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莊村(山東省鄆城縣莊集鎮孟莊村)

孟莊村(山東省鄆城縣莊集鎮孟莊村)

元朝末年,孟氏遷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孟莊。明永樂年間(1403年),李氏、胡氏、郭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後孟氏乏嗣,未改村名,因與西孟莊重名,清末屬鄆城楊二莊裡,1928年歸鄆城二區萬花鄉,1940年歸鄆城二區,1946年屬鄆北縣三區,1949年重歸鄆城二區,1958年屬楊莊集鄉,後改為公社,現屬楊莊集鎮,1982年按方位改為東孟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孟莊村
  • 面積:146.7公頃
  • 耕田面積:120公頃
  • 河灘占地:20公頃
歷史沿革,經濟產業,主要榮譽,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歷史沿革

孟莊村位於鄆城縣東北部,琉璃河南岸,東與濟寧市梁山縣拳鋪鎮李鄉村為鄰,西與楊莊集鎮趙廟村相連, 南與馬莊村接壤。全村轄區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20公頃,河灘占地20公頃。
全村地處魯西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盛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及各類蔬菜,以反季節韭青種植為主。

經濟產業

境內交通便利, 濱鄭220國道從村北斜穿而過,村北砂石路、村西柏油路與國道相連線,西距京九鐵路鄆城站25公里,南距嘉祥機場50公里。水源豐富,琉璃河水常年不斷,是發展高新農業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338戶,總人口134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現有李、郭、胡、代、張5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1.5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0萬元, 人均純收入37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0∶20∶30。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00萬元,全村純收入420萬元。

主要榮譽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在全縣名列前茅,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均取得了可喜成績。 1997年,被授予省級“科普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被授予縣級“先進黨支部” 和“模範村委會”稱號,是年被地區授予“小康村”稱號。

大事記

1944年,村民胡克連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2年4月, 李同成組織10戶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成立中共孟莊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李同成任黨支部書記。
1958年,從天津引進拱棚韭青種植,開始發展韭青生產。
1975年,組建了建築隊,當年建了15間標準瓦房學校。
1986年, 用上了高壓電,同時建變壓室一處,安裝80千伏變電器一台,使全村95%的戶通上電。
1990年,韭青種植面積達到66.7公頃,畝效益達5000元。
1995年,開始搞村莊規劃,共通街道5條,所有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綠化。
1996年,籌集50萬元,修建了3000米接往220國道的柏油路。
1998年,被地、縣命名為小康村。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 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2年4月,李同成回響黨中央號召,帶領10戶農民成立全村第一個互助組。 1953年全村先後辦起2個初級社。1955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當年挖井20眼,修路、修渠15條,購進小型抽水機、新式水車20部, 保證了大部分地澆上水,糧食畝產200公斤,韭青畝產值1000元,受到中共鄆城縣委、縣政府的表彰。1970年打機井15眼,購12馬力柴油機10台,抽水機10台,磨麵機2台,確保旱澇保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糧食單產700公斤。為進一步提高糧食作物經濟效益,該村統一購進小麥品種魯麥1號, 並不斷更新換代,糧食畝產連年增長,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高產糧5萬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蔬菜生產綜合效益,該村成立了韭青生產協會,從產前、產中、產後為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統一到外地購進優良高產韭青原種雪韭791、漢中、獨根紅等, 不斷進行改良換代。1990年以來,全村共建起冬暖式大棚、拱棚400個,主要種植韭青、 黃瓜、芹菜、芸豆、西紅柿等,每年向市場提供新鮮蔬菜400萬公斤,畝產值5000元。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00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從1975年組建第一個建築隊開始,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承接各類中小工程。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240人,年實現產值3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00萬元,創利稅90萬元。
近幾年來,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決心利用該村特有的資源地理優勢,吸引外來投資者在此投資建廠。
第三產業 1955年,辦起第一個商店後,又陸續辦起粉坊、磨坊、豆腐坊,取得了較微薄的經濟收入。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地理優勢,在鞏固壯大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招商引資,年創收20餘萬元,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當地經濟。2000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500餘人,實現總產值400萬元。村內設有幼稚園、衛生室、飯店、理髮店、維修部等;另外設有幾處零售商店,主要經營食品、糧油、種子、化肥、農藥及日用百貨等商品。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適齡兒童入學率占35%。建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 1969年,投資7000元建起孟莊國小,1976年投資2.3萬元,對國小進行擴建改造,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1994年投資60萬元,建起了磚瓦結構的標準化學校,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村先後有30餘名學生考入大專院校。1995年投資20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老年人太極劍表演隊、秧歌隊,並多次參加縣級比賽,取得了較好名次。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僅5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 建國後,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 全村人均糧食230公斤,人均純收入32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15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生活水平更是顯著提高。現全村擁有機動車輛150輛,機車40輛,程控電話150部,電視400餘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石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80年代後,大多利用磚、石、木、水泥為主建房。1994年,為適應經濟發展,該村制訂了優惠政策,鼓動村民拆舊房, 建三室一廳的標準四合院。先後開通了村內6條大街,600多米長,並投資50萬元硬化了大街和通往220國道的路面以及全長4000米的柏油路,逐步實現了美化和綠化,安裝了路燈,又把街道分為4個衛生區,各小區有專人負責街道衛生。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40平方米以上。 1999年,該村投資120萬元進行了低壓線路改造,實現了“三通”(通電、通水、通路),被地、縣評為模範小康村和山東省科普文明村。
集體福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初,村民用上手壓井水,新建了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部分書費、學費,對考入高中的學生一次獎勵500元, 考入大學的學生獎勵1000元。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標準房,並補助一定數額費用。對60歲以上老人免除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70歲以上老人免除村提留和鄉統籌。村衛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床等設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村村民均享受合作醫療補助。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4年,村民胡克連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53年成立了第一屆黨支部,李同成任書記。解放戰爭期間,在黨員的帶領下,全村有20餘名青年參軍參戰,100餘名民工參加了支前隊伍。1952年4月,建立了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現全村共有黨員46名,李若靈任支部書記。多年來,該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6年被縣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5年被評為文明村,多次被授予“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被菏澤地區評為小康示範村。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該村建立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相繼建立。解放戰爭期間,村農救會等組織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3年成立了兩個初級社。1955年成立了高級社,李同成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設立孟莊生產大隊,李同申任大隊長,下設8個生產小隊。1968年成立孟莊大隊革命委員會,李若思、胡尊秀先後任主任。1983年,建立孟莊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 郭思平任主任,下設8個村民小組。2000年,孟莊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李若洋、副主任李若全、委員李兆高、婦女主任劉翠榮、治保調解主任李若光。自1980年以來,該村多次被縣評為模範村委會。

人物簡介

李若武(1905~1962) 曾在第四野戰軍歷任戰士、排長等職。在平津戰役的多次戰鬥中受到獎勵,後來在一次戰鬥中光榮負傷。建國後,轉業回到家鄉,身殘志不殘,積極帶領全村民兵搞好軍事訓練,並經常向廣大民兵進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他艱苦樸素,從不向組織伸手,深受全村民眾的愛戴,於1962年病逝。
李若靈1961年出生,歷任村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等職。自1984年擔任村幹部以來,處處嚴以律己,發揮模範作用。近兩年,在他的帶領下,全村統一規劃,建起來了一排排三室一廳的四合院,修了柏油路面,大搞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科學種田,並向種植無公害蔬菜方向發展,改造了低壓線路,使全村實現了“三通”(通電、通水、通路)。1998年以來,先後被菏澤地區評為小康示範村和省科普文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