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振,原名楊樹梅,字魁春,1905年5月生於山東省壽光縣(今壽光市)侯鎮南仉莊一個衰落的官宦之家,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紹振
- 出生日期:1905年5月
- 逝世日期:1945年5月
- 字:魁春
- 出生地: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
- 生前部隊:八路軍山東軍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烈士遺孀,
人物簡介
楊紹振同志原名楊樹梅,字魁春,1905 年5月生於山東省壽光縣(今壽光市)侯鎮南仉莊一個衰落的官宦之家。祖父楊金鍔在北京後補過十年的前清戶部主事,領正六品官銜,但一直未獲實授。父親楊鴻甲為祖父的獨子,成家時家境已沒落為中農。楊樹梅少年時在家鄉讀私塾,不幸喪父後 即赴東北投奔“闖關東”事業有成的長兄楊樹桐和二兄楊樹桂,在奉天(今瀋陽市)繼續求學。白山黑水的東北大地,就成為他的第微習二故鄉。
人物生平
目睹國家積弱,列強橫行,青年楊紹振(原名楊樹梅)懷著“武裝救國”的樸素思想,於1925年春投筆從戎,加入東北軍,先後任文書、參謀等基層軍官。王以哲將軍(後升任民國陸軍中將,1937年2月於西安遇難)和于學忠將軍(後升任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均任過他的上級長官。1930年秋,他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 接受正規的軍事教育。中華民國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張學良少帥,兼任東北陸軍講武堂校長。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瀋陽東北軍北大營和東大營(講武堂所在地)。楊樹梅與同學戰友們雖竭力拒敵,但在上峰“絕對不抵抗”的嚴令下,只得突圍撤退。軍校被毀,東北大好河山淪入外敵之手。他的兩位兄長均喪生於戰亂,在瀋陽慘澹經營多年的火柴廠等產業損失殆盡。面對國破親亡的慘狀,楊樹梅懷著悲憤的心情,被迫返回山東故鄉。
返回家鄉後,楊樹梅奉母之命,與少年定親的未婚妻王秀華(出生於壽光縣王家辛章)完婚,暫在家鄉國小教書,同時侍奉病重的母親。楊母病中深明大義,以岳母刺字為訓教霸拜充導樹梅先忠後孝,移孝作忠,精忠報國。
1932年冬,母親不幸病逝的同時傳來日本關東軍進犯長城的邊報。面對深重的國難,血性男兒的楊樹梅無法在家鄉平靜度日,遂於料理母親的喪事後辭別妻女,北上參加抗日的戰鬥。
楊紹振(原名楊樹梅)以民國陸軍第二師(師長黃杰少將)幹部教導隊學員的身份,參應旋頁加了1933 年春的長城抗戰。他與陸二師的戰友們堅守古北口南天門正面陣地,與日本關東軍拼殺五晝夜,擊退敵數十次攻擊,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將陣地完整移交給增援部隊。
同年5 月,中華民國北平軍分會在長城防線被多處突破的不蒸姜厚付利局面下,與日本關東軍簽署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默認了偽滿洲國的存在與熱河省的陷落,並劃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中國不得駐軍。長城抗戰失利,日寇的鐵蹄踏進了山海關。
同月,楊樹梅離開陸二師教導隊,與同鄉同學一道赴張家口,參加愛國將領馮玉祥(後升任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48 年9 月在蘇聯黑海遇難)、方振武(民國陸軍上將,1941 年12 月於廣東就義)和吉鴻昌(中共特別黨員,民國陸軍中將,1934 年11 月於天津就義)等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抗日同盟軍收復塞外名城多倫的戰鬥中,他奮勇爭先。其後,在南京政府的高壓分化之下,抗日同盟軍大部星散。方振武和吉鴻昌兩將軍將餘部改編為“抗日討賊軍”,轉戰長城內外,堅持鬥爭。
1933 年10 月深秋,“抗日討賊軍”在北平軍分會所部和日本關東軍的封鎖圍攻下於昌平縣大、小湯山地區陷入彈盡糧絕的重圍。方、吉二將軍為保存百戰之餘的近五百抗日健兒,被押送北平受審(途中在押解官騙閥灑兵同情下逃脫)。離別前,楊樹梅記住了吉鴻昌將軍對弟兄們最後定定槳的號召:要真抗日,就得找共產黨。
1934 年間,憤於民國最高當局“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楊樹梅脫離軍界留在北平,一面在北平法律函授學校研習法學課程,一面積極尋找抗日救國的正確道路。
他與壽光的同鄉同學李建梓(建國時任中共華東局機關黨委書記)等青年一起,經中共北方局系統尋找到黨組織,接受組織的教育和考察。在這批進步青年的革命引路人中,有時任北平東北大學教授的張友漁(建國時任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等同志。
1935 年春,楊紹振(原名楊樹梅)同志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其後,他受組織派遣,前往陝北參加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當年,劉志丹(陝甘蘇區主要創始人,1936 年5 月于山西東征前線犧牲)任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高崗(開國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任中共西北軍委副主席兼政委。習仲勛(開國時任中共西北局書記,第一野戰軍副政委)為陝甘蘇區政府主席。
1935 年9 月,西北紅軍各部組建為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開國大將)任軍團長,程子華(開國時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任政委,劉志丹酷諒敬旬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高崗任政治部主任。楊樹梅為紅十五軍團敵工部幹事。
同年10 月,黨中央、毛主席率紅軍陝甘支隊(中央紅軍主力)抵達陝北,勝利完成震驚世界的中央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兩軍會師後,陝甘支隊改編為新的紅一軍團,與紅十五軍團共同組成新的紅一方面軍,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任政治委員。黨中央同時電令川西的紅軍主力部隊恢復紅四方面軍番號。
1936 年2 月,楊樹梅參加了紅軍抗日先鋒軍的渡黃河東征,5 月回師陝北。同年10 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高原。
1937 年春,紅軍主力集中陝北準備直接對日作戰。作為當時為數極少的具有與日本正規軍作戰經歷的紅軍幹部,楊樹梅備受組織重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等中央首長均向他調研日軍的戰鬥特點,並安排他赴紅軍大學講授與日軍的作戰經驗。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一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一 一五師, 在師長林彪(開國元帥)、副師長(政委)聶榮臻(開國元帥)和政治部主任羅榮桓(開國元帥)等率領下,東進抗日。楊樹梅時任一一五師敵工部科長,隨部隊開赴華北前線並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
1937 年10 月,東北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中共特別黨員,開國上將,1946 年1 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率領下在冀中平原改編為人民自衛軍,所部迅即擴編。楊樹梅受組織派遣進入呂部,先後任大隊長、副團長、團長和團政委等職,在冀中大地與日寇血戰。在八路軍冀中軍區呂正操司令員、王平政委(開國上將,建國初期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政委)和程子華政委的領導下,楊樹梅率部多次參加殘酷的反掃蕩戰鬥,包括振奮全國民心士氣的八路軍華北“百團大戰”。他英勇奮戰,兩度負傷,曾因傷代理抗日根據地縣長。八年抗戰期間,以六九一團為主要基礎發展的八路軍主力部隊,達十多個團之眾。
1942 年,在日寇空前殘酷的冀中“五一”大掃蕩中,楊樹梅又一次雙腿負重傷,被定為一級傷殘,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野戰部隊和五年來同生共死的冀中戰友。
“五一”大掃蕩之後,冀中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根據抗日鬥爭的需要,楊樹梅受組織調動,轉回八路軍山東軍區治傷,於1942 年秋冬之際進入濱海抗日根據地,同時改名楊紹振。
1943 年春,楊紹振同志在傷勢穩定後出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敵工部長。當年的八路軍山東軍區,是八路軍在敵後抗日戰場的四個一級大軍區之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1945 年秋當選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任副政委,蕭華(開國上將,建國時任全國空軍政委)任政治部主任。憑藉與東北軍和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等部隊的歷史淵源,楊紹振同志在山東軍區敵工部長任上卓有成效地展開兵運統戰工作。
1943 年夏,東北軍抗日名將、蘇魯戰區總司令于學忠在日偽軍沉重的軍事壓力下,不得不率所部及民國山東省府和各專區行署退出山東敵後。經八路軍山東軍區全力爭取,於將軍將所部魯南沂蒙山大片防區交八路軍接防。此舉極大地改變了山東的抗戰局面,八路軍一舉成為山東抗戰的絕對主力。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亦成為山東敵後唯一存在的中國政權。在這關鍵時刻,楊紹振親赴魯南面見老長官兼魯籍老鄉長於將軍,安排兩軍接防事宜,發揮了自己的獨特作用。于學忠將軍退入大後方即被陪都重慶大本營解除兵權,就任民國軍事參議院副院長虛職,1949 年後留在祖國大陸,任全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同一時期,楊紹振積極參與了東北軍一一一師和蘇魯戰區直屬隊一部起義後的組織建設工作。該部於1942 年8 月在師長常恩多(中共特別黨員,民國陸軍中將,1942 年8 月於魯南病逝)和蘇魯戰區政務處長郭維城(開國少將,建國初期任志願軍鐵路指揮部司令員)等領導下進入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過兩年多的戰鬥整訓,該部於1944 年10 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萬毅(開國中將,建國時任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任司令員,王維平(開國少將,建國時任解放軍第五十五軍政委)為政委。楊紹振會同萬毅、郭維城和王維平等同志整理、充實、鞏固起義部隊,使起義部隊穩步八路軍化。
1945 年秋,濱海支隊奉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擴編為東北挺進縱隊,跨海進軍東北,配合蘇軍肅清日偽殘敵,實現了東北軍將士“打回老家去”的鋼鐵誓言。東北挺進縱隊在白山黑水間迅猛擴充,組成若干支隊和地方部隊,其主力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第三師,後改編為第四野戰軍三十八軍一一四師,萬毅同志為首任縱隊司令員。作為以“老東北軍”為基礎組建的主力部隊,“一縱三師”在東北解放戰爭中作用獨特,功勳卓著。1950 年10 月,一一四師作為三十八軍的組成部分,首批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三十八軍在朝鮮第二次戰役中戰功顯赫,被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譽為“萬歲軍”。
1944 年2 月,楊紹振同志的妻女經組織安排,穿過日偽軍封鎖線來到濱海根據地團聚。至此,紹振與妻女已離散了十個年頭。
1945 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勝利階段。為了迎接大反攻,楊紹振同志受軍區首長派遣,赴敵占中心城市從事重要且艱險的兵運策反工作,經根據地腹地轉入敵後。此時,垂死掙扎的日寇華北派遣軍對山東濱海根據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掃蕩。
楊紹振意識到此次任務艱巨危險,行前返回駐地看望出生僅數月的幼子,為兒取名“建國”。他豪邁地對妻子王秀華同志說:你有兒有女了,我可以放心為國盡忠犧牲了。由於經歷曲折,他扼要地對妻子講述了自己十數年的抗日曆程,同時告誡十四歲的女兒自強自愛,不得早戀,有情況要報告父親,如果父親聯繫不到,二十歲後才可以自已決定婚戀問題。
農曆5 月初一(公曆6 月10 日),在莒南縣大嶺村南山坡,楊紹振與警衛員小張著便裝趕路,突然遭遇一股偷襲的日軍,而村內上百民兵和民眾尚未察覺。為了向不明敵情的民眾報警並掩護其轉移,楊紹振率警衛員毅然與敵接火。對於雙腿一級傷殘的紹振同志來說,這個開火就意味著喪失了個人生存的機會。
經激戰,楊紹振持雙槍與警衛員一道斃傷敵多名,打光了短槍中的子彈。在最後關頭,紹振把皮包、檔案和新手槍壓在山石之下,持舊手槍迎擊敵人,在彈雨中壯烈殉國,年僅四十歲。
數天之後,當梨花綻開之際,放牛的兒童翻到山石下的皮包和手槍,上交給了組織。楊紹振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精忠報國”,“絕不繳搶當俘虜”的誓言,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1946 年春天,楊紹振的靈柩從莒南縣遷回已經解放的壽光故鄉,長眠在侯鎮南仉莊南坡專為烈士開闢的墓園之內。濱海行政公署謝輝主任(建國時任山東省民政廳長),在莒南主持了遷葬儀式。
七十餘年以來,烈士靈柩一直受到故鄉人民的保護和瞻仰。每年清明節,家鄉的幹部民眾都在墓前獻上鮮花和祭品。少先隊員在墓前宣誓: 繼承烈士遺志,忠於祖國,熱愛人民,建設家鄉。
烈士遺孀
楊紹振烈士遺有一女一子。女兒楊勛1945 年5 月在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隊伍,解放戰爭時期歷經濟南、淮海等戰役,1948 年9 月在黃河畔光榮入黨,年僅17 歲(虛歲)。1949 年春,楊勛隨第三野戰軍財經縱隊渡長江南下杭州,任浙江省商業廳絲綢總公司共青團書記。
1951 年秋,楊勛作為調乾生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預科,一年後轉入本科,1956 年農業經濟系畢業後長期任教於北京大學經濟系,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歷任講師、教授、研究員、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理事、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秘書長等職。在我國農村改革的偉大事業中,楊勛貢獻突出。
楊紹振烈士之子楊炳章(建國)自幼受到故鄉人民哺育,1957 年考入北京第一零一中學,1963 年考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後曾流落為吉林省延邊州林場伐木工。
七十年代中期,楊炳章任壽光縣第一中學英語教員,1978 年考取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所研究生,1981 年春作為祖國大陸首批赴美留學生出國,1986 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九十年代中期,楊炳章報效祖國,受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二十年來桃李芬芳,著述頗豐。
楊紹振烈士遺孀王秀華在烈士殉國後一直受到政府和故鄉人民的關 懷愛戴,數十年辛勤育孤,1987 年冬仙逝於故鄉,與紹振烈士合葬於墓園。
1933 年10 月深秋,“抗日討賊軍”在北平軍分會所部和日本關東軍的封鎖圍攻下於昌平縣大、小湯山地區陷入彈盡糧絕的重圍。方、吉二將軍為保存百戰之餘的近五百抗日健兒,被押送北平受審(途中在押解官兵同情下逃脫)。離別前,楊樹梅記住了吉鴻昌將軍對弟兄們最後的號召:要真抗日,就得找共產黨。
1934 年間,憤於民國最高當局“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楊樹梅脫離軍界留在北平,一面在北平法律函授學校研習法學課程,一面積極尋找抗日救國的正確道路。
他與壽光的同鄉同學李建梓(建國時任中共華東局機關黨委書記)等青年一起,經中共北方局系統尋找到黨組織,接受組織的教育和考察。在這批進步青年的革命引路人中,有時任北平東北大學教授的張友漁(建國時任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等同志。
1935 年春,楊紹振(原名楊樹梅)同志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主義戰士。其後,他受組織派遣,前往陝北參加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當年,劉志丹(陝甘蘇區主要創始人,1936 年5 月于山西東征前線犧牲)任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高崗(開國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任中共西北軍委副主席兼政委。習仲勛(開國時任中共西北局書記,第一野戰軍副政委)為陝甘蘇區政府主席。
1935 年9 月,西北紅軍各部組建為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開國大將)任軍團長,程子華(開國時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高崗任政治部主任。楊樹梅為紅十五軍團敵工部幹事。
同年10 月,黨中央、毛主席率紅軍陝甘支隊(中央紅軍主力)抵達陝北,勝利完成震驚世界的中央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兩軍會師後,陝甘支隊改編為新的紅一軍團,與紅十五軍團共同組成新的紅一方面軍,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兼任政治委員。黨中央同時電令川西的紅軍主力部隊恢復紅四方面軍番號。
1936 年2 月,楊樹梅參加了紅軍抗日先鋒軍的渡黃河東征,5 月回師陝北。同年10 月,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高原。
1937 年春,紅軍主力集中陝北準備直接對日作戰。作為當時為數極少的具有與日本正規軍作戰經歷的紅軍幹部,楊樹梅備受組織重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等中央首長均向他調研日軍的戰鬥特點,並安排他赴紅軍大學講授與日軍的作戰經驗。
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一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一 一五師, 在師長林彪(開國元帥)、副師長(政委)聶榮臻(開國元帥)和政治部主任羅榮桓(開國元帥)等率領下,東進抗日。楊樹梅時任一一五師敵工部科長,隨部隊開赴華北前線並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
1937 年10 月,東北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中共特別黨員,開國上將,1946 年1 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率領下在冀中平原改編為人民自衛軍,所部迅即擴編。楊樹梅受組織派遣進入呂部,先後任大隊長、副團長、團長和團政委等職,在冀中大地與日寇血戰。在八路軍冀中軍區呂正操司令員、王平政委(開國上將,建國初期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政委)和程子華政委的領導下,楊樹梅率部多次參加殘酷的反掃蕩戰鬥,包括振奮全國民心士氣的八路軍華北“百團大戰”。他英勇奮戰,兩度負傷,曾因傷代理抗日根據地縣長。八年抗戰期間,以六九一團為主要基礎發展的八路軍主力部隊,達十多個團之眾。
1942 年,在日寇空前殘酷的冀中“五一”大掃蕩中,楊樹梅又一次雙腿負重傷,被定為一級傷殘,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野戰部隊和五年來同生共死的冀中戰友。
“五一”大掃蕩之後,冀中抗日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根據抗日鬥爭的需要,楊樹梅受組織調動,轉回八路軍山東軍區治傷,於1942 年秋冬之際進入濱海抗日根據地,同時改名楊紹振。
1943 年春,楊紹振同志在傷勢穩定後出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敵工部長。當年的八路軍山東軍區,是八路軍在敵後抗日戰場的四個一級大軍區之一。羅榮桓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1945 年秋當選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任副政委,蕭華(開國上將,建國時任全國空軍政委)任政治部主任。憑藉與東北軍和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等部隊的歷史淵源,楊紹振同志在山東軍區敵工部長任上卓有成效地展開兵運統戰工作。
1943 年夏,東北軍抗日名將、蘇魯戰區總司令于學忠在日偽軍沉重的軍事壓力下,不得不率所部及民國山東省府和各專區行署退出山東敵後。經八路軍山東軍區全力爭取,於將軍將所部魯南沂蒙山大片防區交八路軍接防。此舉極大地改變了山東的抗戰局面,八路軍一舉成為山東抗戰的絕對主力。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亦成為山東敵後唯一存在的中國政權。在這關鍵時刻,楊紹振親赴魯南面見老長官兼魯籍老鄉長於將軍,安排兩軍接防事宜,發揮了自己的獨特作用。于學忠將軍退入大後方即被陪都重慶大本營解除兵權,就任民國軍事參議院副院長虛職,1949 年後留在祖國大陸,任全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同一時期,楊紹振積極參與了東北軍一一一師和蘇魯戰區直屬隊一部起義後的組織建設工作。該部於1942 年8 月在師長常恩多(中共特別黨員,民國陸軍中將,1942 年8 月於魯南病逝)和蘇魯戰區政務處長郭維城(開國少將,建國初期任志願軍鐵路指揮部司令員)等領導下進入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過兩年多的戰鬥整訓,該部於1944 年10 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萬毅(開國中將,建國時任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任司令員,王維平(開國少將,建國時任解放軍第五十五軍政委)為政委。楊紹振會同萬毅、郭維城和王維平等同志整理、充實、鞏固起義部隊,使起義部隊穩步八路軍化。
1945 年秋,濱海支隊奉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擴編為東北挺進縱隊,跨海進軍東北,配合蘇軍肅清日偽殘敵,實現了東北軍將士“打回老家去”的鋼鐵誓言。東北挺進縱隊在白山黑水間迅猛擴充,組成若干支隊和地方部隊,其主力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第三師,後改編為第四野戰軍三十八軍一一四師,萬毅同志為首任縱隊司令員。作為以“老東北軍”為基礎組建的主力部隊,“一縱三師”在東北解放戰爭中作用獨特,功勳卓著。1950 年10 月,一一四師作為三十八軍的組成部分,首批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三十八軍在朝鮮第二次戰役中戰功顯赫,被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譽為“萬歲軍”。
1944 年2 月,楊紹振同志的妻女經組織安排,穿過日偽軍封鎖線來到濱海根據地團聚。至此,紹振與妻女已離散了十個年頭。
1945 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勝利階段。為了迎接大反攻,楊紹振同志受軍區首長派遣,赴敵占中心城市從事重要且艱險的兵運策反工作,經根據地腹地轉入敵後。此時,垂死掙扎的日寇華北派遣軍對山東濱海根據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掃蕩。
楊紹振意識到此次任務艱巨危險,行前返回駐地看望出生僅數月的幼子,為兒取名“建國”。他豪邁地對妻子王秀華同志說:你有兒有女了,我可以放心為國盡忠犧牲了。由於經歷曲折,他扼要地對妻子講述了自己十數年的抗日曆程,同時告誡十四歲的女兒自強自愛,不得早戀,有情況要報告父親,如果父親聯繫不到,二十歲後才可以自已決定婚戀問題。
農曆5 月初一(公曆6 月10 日),在莒南縣大嶺村南山坡,楊紹振與警衛員小張著便裝趕路,突然遭遇一股偷襲的日軍,而村內上百民兵和民眾尚未察覺。為了向不明敵情的民眾報警並掩護其轉移,楊紹振率警衛員毅然與敵接火。對於雙腿一級傷殘的紹振同志來說,這個開火就意味著喪失了個人生存的機會。
經激戰,楊紹振持雙槍與警衛員一道斃傷敵多名,打光了短槍中的子彈。在最後關頭,紹振把皮包、檔案和新手槍壓在山石之下,持舊手槍迎擊敵人,在彈雨中壯烈殉國,年僅四十歲。
數天之後,當梨花綻開之際,放牛的兒童翻到山石下的皮包和手槍,上交給了組織。楊紹振同志用自己的生命,實現了“精忠報國”,“絕不繳搶當俘虜”的誓言,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1946 年春天,楊紹振的靈柩從莒南縣遷回已經解放的壽光故鄉,長眠在侯鎮南仉莊南坡專為烈士開闢的墓園之內。濱海行政公署謝輝主任(建國時任山東省民政廳長),在莒南主持了遷葬儀式。
七十餘年以來,烈士靈柩一直受到故鄉人民的保護和瞻仰。每年清明節,家鄉的幹部民眾都在墓前獻上鮮花和祭品。少先隊員在墓前宣誓: 繼承烈士遺志,忠於祖國,熱愛人民,建設家鄉。
烈士遺孀
楊紹振烈士遺有一女一子。女兒楊勛1945 年5 月在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隊伍,解放戰爭時期歷經濟南、淮海等戰役,1948 年9 月在黃河畔光榮入黨,年僅17 歲(虛歲)。1949 年春,楊勛隨第三野戰軍財經縱隊渡長江南下杭州,任浙江省商業廳絲綢總公司共青團書記。
1951 年秋,楊勛作為調乾生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預科,一年後轉入本科,1956 年農業經濟系畢業後長期任教於北京大學經濟系,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歷任講師、教授、研究員、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理事、中國縣鎮經濟交流促進會秘書長等職。在我國農村改革的偉大事業中,楊勛貢獻突出。
楊紹振烈士之子楊炳章(建國)自幼受到故鄉人民哺育,1957 年考入北京第一零一中學,1963 年考入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後曾流落為吉林省延邊州林場伐木工。
七十年代中期,楊炳章任壽光縣第一中學英語教員,1978 年考取北京大學外國哲學所研究生,1981 年春作為祖國大陸首批赴美留學生出國,1986 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九十年代中期,楊炳章報效祖國,受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二十年來桃李芬芳,著述頗豐。
楊紹振烈士遺孀王秀華在烈士殉國後一直受到政府和故鄉人民的關 懷愛戴,數十年辛勤育孤,1987 年冬仙逝於故鄉,與紹振烈士合葬於墓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