2008年,榆中大白菜栽培面積2萬畝,年產量8萬噸。從事蔬菜栽培的農戶有6萬多戶。
2010年,榆中大白菜栽培面積發展到2.5萬畝,年產大白菜10萬噸。
榆中大白菜榆中大白菜

產品榮譽

2008年,榆中縣蔬菜供應奧運城市及港澳台地區,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助奧行動先進單位”。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榆中大白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6年,“蘭州高原夏菜”在國家有關機構開展的2015年區域品牌價值評價中,品牌價值評估為56.1億元。
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榆中大白菜產區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匯處的黃土高原,甘肅省中部,屬蘭州市三縣五區之一,在蘭州東郊,縣城距蘭州38千米,地跨東經103°49′15"—104°34′40",北緯35°34′20"—36°26′30"之間,縣境內南北長96.6千米,東西寬66.4千米,總面積3301.6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480—3670米之間。東接定西、會寧、靖遠縣,西以馬銜山為界與臨洮毗鄰,西靠七里河區、城關區,北隔黃河與皋蘭縣、白銀市相望。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榆中縣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縣,土壤、水、大氣等條件均符合無公害生產要求,蔬菜生產區域從1500米到2600米之間,土壤耕層深厚,具備灌溉條件的均能種植,但由於全縣蔬菜最大的特點是夏季生產供應上市,隨著季節溫度變化,從3月份至7月份,從低海拔到高海拔進行分期播種,梯次上市,產品供應時間長。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適宜品種:旺春、春玉黃、優勢、東京金童、貝貝。
3生產過程管理:按照各品種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種植、施肥、灌溉和採收,嚴格按照“無公害大白菜生產化學農藥限定使用的時間和用量”對症下藥,不得隨意增減濃度和施用次數,並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
3.1適宜密度:一般種植株距40厘米,行距50厘米,保苗3330株。
3.2季節安排:秋大白菜一般在6月下旬7月末播種,8月中下旬陸續收穫,至土地封凍前結束。春大白菜一般在4月上中旬陸續播種或育苗,5月至7月收穫供應市場。
3.3栽培技術
①種子處理
用種子重量0.3%的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防霜毒病;用0.3%的50%撲海因拌種防黑腐病;用50—100克豐靈拌150g白菜種子防軟腐病。根據不同防治對象任選其一。
②整地施肥
採用高壟地膜覆蓋栽培。地膜覆蓋有利防雨排澇、忌避蚜蟲、生長後期保持地溫。這樣雖然前期地溫較高,但幼苗對溫度適應性廣,採取灌水降溫等措施,可降低地溫。隨著幼苗長大,葉片覆蓋膜面,地溫也就不會太高。
播種前一周灌足底水,3—4天后進行整地作壟。大白菜生長快、產量高、需肥量大,基肥每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5000千克、磷二銨20千克或過磷酸鈣30—50千克、硫酸鉀20—30千克混勻鋪於地面深翻20厘米作壟。壟高10—15厘米、壟寬50—60厘米作壟後,立即蓋地膜準備播種。
③播種
在壟面上按40—50厘米開穴播種,播種深度不超過1厘米。播後蓋上細土,並立即淺澆一水,深度不要漫過壟面,對降低地溫,促進幼苗出土,預防病毒病有一定好處。
④間苗、定苗
出苗後3天2天真葉進進行第一次間苗,間苗時發現缺苗應立即進行補種。第二次間苗時間在4—5片真葉時進行,每穴留2—3株,去掉病、弱、雜株。當生長9—10片葉時進行定苗。這時如發現缺苗,可將其它穴中多餘的苗仔細移出進行補苗。如能利用穴盤育苗,提前培育少量苗子進行補苗效果最好。
3.4田間管理
3.4.1發芽期
大白菜發芽期正值高溫階段,為了保證出苗整齊,一般在直播當天淺澆一水,種子出土後根據天氣及墒情可再澆1—2次,掌握輕澆勤澆的原則。以保證苗齊苗全。
3.4.2幼苗期
幼苗期生長量不大,對水肥需要量較少,但這時根系不發達,吸收水肥能力弱,又處於高溫季節,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供給水分、養分,以促進幼苗發育,同時降溫防病。一般苗期需澆水2—3次,並適當追施速效氮肥,每畝5—7千克。苗期第三水應在定苗後,8—9片葉時進行。澆水量要大,因這次水澆過要進行蹲苗。
大白菜在生長期中一般至少要中耕三次,第一、二次在幼苗期進行,第三次在蓮座中期進行。掌握“頭鋤淺、二鋤深、三鋤不傷根”的原則進行。同時還要根據天氣,在降雨後進行中耕鬆土。
3.4.3蓮座期
蓮座期根系大量發生和葉片數驟增,同時氣候轉向溫和,正是大白菜生長的良好時期。蓮座葉是結球期製造養分的器官,蓮座葉發達與否直接影響大白菜的包心和產量高低。這時給以充分的水肥,促進蓮座葉的生長發育。一般蓮座前期澆水以“見濕見乾”為原則,不表現缺水,不澆或輕澆。澆水過多會發生徒長,同時也會加重霜霉病發病,進入蓮座中期後應澆一次大水,結合追施氮肥每畝20千克左右、氮磷複合肥20千克、硫酸鉀10千克。澆水後進行深耕,以後10—15天內不再澆水,進行“蹲苗”。
3.4.4結球期
這是大白菜產品形成的時期。是同化作用最強、養分積累最多、重量增加最快、最大的時期。這一時期需要大量的肥料和水分。蹲苗結束後進入結球前期,可根據情況淺澆一次,其目的是防止細胞猛烈吸水造成葉柄基部破裂,導致軟腐病發生。這次水後3—4天再澆大水,每畝追施硫酸銨20—30千克、硫酸鉀10千克。結球中期結合澆水追施一次“灌心”肥,每畝施硫酸銨20千克。結球前期到中期每隔6—7天澆水一次,保持土壤濕潤。澆水要根據天氣,乾旱多澆、多雨少澆。結球後期天氣漸涼,溫度降低,生長逐漸緩慢,晝量少澆或不澆水追肥。採收前10天停止澆水,以免白菜水分過多影響貯藏。大白菜結球後期,常會遇初霜襲擊,使白菜受凍,影響包心和品質,也不耐貯運。因此可採取“束葉”保護。即用馬藺在白菜上部三分之二處將外葉捆綁起來,捆綁時鬆緊適度,但不可束葉過早影響正常結球。束葉可以延遲大白菜收穫時間,但比較費工。
3.4.5採收:
適時採收是保證大白菜產量高,品質優良的重要措施。當大白菜葉球充分成熟,結球緊實後進行收穫。砍菜應在天氣晴朗時進行,為防止二次污染,應實行採收、加工、精包裝、貯運一體化。保證大白菜的質量安全、無污染。
4產品收穫後處理規定:大白菜採收時的花球重約1千克以上。選睛天採收,果實采後及時裝車,在10小時內運至保鮮庫,以保持果實新鮮。
5生產記錄要求:蔬菜種植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當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建立生產記錄,記載使用投入品,特別是化肥、農藥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蔬菜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收穫日期;質量檢測情況;銷售情況,保證產品質量可追溯性。生產記錄應當保存兩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