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有十數年擔任工廠管理的經歷,大量的工廠小說便是他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產物,這些小說也為他贏得「工人作家」的稱譽。當然,他的寫作題材絕不止於工廠生活,他還有許多揭露社會弊病的小說,如〈成龍之後〉寫離開農村後飛黃騰達者的醜態、〈切指記〉寫賭博之害等等。Thomas B. Gold認為:「在動盪不安的世界裡,了解人民大眾並幫助他們解決痛苦,帶領他們渡過難關這一方面,楊青矗的成就不下於當今的社會學家、藝術家以及政府或社會上的領導者。」這種評論,雖然是以社會現實的角度去推崇文學的價值,但如果沒有高明的文學技巧,也是難以克盡其功的。楊青矗的寫作較為樸實,較少刻意運用技巧,亦不特別賣弄文字,這樣反而更能親切的反映真實。其成名作〈在室男〉寫十六歲就被賣到酒家的風塵女子,半真半假的對鄉下來的貧窮少年百般調戲及真心關懷,他們都是社會底層的受苦民眾,卻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失落而不墮落,艱困而不絕望,全篇在略帶諧謔的文學表現中,表現出堅強的生命韌性。至於描寫工廠生活的小說,例如〈龜爬壁與水崩山〉寫國中剛畢業的女工初到工廠忐忑不安、惶恐無助的心情極為細膩傳神,篇中藉此少女為線索,揭露了工廠中的黑暗面,例如任由工人面對空氣污染、雇用男女童工、一伙食不良、缺乏休閒活動、不肯為受傷女工付醫藥費等,篇中還描寫了董事長命令將他的轎車弄髒的女工下跪的景象,活畫了暴發戶的醜陋嘴臉。全篇用掃瞄式的鏡頭,呈現一幕幕真實的畫面,其缺點是寫人性稍欠深刻,描寫工廠生活略嫌瑣碎而缺乏典型性。葉石濤曾論楊青矗的小說道:「有時也免不了露出自然主義描寫過度的缺陷,而過分注重現實細節的結果,往往犧牲了小說特有的藝術香氣。」 [68]這評論是相當中肯的。敦理出版社曾經出版楊青矗的小說、散文集《在室男》、《那時與這時》、《工廠人》、《工廠女兒圈》、《筆聲的響響》、《生命的旋律》、《廠煙下》、《工廠人的心愿》,以及中英對照的《楊青矗小說選》,然而現在都已絕版,目前要初步認識楊青矗的小說成就最好的讀本仍是前衛出版社《台灣作家全集》中的《楊青矗集》。
楊青矗的文學具有國際知名度,一九八五年應邀至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計畫研究,十二年前德國特利爾大學德籍研究生英格麗蘇(Ingrid Schuh),碩士論文寫的就是《台灣作家楊青矗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生陳曉娟,在呂興昌教授指導下以研究楊青矗的小說,撰寫成論文獲得碩士學位。柏克萊大學教授 Thomas B. Gold 在哈佛大學執教時,曾將《楊青矗短篇小說選》一書譯成英文,作為其教課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