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范成大詩作)

《楓橋》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第一、二句寫寒山寺的外貌;第三、四句寫寒山寺的平靜安詳。詩人在這首詩中用白描的藝術技巧,描繪了寒山寺的平靜安詳,透出幾分春日的暖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楓橋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楓橋
朱門白壁枕彎流,桃李無言滿屋頭
牆上浮圖路傍堠,送人南北管離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楓橋:原名封橋,在蘇州市,閶(chāng)門之西,以唐人張繼楓橋夜泊》一詩聞名。范成大編纂的《吳郡志》載:“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往來之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
②屋頭:屋邊。
③浮圖:一怍浮屠,梵語譯音,即僧塔。這裡指楓橋寺普明禪院)之塔。堠(hòu):古代記路程的小堡或碑石,五里單堠,十里雙堠。

白話譯文

紅門白牆的禪院緊鄰著彎彎的河流,默然無聲的桃李靜靜地布滿屋邊。
超出牆頭的佛塔和踞蹲路旁的石堠,默默地印記著南北行人們的悲歡。

創作背景

此詩系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范成大行於(蘇州)城西道中所作。楓橋是一座並不雄偉的石橋,它的出名,是因為唐代張繼寫過一首《楓橋夜泊》,把遊子的離愁別緒,渲染得濃郁感人,地因詩傳,楓橋和寒山寺此後名氣越來越大,慕名來游、題詩填詞者不乏其人,范成大就是以此作為引發,寫下《楓橋》這首詩的。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這是范成大旅行所作的寫景詩,寫楓橋之景,但《楓橋》這首絕句,並不步張繼的後塵,專意去寫遊子思緒,而是把寫景詩的意思,深翻一層,推向人事的變態與自然物(包括建築物)的恆態對比聯想。
朱門、白壁、浮圖、道堠,甚至滿枝頭的桃李花樹,都是沉默的、恆態的存在,而彎彎的流水、道上匆匆的行人,乃至傳誦的名氣,都是喧鬧的、變化的現象。因此,張繼詩名之大,使楓橋名滿天下,楓橋一帶的橋、寺、塔,仍然毫無驕色,默然存在,就和以前並沒有被人們賞識時一樣。幾百年來匆匆的過客,散落了多少離愁別恨。又人去蹤絕。只有那超出牆頭上的佛塔,和那踞蹲路旁的石堠,默默地印記著這些悲歡。
在詩人心目中,永恆的是那些人化了的自然物,而人事紛紜、遊子思歸,不過是短暫的現象。永恆與短暫強烈的對比,詩人以為,還是那些永恆的自然物,值得留戀。
當然,范成大嚮往的自然,實際上是人化的自然或者人工的自然物。他在《橫塘》詩中有兩句雲:“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以時序的變化與橋塔的不變對比,仿佛是真正的自然(季節)變化反而不如人工建造的石橋朱塔來得永久了,其實,和《楓橋》一樣,范成大著意之處並不在自然物、人工物或是人的活動,而在於變與不變的哲理思考。
宋人詩善理,常常通過某些小巧的景致去促讀者頓悟。范成大的寫景詩,也有這種味道。不過,寫此詩時范成大涉世未深,所以詩歌雖有點哲理上的暗示,卻沒有更深的意蘊,在畫面呈現的,仍然是一股淡淡哀愁式的韻味,和他早年的風景詩基調是一致的。

名家點評

蘇州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凌郁之寒山寺詩話》:范成大這首《楓橋》詩中沒有蕭條,沒有淒風苦雨。詩人流連於“桃李無言”的瀟灑之趣。更有幾番輕快,不像張繼之心思凝重。范成大用白描手法簡潔地勾勒了寒山寺的外貌,他眼中的寒山寺平靜而安詳,但又帶有幾分春日的暖意。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