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崧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湘潭白雲鄉
- 出生日期:1920年8月11日
人物經歷,人生履歷,人物貢獻,人生信條,主要著作,相關圖片,
人物經歷
1934年其父去南京謀事,他隨往南京,進入南京市第二中學念高中。17至19歲在杭州讀書。1937的抗日戰爭爆發全家回到原籍。母親命他轉入省立長沙高級中學(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完成了高中全部學業。1938年秋日軍進逼長沙,母親鼓勵他遠赴重慶繼續深造,他順利考上國立中央大學政治系,1943年學士。畢業不久,繼而進入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研究院,1945年文學碩士,韓國檀國大學及秘魯聖馬丁大學榮譽哲學、法學博士。1946年到中央幹部學校研究部第1期深造,任蔣經國秘書。中央幹校畢業留校任教4年 曾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研究所從事研究。由於學識不凡,才幹突出,又具有高度工作熱情,因而受到當時國民政府有關各方的器重,直接進入中央機關工作。1949年7月間,國民黨東遷。母親極力勸他帶著妻室女兒離開湘潭鄉下,從此他斷然遠走天涯。
人生履歷
蔣介石賞識
1954年9月,他結束陽明山的革命實踐研究院黨、政、軍聯合作戰研究班學習、國防研究院畢業。韓戰期間,在東京盟軍總部擔任翻譯。1951年任新聞專員。1952年任台灣行政專科學校副教授。正準備赴美深造,卻因蔣介石對他才智的賞識,乃於1954年10月擢拔為“總統府”侍從中文秘書、蔣介石新聞言論秘書。
從事報業工作
1959~1995年兼任台灣師範大學、中興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64出任《中華日報》社社長,兼《成功晚報》發行人。這是他正式主持報業工作的開始。他在接掌社務之後,一路荊斬棘,從而聲譽鵲起。1972年他被擢升《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他本著知人善任,培養人才與發揮智慧型的企業經營管理為原則,創造了該報70年來最好的成績。13年的辦報生涯,使他成為台灣新聞界的一顆明星。1977年9月調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副秘書長。他在三年任期中,以改革開放著稱,博得海內外知識份子認同,甚至反對黨人士也認為他為一理性平和對手。
《中央日報》董事長
1978年升任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國家文藝基金會主任,主管文宣系統。1980年他繼李煥擔任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後任中馬星(指新加坡)文經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教授。1987年,為免《中央日報》失去競爭力,他再次受命回到《中央日報》社接任董事長。1989年當選“全國報業協會理事長”。1989年任“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1990年6月應邀為“國是會議”代表。在《中央日報》4年後,他認為應該交棒了,於是自請退休。1991年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93年10月任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1996年始任《中國時報》、中央電視公司、國民黨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顧問。5月未獲續聘“總統府國策顧問”。1997~1999年任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監事。1998年起任“中國新聞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央大學”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地區專欄作家協會理事長。自1963年11月起,為國民黨第9~13屆中央委員,1993年8月起,第14、15屆中央評議委員。他將自己的40個春秋,完全奉獻給新聞文化事業,被社會公論為一位鞠躬盡瘁的文化使者。同時他還從事新聞教育及研究工作。至今他仍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的講座教授。在他漫長的服務歷程中,他曾受到台灣各方面的推崇和國際新聞傳播界的敬重。因此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事功,散見於台灣和英、美、日等國的名人錄,近年亦為大陸新聞年鑑及社會科學家大辭典等所選刊。
人物貢獻
奔波海峽兩岸
這些年來,尤其近幾年來,他奔波在海峽兩岸,為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國家和平統一的共同目標一心一意,竭盡所能。1992年4月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前身為中央大學)建校90周年紀念時,兩校校長發函邀請在台灣校友崧秋先生等返校聚會,南京大學聘崧秋先生為“南大校友總會名譽理事”,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東南大學則聘崧秋先生為“東大校友總會名譽會長”。5月18日,18位大陸記者訪問團抵達台灣後,他以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的身份,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兩岸同業餐會,曾致詞說:“4年以來,兩岸的交往比之過去40年間,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而大陸記者團的來訪,為兩岸新聞從業人員往來揭示了新一頁。”9月,“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楚崧秋和中國記協台港澳辦公室主任柏亢賓提出了加強兩岸新聞界高層人士交流的動議。11月,楚崧秋向中國記協發出了關於召開海峽兩岸新聞研討會的倡議,中國記協表示贊成。
學術研究討會
1993年元月7日,他應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市台灣研究會以及台北的亞洲與世界社邀請,參加在上海市舉行的“二十世紀經濟對海峽兩岸之挑戰”學術研究討會。這次他受到當時上海市市長黃菊先生及海協會汪道涵會長等的熱誠接待,並交換意見。時過數月,他又應中國作家協會的邀請,以“台灣兩岸文藝交流訪問團”名譽團長的身份,率一行16人到北京訪問。是年春,楚崧秋就研討會有關事宜與中國記協溝通後向時任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副主席、大公報總編輯曾德成提出在香港舉辦第一屆兩岸三地新聞研討會,得到積極回應。5月,首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新聞研討會籌備會在香港召開。楚崧秋、柏亢賓和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全體執委與會。11月24~26日,第一屆研討會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辦。大陸20人、台灣20人、香港20人與會。香港資深報人查良鏞博士在開幕式上擔當主禮嘉賓,提出了“三地同業,皆兄弟也”的口號。1994年9月17~23日,第二屆研討會在長江三峽“巴山”號遊輪上舉行,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大陸22人、台灣21人、香港18人與會。另有特邀與會者12人。1996年12月17~20日,第三屆研討會在台北舉行,由台灣“中國新聞學會”主辦。大陸15人、台灣40人、香港21人與會。澳門新聞界有4人列席。這樣分別於三地輪辦,1997年12月1~6日,第四屆研討會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辦。大陸24人、台灣28人、香港28人、澳門15人與會。由於澳門的正式加入,會議改名為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1998年秋由中國現場主邀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第五次,至今已舉辦十屆。他一直認為:“新聞交流不要淪為口號,而要成為加強了解和溝通的橋樑”。
湘潭大學人文院設立獎學金
1996年9月他專程返籍探親時,曾應湘潭大學潘長良校長邀請,赴湘潭大學參觀,受到湘大萬餘名師生的熱烈歡迎!為了紀念他的母親,還從其退休金樂捐人民幣50萬元,在湘潭大學人文院設立了獎學基金,湘大師生對崧秋先生的義舉表示感謝和欽佩!
人生信條
崧秋先生信奉“人性唯善,做事反求諸已,寧人負我,我不負人。”台灣元老張群曾書聯相贈:“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他說:“此言此語,我始終引為借鏡,並力行不怠。”崧秋先生敬業樂群,尤其是他以88高齡,還志在為國家、民族前途盡一已之力,實在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