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霽園

楊霽園(1883~1940),鄞縣瞻岐人,學界多稱“霽園先生”,15歲參加縣生童歲試,名列第一;20歲試縣學,又名列第一;可見諸子百經於他早已爛熟於心。至今寧波的文化界名人,寧波詩社的首批骨幹成員,多出其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霽園
  • 出生地:寧波鄞縣
  • 出生日期:1883
  • 逝世日期:1940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寧波文化教育界名人
  • 代表作品:《庸溪日錄》
飽讀經史,著作、書法,桃李滿天下,

飽讀經史

據楊氏宗譜記載:宋末愛國將領越國公張世傑殉國後,其眷屬幾經周折,避難來到這裡,子孫就改從母姓為楊氏,霽園先生乃是張世傑第二十三世孫。凡遊覽過鎮海招寶山的人大都知道,招寶山側有座小山叫巾子山,南宋末年臨安遭元軍淪陷後,張世傑率部駐紮於此,並殺死前來勸降的叛將,巾子山從此出了名,現在亭子內矗立著全祖望撰寫的“宋太傅越國公張公祠堂碑記”。張世傑領軍駐紮期間,對鎮海以及附近地區的民風民俗有所了解,這或許就是其眷屬最終落戶於鄞縣與鎮海交界處的一個重要緣由吧。霽園先生自幼聰穎過人,飽讀經史典籍,熟諳詩詞曲賦,20歲(1902年)時名列鄞縣諸生第一。
光緒中葉,清廷下達詔書,選派年輕才俊赴海外留學,他名列其中,卻不願前往。此後更因時局動盪,加上稟性“不苟慕時榮”,又侍母至孝,所以“守素抱朴,砥礪氣節”,絕意仕進;而對於紹述儒學傳統,他卻倍感興趣。為此他隱居在家鄉一座寺院,每天與僧侶為伴,耕耘種植,吟誦撰述,早夜不倦。此時慕名從鄞縣、象山、奉化、慈谿、鎮海等地前來拜師的年輕才俊多達數十人。由於學問書藝日漸臻於爐火純青,為了交流學術思想,他開始跟外界有所接觸,與當時若干著名文人、詩人的交往也多了起來,如與陳寶琛、鄭孝胥等人結成了文字之交,康有為也通過楊門弟子對他多有了解,並稱其為“楊征君”。

著作、書法

他所著《庸溪日錄》達三十餘冊,內載詩文筆記,極有價值。凡所讀的經史諸子及其評註等書籍,都有精到的批註,門人謂“無一日間漏,無一字脫失,實稀世難得文獻”。詩文著作如《黃林集》、《傅港集》、《五慎山館聯語》等三種早已刊印行世,《楊霽園先生詩文選集》、《西園筆記》、《五慎山館文續集》等四冊,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庋藏。
此外,他的書法藝術亦能獨闢蹊徑,被稱為“楊體”。霽園先生開講席之時,清廷“廢科舉,興學校”的詔令已經下達了五六年,各地(包括鄞縣、鎮海在內)陸續興辦起若干各級各類的“學校”,這些學校開設有多門學科,學子可以由此逐級升學。而專以國學為教學內容且系私人舉辦的書塾,本身又沒有什麼政界、商界作為支撐的有力後盾,要能生存下去,實在不簡單,要辦好更是談何容易。可霽園先生的國學教育不僅維持了幾十年,而且凝聚力非常強,硬是像磁鐵一樣吸引著那么多年輕有為的莘莘學子,真令人為之驚詫不已。

桃李滿天下

他所教授的內容主要是經史諸子古文、舊體詩歌、傳統書藝等。從19世紀10年代到30年代末,三十年內先後培育了數百名門人。楊門弟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擁有紮實的國學功底,能閱讀未經斷句的經史古籍,能寫一手比較流暢的古文。除此之外,在他的教誨和影響之下,不少門人十分喜愛並勤奮寫作舊體詩,有些人還不時有個人詩集問世,被公認為寫作舊體詩的高手。
教育者的人生價值最終在於培育人才。在他的教導之下砥礪成材的不啻百人,朱君襄、朱深水、朱芝篆、張君武、周維泉、鄭鼻峰、何仲剛、胡彤父、桑文磁、盧石臣、周采泉、鄭玉浦、何友昌、陳道生等則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人或為詩人,或為古文家,或為作家,或為書法家、篆刻家,都有著作行世。作為寧波文化教育界名人,霽園先生雖然不幸於1940年罹傳染病去世,獨子楊望儒也於次日病故,但他並沒有被世人所遺忘,《鄞縣縣誌》、《寧波市志》和有關寧波地方史料等,都對霽園先生作了專門的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