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
喬木,高約6米;小枝具褐色盾形細鱗秕。葉卵狀心形,長7-18厘米,寬4.5-11厘米,先端長尾狀,基部心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被稀疏鱗秕;
葉柄長4-10厘米,具鱗秕;
托葉線狀披針形,長約7毫米。
花單生於
葉腋間;
花梗長2.5-6厘米,密被鱗秕;
小苞片3-4,線狀披針形,被鱗秕,長8-10毫米,常早落;
花萼杯狀,截形,直徑約15毫米,具5尖齒,密被鱗秕;
花冠鐘形,黃色,內面基部具紫色塊,長約5厘米;
雄蕊柱長約25毫米;
花柱棒狀,端具5槽紋。
蒴果梨形,直徑約5厘米;種子三角狀卵形,長約9毫米,被褐色纖毛,間有脈紋。花期近全年。
生長環境
桐棉常生於海邊和海岸向陽處。
鹽分
桐棉的月均苗高增量隨著鹽度的增大而逐漸下降,鹽度為3‰時苗高增量較大,鹽度為18‰時苗高增量最小。桐棉的月均地徑增量在鹽度15‰時最大,鹽度15‰和18‰時最小。月均葉片增量在鹽度3‰、6‰時較大,當鹽度≥15‰後出現負增長。可見,適當的低鹽處理對桐棉幼苗的高增長影響不大,且對地徑和葉片生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高鹽度對其苗高及葉片生長產生較大不利影響,尤其是當鹽度為15‰、18‰時葉片甚至出現脫落現象。
桐棉的單株平均根、莖、葉等的乾質量和總生物量均在鹽度3‰處理時較高,在鹽度6‰時各數值顯著下降。表明桐棉有一定耐鹽能力,但隨著鹽度加大(≥6‰)其生長受到明顯抑制。因此,桐棉在鹽度≤3‰的土壤中可正常生長,鹽度≥6‰將不利於生長。
低溫
當最低氣溫降至4.6℃,連續10天平均氣溫低於10℃時。低溫天氣給紅樹林帶來了危害。1年生桐棉的葉寒害狀況為葉片掉落50-75%;莖的寒害狀況為有枯死現象,但少於50%;而被調查的其他半紅樹銀葉樹、水黃皮和海芒果的葉寒害狀況為只有25%以下的葉片掉落,莖寒害不受害,生長正常,表明寒害症狀不明顯。可見,與其他半紅樹植物相比,桐棉的抗寒性較弱。
分布範圍
繁殖方法
桐棉採用播種法繁殖。桐棉果實大量成熟時采果。采後及時將果實用機械方法除去果殼,將種子播入溫室的細沙苗床中,每天澆水保持基質濕潤。
栽培技術
將出土的桐棉小苗移栽到裝有2千克基質(泥:沙:
火燒土=3:1:1)營養袋中,置於溫室內培養。移植後每日進行噴灌與苗木管理,約3個月後進行袋苗的野外種植,地點選在高潮灘,種植密度2米×2米,苗木長勢良好。
病蟲防治
棉卷葉野螟
危害:成蟲全體黃白色,有閃光。胸背有12個棕黑色小點排列成4排,第一排中有1毛塊。幼蟲全體青綠色,老熟時變為桃紅色。幼蟲將葉片的兩邊捲曲成喇叭狀,在蟲苞內取食葉片。嚴重時葉肉被取食光,受害嚴重時植株布滿蟲苞。
防治方法:①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②產卵盛期至卵孵化盛期噴菊酯類殺蟲劑;③合理保護利用天敵,儘量減少或不使用化學農藥。其中卷葉螟絨繭蜂和卷葉螟姬小蜂為幼蟲期優勢寄生蜂種,廣大腿小蜂為幼蟲至蛹跨期優勢寄生性天敵。
瘤緣蝽
危害:成蟲褐色,觸角具粗硬毛。前胸背板具明顯的瘤突;側接緣各節的基部棕黃色,膜片基部黑色,脛節近基端有一淺色環斑;後足股節膨大,內緣具小齒或短刺;喙達中足基節。其數量非常多,有時在一根枝條上可以群聚幾十頭成蟲和若蟲。
防治方法:瘤緣蝽的防治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應及時清除枯枝落葉及林邊雜草,摘除有卵的葉片,減輕危害。在瘤緣蝽若蟲孵化盛期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施藥。3%農家盼是防治瘤緣蝽的一種較理想殺蟲劑。
八點廣翅蠟蟬
危害:該若蟲常幾十頭聚集,刺吸葉片、枝幹汁液。人為擾動可見群體性跳躍如“雪花”狀。成蟲黑褐色,疏被白蠟粉;觸角剛毛狀,短小;單眼紅色;翅革質密布縱橫脈,呈網狀,前翅寬大,略呈三角形,翅面被稀薄白色蠟粉,翅上有6-7個白色透明斑,後翅半透明,翅脈黑色,中室端有一小白色透明斑,外緣前半部有1列半圓形小的白色透明斑,分布於脈間;腹部和足褐色。其排泄物(蜜露)可誘發
煤污病。
防治方法: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4%萬靈水劑1000倍液,或48%毒死蟬乳油1500倍液、2.5%木虱斃乳油1000倍液。藥液中添加1%礦物油(99%綠穎乳油),可顯著提高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方法有:懸掛誘蟲燈誘殺成蟲。黃色粘蟲板對成蟲的誘集效果比較好。
主要價值
藥用
桐棉作為傳統的民間藥用植物,桐棉的樹皮可用來治痢疾、痔瘡及各種皮膚疾病,葉子可用來消炎消腫,而果實分泌出的黃色黏液可治皮癬。此外,根還是一種滋補品,現代研究表明對人的高血壓有一定治療作用。民間也將其果實做成藥膏以去虱,用葉熬汁治頭痛和疥癬。
生態
桐棉是優良的
半紅樹植物。半紅樹植物是指既能生長在潮間帶,也能生長在陸地非鹽漬土的兩棲木本植物。桐棉作為紅樹林消浪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沿海城市綠化和防護林建設中具有較大開發套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