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民間舞蹈

高蹺:楚地最流行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正月,男男女女踩著高蹺,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不斷變換各種圖形,邊舞邊唱,時而雙輪旋轉,時而交錯穿插,時而重疊如雲。高蹺分高、中、低蹺三種,最高二、三米多,最矮也有0.3—0.4米。多表演歷史故事,不論蹺有多高,都能如履平地,舞跳自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地民間舞蹈
  • 外文名:Folk dance of Chu
  • 性質:古代流傳的一中民族舞蹈
  • 所屬地區:古代楚地
楚地民間舞蹈,打蓮湘,打春牛,

楚地民間舞蹈

蚌蛤精:一人執竹架、布縫紮成的蚌蛤,另一人引逗,數隻蚌蛤不斷演出開啟、閉合、獵物等多種動作,或表演“鷸蚌相爭”的歷史故事。
蝦子精:舞式與蚌蛤精不盡相同,但活動的程式和原理基本一致。
八蝦鬧鰱:由16人舉8隻蝦子嬉戲,兩人一隻,看誰配合得好。寓幸福吉祥,年年有餘,大吉大利之意。流行於荊州孝感等地。

打蓮湘

也稱霸王鞭。流行天門潛江仙桃漢川等地。蓮湘用一米長的細竹筒做成,每節部分雕空、嵌以鐵錢。表演時,從頭打到腳,從前打到後,邊打邊唱,人數不拘,唱詞多據民間唱本,也可現場編唱。

打春牛

每到臘月,農民就用泥土塑成一頭牛,內裝五穀。春節剛過即開始演出,兩人抬著泥牛,由一農民裝扮成專管農業的“芒神”,執鞭不住抽打泥牛。泥牛儘量避開鞭子,直到打得泥牛皮開肉裂,牛肚裡流出五穀,意即“五穀豐登,盡流滿地”,“芒神”才停止抽打。圍觀者鼓掌喝彩。有的地方由打“泥牛”逐步變成打“紙牛”。“打春牛”包涵兩個意思,一是反映農民祈求豐收的願望,二是提示人們,季節不等人,過了春節,緊張的春耕就要開始,請大家及早作好準備。解放前後又出現了“打春牛”的耕作戲,一人系犁,一人掌犁,邊耕邊舞,或游於鄉間,或演出於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