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鶴(~1635年),字修齡,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明朝末年大臣,楊嗣昌之父。

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授都御史,累遷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圍剿李自成不力,下獄論死。

基本介紹

  • 本名:楊鶴
  • 字號:修齡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土家族
  • 出生地:武陵
  • 去世時間:1635年
  • 兒子楊嗣昌
生平,史料記載,

生平

楊鶴素有清望,薩爾滸之戰大敗後,楊鶴曾說:“遼事之失,不料彼己,喪師辱國,誤在經略;不諳機宜,馬上催戰,誤在輔臣;調度不聞,束手無策,誤在樞部。至尊優柔不斷,又至尊自誤”。楊鶴是個正直的好官員,但並不知兵,一意主撫。
崇禎初年,山西“流寇”首領名單為:“紫金梁其首也,餘八大王(張獻忠)、闖王(高迎祥)、掃地王、邢紅狼、黑煞神、曹操(羅汝才)、亂世王、闖將(李自成)、撞塌天(劉國能)、滿天星、老回回(馬守應)、李晉王、党家、破甲錐、八金剛、混天王、蠍子塊、點燈子(趙勝)、不沾泥(張存孟)、張妙手、白九兒、一陣風、七郎、大夭王,九條龍、四天王、上天猴(劉九思)、丫頭子、齊夭王、映山紅、催山虎、沖天柱、油里滑、屹烈眼。”
楊鶴曾上疏指出“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楊鶴提出了“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戰略。在楊鶴的努力下,招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陝西的各部起義軍幾乎都接受招安。但由於十萬帑金和藩王捐助的五萬白銀和糧食二萬石杯水車薪,“所救不夠及十一”。神一魁等賊兵既降復叛,朝廷主剿派勢力抬頭,極力攻擊楊鶴的綏靖政策。後楊鶴被朝廷拿辦,由洪承疇接任。

史料記載

明書 列傳卷之二十五 庸誤諸臣傳
【清】查繼佐
楊鶴 子嗣昌
楊鶴,字修齡,湖廣常德人。登萬曆末年進士,歷都御史,出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初,陝西盜王二起。初,所部土賊居多,二年,騎賊至七、八千人。撫臣胡廷宴與延綏巡撫岳和聲各諱盜,互委養禍。至是,邊賊王子順等內圍韓城,鶴與巡撫劉廣生擊敗之。子順走合府谷首賊王嘉胤,掠延安、廣陽,城堡俱陷。鶴主撫,不以聞,約廣生持牌四川招賊。所款但不焚毀,而淫掠不免,於是所在競樂為賊。兵科給事中劉懋上言:“秦之流賊,其勢日熾。邊賊以土寇為嚮導,土寇以邊賊為羽翼,兼以荒旱頻仍,饑民影附流賊以得食。當事以不練之兵剿之,不克,徒以數饑民責賞。而所撫者無從餉之,微聽之掠不問。今斗粟金三繯,逋營卒餉且三十餘月,即慈母不能保其子,況官之於民耶?且營兵曠伍,半役於司道,半折於武弁,所余老弱幾何?何以當賊?”四年,賊圍廣陽,鶴在邠乾,不即援。已而受賊孫繼業等降,無所安置,但令設誓而去。更給之牒,得牒者喜可更為盜,出牒免。有盜神一魁者,降於鶴,鶴責數其罪,以其所挾戰騎五千上聞,侈請犒濟。省臣劾鶴恇怯玩寇,鶴疏引咎。尋又款賊滿天星,散其黨萬二千人。未幾,其魁健皆叛去。賊上天龍、馬老虎、獨行狼復掠鄜州,列三營於太平原。鶴與總兵□承恩擊敗之,上天龍等以二千人降。科臣奏撫賊欺飾之弊,逮鶴刑部獄論死。
子嗣昌,以進士歷官至巡撫都御史,表請代父死,詔鶴減戍。嗣昌入為兵部尚書。崇禎十四年,以才薦治賊,奪情,為東林所指。自詞臣黃道周劾其墨縗不任,於是劉同升趙士春范景文成勇等交口不置。同時盧象升亦奪情行間,道周等不問也。上惡其黨同,矯必用之。以其言勇加派,海內怨望。上仿古策遣之體,且制制詩歌送之。嗣昌負殊稟,可五官並效,搗賊多有勝績。忽三王一時並見害,知必無幸,引帛盡。
論曰:賊胎於楊,亦烈於楊。前則恇怯圖苟安,養寇是也,後則增餉斂怨,因而長亂。養寇在一方,長亂滿中原矣。按鶴免死謝表有云:“臣既負國,臣子不勝任,恐無以匡王。”嗟!楊家父子自題世譜哉!雖然,鶴與嗣昌生不凡,是奇誤也。夫既誤,雖奇亦庸。庸而誤,誤小;以奇而誤於庸,誤大。
錄自《二十五別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