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衢雲

楊衢雲

楊衢雲(1861-1901),字肇春,別號衢雲,福建海澄(今廈門市海滄區霞陽村)人。在廣東東莞出生,中國近代革命家,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並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負責策劃廣州起義。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衢雲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東莞
  • 出生日期:公元1861年
  • 逝世日期:公元1901年
  • 職業:中國近代革命家
  • 主要成就:創立輔仁文社,任興中會首任社長
  • 籍貫:福建漳州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無名英雄,生平資料,歷史論述,相關文物,

人物簡介

楊衢雲(1861~1901),原名合吉,後名飛鴻,字肇春,號衢雲。清福建海澄(今龍海)人。少時居香港,習英文,在一家船廠當學徒。後任香港灣仔聖約瑟書院英文教員、招商局總書記長、新沙宣洋行副經理等職。1892年3月13日(清光緒十八年二月十五日)與謝纘泰等在香港創立輔仁文社,該社以“開通民智,研究新學”為宗旨。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加入興中會,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與孫中山等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協助孫中山籌劃乙未廣州起義,負責在香港招募志士、籌集餉械。10月10日當選興中會會長。旋因叛徒告密,起義遭破壞。11月,離開香港,亡命海外。先後在新加坡、馬來亞、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南非洲遍設興中會分會,在華僑中宣傳革命。1898年3月21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攜家眷移居日本橫濱,以教授英文為生。在此與孫中山重聚,籌劃新的起義。次年,畢永年等有聯合全國會黨推舉孫中山為首領之議,遂辭會長職,薦孫中山自代。1900年1月24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香港籌劃惠州三洲田起義。10月6日(閏八月十三日)起義爆發,楊擬接受清政府議和三條件,被孫中山等阻止。起義失敗後,清吏懸賞3萬元購楊頭顱,楊謝絕黨人委他出洋暫避的勸告。1901年1月10日(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在香港為清吏所派刺客擊傷,次日在醫院逝世。

人物生平

楊衢雲年幼即隨其父到香港,在香港聖保羅書院接受教育。十四歲在香港進入船廠學習機械,因工業意外失去右手三指,於是改習英文。畢業後任教員,之後轉任招商局總書記,及沙宣洋行副經理。
1890年(一說為1892年)與謝纘泰等十餘人組織輔仁文社,由楊衢雲任社長,於香港上環百子里成立會社,以“開通民智”、“盡心愛國”為宗旨。文社購買新學書報,討論中國的發展及改革路向,主張推翻滿清,建立合眾政府。楊衢雲同時亦加入志在反清之洪門。1895年1月孫中山到香港,經孫之好友,輔仁文社成員尢列撮合;將孫於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設立之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併。合併後的組織名為興中會,楊衢雲被選為會長(當時亦稱總辦或百理璽天德,即President),孫中山為秘書,在香港中環成立一商號“乾亨行”作掩飾。
楊衢雲楊衢雲
1895年10月,興中會在第一次廣州起義,由楊衢雲在香港任總指揮。由於事機不密,為清政府所獲悉。陸皓東等七十多人被捕,楊及孫同被通緝。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壓力,迫令二人離境,於五年內不準入境。楊衢雲經新加坡,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之後再轉往日本,並輾轉在各地發展興中會。
1900年1月,楊辭去興中會會長一職,改由孫中山任。同年從日本到香港,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後楊衢雲於年底返回香港,於上環結志街五十二號設私塾輔仁文社教授英文以養妻兒。1901年1月10日楊衢雲於中環結志街52號2樓寓所(其私塾)內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陳林開槍刺殺並於翌日失救逝世,謝贊泰為楊衢雲安排下葬於跑馬地香港墳場,並為楊衢雲設計墓碑,碑上沒留名字,只刻有編號6348,並以天圓地方概念設計,刻有青天白日圖案,追封楊衢雲的功跡,並像征著楊衢雲革命的精神。無名碑於1901年12月23日建成。
楊衢雲有三女一子,其子早歿。

無名英雄

在中國近代史中,最寂寂無聞的,要算是楊衢雲(1861-1901)了。2009年逝世的歷史學家唐德剛如此評價楊衢云:“一部‘中國近代革命史’,是應該從楊衢雲開始寫的。”(《晚清七十年》第五冊)楊衢雲是最早領導革命的香港人,為興中會首任會長(第二任是孫文),但至今他在跑馬地的墓碑上,仍只刻著編號“6328”,沒有名字。他比孫文大5年,生於廣東虎門,幼隨父來港定居,任英文教師和招商局書記長多年,絕對稱得上是香港人。1890年,他與友人在港成立輔仁文社,並出任會長。名為文社,實為議論大清朝政的基地。1895年初,剛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的孫文,回港尋找同道,結果二人一拍即合,輔仁文社和興中會隨即合併,以“興中會”為會名。
楊衢雲無字碑楊衢雲無字碑
名為興中會,實質“一切皆是輔仁文社的延續”(唐德剛語)。可以想像,孫氏之所以能在回港短短几個月內,便動員到足夠人力物力財力,於同年進行起義,正因有楊的文社在香港打好“基礎”。楊氏和輔仁文社於革命之初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相關記載和研究卻如鳳毛麟角,原因何在?
中港台史家一般認為,近代中國最早組成的革命團體,是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既被捧上“神壇”,排山倒海的學術論文自然以興中會為研究對象,輔仁文社只能靠邊站了。幸好還有唐德剛、韋慕庭(美歷史學家)等少數學者,反對以興中會為革命濫觴。
唐德剛指出,輔仁文社比興中會更早成立,所提出的“推翻滿清、創立合眾政府、選舉伯理璽天德(英文president的音譯)”等主張,卻跟興中會幾乎一樣。而且楊開始搞革命時,孫文尚未決心推翻帝制——1894年,他還親赴天津,意圖上書李鴻章,可見思想仍屬溫和。雖然進言書有否送達李鴻章是個謎,但如唐德剛的戲言:“如果李鴻章英雄識英雄而重用了孫文,中山不也就是清政府的‘能臣’了嗎?”孫文也說過“予少年主張,謂漢人作皇帝,亦可擁護……楊衢雲(因而)與予大斗,幾至動武,謂非民國不可”,正好印證唐的觀點。

生平資料

楊衢雲不受史家重視,從史書中一些失實記載可見一斑。最離譜的,是說他於“教室”被刺殺,事實上他是在家中被刺殺的。為何連死於何處也弄錯?蓋不少民國前史的書籍,在講述楊衢雲生平時,都只是引用相同資料:如馮自由的《革命逸史》(1945年出版)和尤列(四大寇之一)撰寫的《楊衢雲略史》,而錯誤正由此起。
馮自由是興中會知名人物,後成為孫文的機要秘書,所寫的民國前革命史被認為詳實可靠,常為史家所用。但馮關於楊的記述卻是二手資料。他這樣寫楊的死:“清吏……暗買兇徒陳林,刺殺之於教室”。尤列的說法也差不多:“兇手陳林、突然入校、槍擊公於教授室中。”輾轉抄傳,幾乎所有記載都指楊死於教室。
其實早在 2001 年,當楊衢雲逝世百周年時,其後人楊興安在《楊衢雲紀念特輯》中已指出,結志街52號二樓是楊的寓所,楊被刺時正在家中以私人補習形式教授英文。楊興安是楊衢雲堂侄(楊衢雲堂弟楊拔凡之子),去年致群劇社上演關於楊衢雲事跡的話劇《無名碑》,正是由他編劇。紀念特輯更正了不少延續多時的楊氏生平資料(如楊的本名並非楊飛鴻),並摘錄了楊拔凡於1955 年寫下的《楊衢雲家傳》,總算略為填補了這位革命老祖宗的歷史空白。

歷史論述

楊衢雲比孫文更早擁抱共和,卻一直“妾身未明”,難免教人聯想是這種“操作”下的犧牲品。蔣介石前妻陳潔如在她的回憶錄提到一則軼事:蔣介石為取得一張楊衢雲坐於中央、孫文站於後排的團體照,願意付出100萬元,原因是“如果給人看見我們堂堂中華民國大總統竟居於隨從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難堪”。
一張照片猶容不下,何況白紙黑字的史書?馮自由在記述首次起義前,楊、孫兩派爭拗由誰擔任興中會會長一職時,就有維護和美化孫文之嫌——“總理不欲因此惹起黨內糾紛,表示謙退,衢雲由是當選”。在馮的筆下,兩派爭位,變成“孫總理”為顧全大局而讓位給楊;就算馮氏不是刻意貶低楊,但這種說法,卻已被不少史書直接挪用。
楊衢雲也許不是個性情沉著的人,而且因為早歿,難以斷定他是否一個優秀的革命領袖;但他對革命的付出,豈能被抹殺?期待更多研究香港歷史的本地學者牽頭,為楊衢雲討回一個“名份”。

相關文物

這是楊衢雲給孫中山母親七十歲生日賀壽的一副銅牌。根據資料記載,孫中山母親楊太夫人1828年生,孫母七十歲生日在1898年。當時楊為興中會會長,孫為秘書。這副銅牌是1898年會長楊衢云為秘書孫中山的母親祝賀壽辰的歷史鑑證。
2003年電視劇《走向共和》脫一飾演楊衢雲
楊衢雲
楊衢雲
楊衢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