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死太子在齊質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

蘇秦,果然是戰國時代謀士、說客中出類拔萃的豪傑。他謀劃時運籌帷幄、指揮自如,顯示出作為領袖的全局眼光和領導能力;遊說時他因勢利導、威逼利誘、雄辯滔滔,展示了他所向披靡、遊刃有餘的鋒利舌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楚王死太子在齊質》
  • 創作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出處戰國策
  • 文學體裁記敘文
  • 作者:蘇秦
  • 作品類型:國別體
  • 楚王:楚懷王
  • 太子:楚頃襄王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可以益割於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於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與天下也。”薛公曰:“善。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楚得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謂楚王曰:“齊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楚王曰:“謹受命。”因獻下東國。——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請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謁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於楚。
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齊。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齊無辭,必不倍於王也。王因馳強齊而為交,齊辭,必聽王。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圖之。”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蘇誠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為君疑之。”薛公大怒於蘇秦。——故曰,可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於薛公,以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願王之知之。”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為武貞君。——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也。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今蘇秦天下必辯士也,世與少有。君因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而於君之事殆矣。今蘇秦善於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與楚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蘇秦。——故曰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作品譯文

楚懷王死在秦國時,太子還在齊國充當人質。蘇秦就對擔任齊相的孟嘗君田文說:“閣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與楚國交換下東國之地呢?”孟嘗君說:“不能這樣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國另立新君,人質便失去了挾持的價值,反而落得不義之名。”蘇秦說:“不對,楚國一旦另立新君,閣下大可以挾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東國之地與齊,我就為大王殺掉太子這個第一政敵,否則我將聯合秦、韓、魏三國共擁太子為君。’這樣下東國之地必能到手。”
蘇秦的這個計謀有多種好處:他可以請求出使楚國;可以迫使楚王儘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國;可以繼續讓楚國多割讓土地給齊國;可以假裝忠於太子,迫使楚國增加割地的數目;可以替楚王趕走太子;可以假裝替太子著想而讓他離開齊國;可以藉此事在孟嘗君那裡詆毀自己趁機取得楚國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說動孟嘗君,以自己的計策解除孟嘗君對自己的戒心。(按:以上都是假設,以下是完成這些假設的實踐)
蘇秦對孟嘗君說:“我聽說,‘計謀泄露不會成功,遇事不決難以成名’。如今閣下扣留太子,是為了得到下東國之地,如果不儘快行動,恐怕楚人會另有算計,閣下便會處於空有人質而身負不義之名的尷尬處境。”孟嘗君:“先生說得很對,但是我該怎么辦?”蘇秦回答說:“我願意為您出使楚國,遊說它儘快割讓下東國之地。一旦得地,閣下便成功了。”孟嘗君說:“有勞先生了。”於是派蘇秦到楚國完成使命。
蘇秦至楚,對新立的楚王說:“齊人慾奉太子為王,圖謀用太子交換貴國的下東國之地。現今事勢緊迫,大王如果不儘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太子便會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換取齊人對自己的支持。”楚王趕緊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辦!”於是獻出下東國之地。——可見蘇秦之計能使楚王趕緊割讓土地。
蘇秦回來對孟嘗君說:“看楚王誠惶誠恐的樣子,還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嘗君問:“有何辦法?”蘇秦答道:“請讓我把內情告訴太子,使他前來見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國執政,然後故意讓楚王知道,他自會割讓更多的土地。”——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從楚國繼續多割取土地。
於是蘇秦前去拜見楚太子,對他說:“齊國擁立太子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卻以土地賄賂齊國以扣留太子。齊國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數的土地許諾於齊呢?若能如此,齊人一定會支持您。”太子說:“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讓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許諾給齊國。楚王聽到這個訊息,甚是驚慌,便割讓更多的土地,還誠惶誠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蘇秦又跑到楚王那裡討好說:“齊人之所以膽敢多割楚地,是因為他們以太子相要挾。如今雖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糾纏不休,這還是有太子作要挾的緣故。臣願意設法趕走太子,太子一走,齊國再無人質,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機與齊達成一致協定,與之結交,齊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這樣一來,既消滅了令大王寢食難安的仇敵,又結交到了強大的齊國。”楚王聽了十分高興,說:“寡人以楚國託付給先生了。”——可見蘇秦之計可以替楚王早點趕走太子。
於是蘇秦再次拜見太子,憂心忡忡的說:“現今專制一國的是楚王,太子您不過空具虛名,齊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許諾,而新楚王業已割地給齊。一旦齊、楚交結,太子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請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從。”於是整治車輛,乘馬連夜逃去。——可見蘇秦之計能儘早打發太子離開齊國。
這時蘇秦又派人到孟嘗君那裡詆毀自己:“勸您扣留太子的蘇秦,並非一個心眼替您打算,他實在是為楚國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閣下察覺此事,便通過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飾形跡。這次勸太子連夜逃奔的也是蘇秦,可您並不知曉,我私下裡替您懷疑他的用心。”——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人到孟嘗君那裡詆毀自己。蘇秦又派人到楚王那裡遊說:“使孟嘗君留太子的是蘇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蘇秦,割地以達成協定的是蘇秦,忠於大王而驅逐太子的仍然是蘇秦。現在有人在孟嘗君那裡大進蘇秦的讒言,說他厚楚而薄齊,死心塌地為大王效勞,希望大王能知道這些情況。”楚王說:“寡人知道了。”於是封蘇秦為武貞君。——可見蘇秦之計能為自己受到楚國的封賞。
事情還未結束,蘇秦通過景鯉向孟嘗君進言說:“閣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為您能延攬天下才識之士,從而左右齊國政局。如今蘇秦,乃是天下出類拔萃的辯說之士,當世少有。閣下如果不加接納,定會閉塞進才之道,也不利於遊說策略的開展。萬一您的政敵重用蘇秦,閣下便會危機叢生。現在蘇秦很得楚王的寵信,假如不及早結納蘇秦,就很容易與楚國結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順水推舟,與之親近,令其富貴榮達,閣下便得到楚國的支持。”於是孟嘗君與蘇秦言歸於好。——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勸服孟嘗君善待自己。

作品評析

蘇秦在齊、楚兩國間來回遊說、互相借重,幾個來回,使自己謀取了巨大的好處。蘇秦看起來好象作了個齊、楚兩國間傳令兵的角色,實際上他傳的話都是或威脅、或利誘、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禍患威脅使楚國割地、使太子逃亡,後期他用利益、敵對方的器重來使自己在兩國中越來越顯貴。在這裡,其威脅的遊說方式和借重敵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鑑。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脅人以害,使其為避免危亡在即的禍患就可以就範我方的如意盤算。威脅是動用暴力等極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虛張聲勢,威脅也是施行說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時必需要同時準備的手段,威脅用得逼真恰當,就可以輕易達成目的。蘇秦的過人之處還在於看到楚王誠惶誠恐,就覺得威脅的作用超過了想像的程度,而向對方要求的砝碼就繼續加重。他這種揣摩對方,控制對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作品出處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