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骨齒列內枝長,其長為舌寬的4/5,後端向後延伸到達眼眶後部;肋溝12~13條;趾5,有的趾不發育或缺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楚南小鯢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目:有尾目
形態特徵,外形特徵,形態,成體,頭骨,分布範圍,生物學資料,生長環境,繁殖習性,種群現狀,保護措施,
形態特徵
雄鯢全長98~129 mm,雌鯢全長90~105 mm,雄、雌鯢尾長分別為頭體長的69%和74%左右。頭部卵圓形,前半部較扁平; 吻端鈍圓,無唇褶;無囟門,犁骨齒列長,後端延伸達眼眶後部, 呈 “” 形, 內枝有齒約31枚, 左右枝末端相距甚近,外枝短,僅有齒5枚。軀幹肥壯,其長約為頭長的3倍; 尾較肥厚,尾部近圓柱狀,向後部逐漸扁平,末端鈍尖。頭體背麵皮膚光滑,眼後至頸褶有一條細縱溝; 背中央有一條縱溝,體兩側有肋溝12~13條; 頭體腹面光滑,頸褶明顯。四肢短而粗壯,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不相遇,相距約3條肋溝之間距; 掌、跖部無黑色角質層,有內掌突,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個別者只有4個趾。背面為淺褐色、黃褐色或紅褐色,其上有不規則深褐色花斑; 腹部色較淺,咽喉部黃褐色,雜有暗褐色斑紋; 體腹面和尾腹側有黑褐色小斑點; 掌、跖部色淺。 卵徑5 mm; 卵粒黃白色,略顯綠色。
外形特徵
形態
楚南小鯢四肢較發達,指4,趾5或4;皮膚光滑無疣粒。頭部扁平呈卵圓形;軀幹圓柱狀,略扁,體側有肋溝;有肺;尾基較圓,向後逐漸側扁。雄鯢全長98-129毫米,雌鯢90-105毫米。頭前半部較扁平,無唇褶,犁骨齒列長,呈γ形;無鹵門。軀幹肥壯,肋溝13條;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距2條肋溝;指4,指長順序3、2、4、1,趾5。尾長小於頭體長,基部圓,後部稍側扁,末端鈍。體背面黃褐色,有黑褐色斑紋。
成體
雄鯢全長98~129mm,雌鯢90~105mm(表9);頭卵圓形,前半部較扁平;吻端鈍圓;眼大而突出,眼徑等於或長於眼間距;鼻孔位於眼至吻端的前2/3處或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無唇褶;犁骨齒列長,呈“ ”形,外枝短,約有5枚小齒,內枝特別長,約有31枚小齒,齒列起於內鼻孔內側,急向內彎曲,再向後延伸,後端左右側彼此相距較近。
軀幹肥壯,其長約為頭長的3倍;尾較肥厚,圓柱狀,基部切面圓形,後端稍扁平,末端鈍形。肛孔縱裂,前端左右有短縱膚褶斜向裂口外匯合,周圍隆起。
四肢短而肥大;指、趾短而扁平;指4個,指長順序3、2、4、1,個別標本第二指最長,有內掌突;趾5個,趾長順序3、4、2、1、5,個別標本只有4個趾,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不相遇,約相距2條肋溝。
皮膚光滑;背中央有一條縱溝;眼後至頸褶有一細縱溝,末端與頸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彎曲與口角處的短橫溝相交;肋溝12~13條,腹面前後端有14條不明顯,其餘10條明顯。
生活時背面基色為淡褐、黃褐或粉紅褐色,其上散布以不規則的深褐色花斑。液浸標本整個體背面黃褐色,雜有十分清晰的深黑褐色斑,與底色構成各種連續的花紋;體中部斑紋密集,軀幹背面幾乎全是黑色。腹部色較淺,咽喉部黃褐色,雜有暗褐色斑紋;軀幹腹面和尾腹側面的前半部有均勻的細小黑褐色斑點;掌、蹠部色淺。
軀幹肥壯,其長約為頭長的3倍;尾較肥厚,圓柱狀,基部切面圓形,後端稍扁平,末端鈍形。肛孔縱裂,前端左右有短縱膚褶斜向裂口外匯合,周圍隆起。
四肢短而肥大;指、趾短而扁平;指4個,指長順序3、2、4、1,個別標本第二指最長,有內掌突;趾5個,趾長順序3、4、2、1、5,個別標本只有4個趾,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不相遇,約相距2條肋溝。
皮膚光滑;背中央有一條縱溝;眼後至頸褶有一細縱溝,末端與頸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彎曲與口角處的短橫溝相交;肋溝12~13條,腹面前後端有14條不明顯,其餘10條明顯。
生活時背面基色為淡褐、黃褐或粉紅褐色,其上散布以不規則的深褐色花斑。液浸標本整個體背面黃褐色,雜有十分清晰的深黑褐色斑,與底色構成各種連續的花紋;體中部斑紋密集,軀幹背面幾乎全是黑色。腹部色較淺,咽喉部黃褐色,雜有暗褐色斑紋;軀幹腹面和尾腹側面的前半部有均勻的細小黑褐色斑點;掌、蹠部色淺。
頭骨
上頜骨向外後方傾斜,上頜骨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相等;犁骨齒列很長,內枝長於外枝5~6倍,內枝向後漸窄,後端不呈弧形;前頜骨和鼻骨之間無囟門;淚骨入眼眶,不入外鼻孔。
分布範圍
分布於台灣台中地區(即台中和花蓮港之間,中央山脈的能高山和玉山附近)。
生物學資料
成鯢生活于海拔2 750~3 500 m的山區。成鯢多棲於森林茂密、雜草叢生的石縫中或山溪邊石下及環境陰濕的地方。人工飼養條件下,催產後雌鯢於1月17日在室內產卵袋一對,卵袋透明堅韌,具細溝紋,卵袋長約160 mm,每條卵袋有卵16粒,卵粒在水溫7~9℃中發育,歷時91天左右孵化。推測該鯢的繁殖期在11月至翌年1月中旬。
生長環境
楚南小鯢全生活在海拔2750米-3000米的高山區。成鯢多棲於森林茂密、雜草叢生的石縫中或山溪邊石下,以及環境較為陰濕的地方。兩棲動物。外表類似蜥蜴類,但無鱗片,身體為軟和濕潤的皮膚所覆蓋,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地方,以小型動物為食。
繁殖習性
雌鯢產卵鞘袋1對,長約160毫米,每條有卵16粒,卵粒黃白色略顯綠色,在水溫7℃-9℃度時,歷時91天左右孵化。繁殖季節進入溪流內石下或植物枝葉間配對產卵;繁殖期以後營陸棲生活;以多種昆蟲、蠕蟲、蚯蚓、蛞蝓、多足類等小型動物為食。
種群現狀
該鯢僅產於我國台灣中央山脈,所見數量甚少,屬於我國的稀有兩棲動物資源。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