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莊集鎮

楊莊集鎮

楊莊集鎮位於菏澤市東北部,與濟寧市梁山縣相鄰,220國道貫穿全境,是市級重點鎮和鄆城縣中心鎮。鎮域面積97平方公里,耕地9.1萬畝,轄63個行政村,79個自然村,總人口6.2萬,鎮區人口1.84萬人,鎮區建成區面積為2.86平方公里。

全鎮共有各類企業45家,規模以上企業26家,2015年全鎮工業總產值58592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17157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46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9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億元、利稅3.1億元。

先後被評為“全省清產核資工作先進單位”、“全市食品安全示範鄉鎮”、“全市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工作先進鄉鎮”、“全市煤炭工作先進集體”、“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鄉鎮”、“平安鄆城建設先進鄉鎮”、“2015年度項目建設工作先進單位”、“2015年度科學發展綜合考核三等獎”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莊集鎮
  • 外文名稱:Yang ZhuangJi Town
  • 別名:楊莊集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
  • 下轄地區:馮李莊行政村 夏廟行政村等
  • 政府駐地:楊莊集鎮
  • 電話區號:0530
  • 郵政區碼:274700
  • 面積:97平方公里
  • 人口:5.7萬
  • 方言:菏澤方言 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
  • 機場:濟南機場 菏澤機場{籌建)
  • 火車站:鄆城火車站 菏澤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R
自然資源,行政區劃,特色村,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著名人物,

自然資源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中國鐵路大動脈——京九鐵路距該鎮10公里,距菏澤海關貨場60公里。濟菏高速、日東高速可通往全國各地。煤電、人力資源豐富。已探明境內優質煤儲量28.15億噸,是華東地區最後一塊大型整裝煤田,現4對礦井已全面開工建設,3處電廠均已進入前期工作,煤田開發前景廣闊;楊莊集市話裝機總容量1.7萬門,年供電量1.98億千瓦時;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較低;中國移動、聯通基站信號實現無縫隙覆蓋,是投資創業的寶地。
楊莊集鎮
自然環境優越。現有山東博匯集團投資的萬畝速生楊林和正在規劃中的萬畝水庫,屆呈現出林海水邑的優越自然風光。該鎮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產區。是優質奶牛、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飼養、繁育基地。盛產楊木、國槐等經濟林木,木材蓄集量20萬立方米。

行政區劃

安康莊行政村 程垓行政村 辛集行政村 楊莊集行政村 曹屯行政村 大胡莊行政村 李寨行政村 東趙廟行政村 馮李莊行政村 黃莊行政村 大陳樓行政村 吳屯行政村 毛直屯行政村 鄭垓行政村 窪里行政村 常莊行政村 代莊行政村 袁屯行政村 朱莊行政村 紅門廠行政村 馬閣行政村 李家垓行政村 焦莊行政村 向陽行政村前劉莊行政村 明樓行政村 中王行政村 後唐街行政村 南何行政村 東孟莊行政村 西趙廟行政村 劉寨行政村 西程行政村 後孫莊行政村 崔樓行政商白行政村 仝大廟行政村 東程行政村 何家莊行政村 苑垓行政村趙家垓行政村 薛王行政村 東陳莊行政村 新張莊行政村 楊街行政村 溫莊行政村 南張莊行政村 路樓行政村 大王莊行政村 新潘莊行政村 東馬莊行政村 李旺樓行政村 趙家莊行政村 柳條圈行政村 李家樓行政村辛莊行政村 夏廟行政村 後劉莊行政村 東梁垓行政村 李趙街行政村 陳屯行政村 前孫莊行政村 北閆莊行政村

特色村

元朝末年,孟氏遷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孟莊。明永樂年間(1403年),李氏、胡氏、郭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孟氏乏嗣,未改村名,因與西孟莊重名,1982年按方位改為東孟莊。清末屬鄆城楊二莊裡,1928年歸鄆城二區萬花鄉,1940年歸鄆城二區,1946年屬鄆北縣三區,1949年重歸鄆城二區,1958年屬楊莊集鄉,後改為公社,現屬楊莊集鎮。孟莊村位於鄆城縣東北部,琉璃河南岸,東與濟寧市梁山縣拳鋪鎮李鄉村為鄰,西與楊莊集鎮趙廟村相連,南與馬莊村接壤。全村轄區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20公頃,河灘占地20公頃。全村地處魯西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及各類蔬菜,以反季節韭青種植為主。境內交通便利,濱鄭220國道從村北斜穿而過,村北砂石路、村西柏油路與國道相連線,西距京九鐵路鄆城站25公里,南距嘉祥機場50公里。水源豐富,琉璃河水常年不斷,是發展高新農業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楊莊集鎮
2000年,全村共有338戶,總人口13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現有李、郭、胡、代、張5個姓氏,均為漢族。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0萬元,人均純收入37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0∶20∶3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00萬元,全村純收入420萬元。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在全縣名列前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均取得了可喜成績。1997年,被授予省級“科普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被授予縣級“先進黨支部”和“模範村委會”稱號,是年被地區授予“小康村”稱號。

大事記

1944年,村民胡克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4月,李同成組織10戶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成立中共孟莊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李同成任黨支部書記。
1958年,從天津引進拱棚韭青種植,開始發展韭青生產。
1975年,組建了建築隊,當年建了15間標準瓦房學校。
1986年,用上了高壓電,同時建變壓室一處,安裝80千伏變電器一台,使全村95%的戶通上電。
1990年,韭青種植面積達到66.7公頃,畝效益達5000元。
1995年,開始搞村莊規劃,共通街道5條,所有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
1996年,籌集50萬元,修建了3000米接往220國道的柏油路。
1998年,被地、縣命名為小康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2年4月,李同成回響黨中央號召,帶領10戶農民成立全村第一個互助組。1953年全村先後辦起2個初級社。1955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挖井20眼,修路、修渠15條,購進小型抽水機、新式水車20部,保證了大部分地澆上水,糧食畝產200公斤,韭青畝產值1000元,受到中共鄆城縣委、縣政府的表彰。1970年打機井15眼,購12馬力柴油機10台,抽水機10台,磨麵機2台,確保旱澇保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糧食單產70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作物經濟效益,該村統一購進小麥品種魯麥1號,並不斷更新換代,糧食畝產連年增長,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高產糧5萬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蔬菜生產綜合效益,該村成立了韭青生產協會,從產前、產中、產後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統一到外地購進優良高產韭青原種雪韭791、漢中、獨根紅等,不斷進行改良換代。1990年以來,全村共建起冬暖式大棚、拱棚400個,主要種植韭青、黃瓜、芹菜、芸豆西紅柿等,每年向市場提供新鮮蔬菜400萬公斤,畝產值5000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00萬元。
楊莊集鎮

第二產業

工業企業蓄勢待發前景廣闊。規劃出占地6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基本實現“五通一平”,現入駐企業28家。新上紡織企業5處,紗錠達10萬枚,可生產21—60支高、中檔30餘種棉紗。掛車企業3家,可生產半掛、全掛、油罐車、貨櫃和自卸車等8—60噸40餘種不同型號的掛車。年生產能力10000輛。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突破荷澤”戰略為總抓手,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4.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80萬元。企業總量達45家,初步形成紡紗織布、掛車製造、畜產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從業人員6460人。
該村從1975年組建第一個建築隊開始,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承接各類中小工程。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240人,年實現產值3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00萬元,創利稅90萬元。
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決心利用該村特有的資源地理優勢,吸引外來投資者在此投資建廠。

第三產業

1955年,辦起第一個商店後,又陸續辦起粉坊、磨坊豆腐坊,取得了較微薄的經濟收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地理優勢,在鞏固壯大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招商引資,年創收20餘萬元,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00餘人,實現總產值400萬元。村內設有幼稚園、衛生室、飯店、理髮店、維修部等;另外設有幾處零售商店,主要經營食品、糧油、種子化肥、農藥及日用百貨等商品。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占35%。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9年,投資7000元建起孟莊國小,1976年投資2.3萬元,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1994年投資60萬元,建起了磚瓦結構的標準化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村先後有30餘名學生考入大專院校。1995年投資20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老年人太極劍表演隊、秧歌隊,並多次參加縣級比賽,取得了較好名次。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30公斤,人均純收入32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15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水平更是顯著提高。現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50輛,機車40輛,程控電話150部,電視400餘台。
楊莊集鎮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石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80年代後,大多利用磚、石、木、水泥為主建房。1994年,為適應經濟發展,該村制訂了優惠政策,鼓動村民拆舊房,建三室一廳的標準四合院。先後開通了村內6條大街,600多米長,並投資50萬元硬化了大街和通往220國道的路面以及全長4000米的柏油路,逐步實現了美化和綠化,安裝了路燈,又把街道分為4個衛生區,各小區有專人負責街道衛生。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以上。1999年,該村投資120萬元進行了低壓線路改造,實現了“三通”(通電、通水、通路),被地、縣評為模範小康村和山東省科普文明村。
楊莊集鎮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手壓井水,新建了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部分書費、學費,對考入高中的學生一次獎勵500元,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000元。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標準房,並補助一定數額費用。對60歲以上老人免除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70歲以上老人免除村提留和鄉統籌。村衛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

著名人物

李若武(1905~1962)曾在第四野戰軍歷任戰士、排長等職。在平津戰役的多次戰鬥中受到獎勵,後來在一次戰鬥中光榮負傷。建國後,轉業回到家鄉,身殘志不殘,積極帶領全村民兵搞好軍事訓練,並經常向廣大民兵進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他艱苦樸素,從不向組織伸手,深受全村民眾的愛戴,於1962年病逝。
李若靈1961年出生,歷任村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等職。自1984年擔任村幹部以來,處處嚴以律己,發揮模範作用。在他的帶領下,全村統一規劃,建起來了一排排三室一廳的四合院,修了柏油路面,大搞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科學種田,並向種植無公害蔬菜方向發展,改造了低壓線路,使全村實現了“三通”(通電、通水、通路)。1998年以來,先後被菏澤地區評為小康示範村和省科普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