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坤(1891—1947)原名玉崗,字子厚,定遠縣定城鎮人,回族,清末貢生。
辛亥革命前夕入南京金陵書院學習,在校受到民主思想的影響,結業後參加淮上軍,舉旗反清。安徽軍政府建立時他任秘書、科長等職。“二次革命”時,他積極參加討袁,在柏文蔚督軍府任參議。討袁失敗後被通緝,潛至湖北恩施一帶隱居教學。袁世凱垮台後,回到安慶,先後在省立中學、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民國10年,應聘出任安徽大學文學系教授。在此期間,他著有《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等著作。
民國26年,定遠大旱,他出任賑務委員會會長,投身於救災事業中。在這期間,他一邊忙於賑濟事務,一邊編撰《定遠縣志》,並翻譯了阿拉伯文《古蘭經》,連載在《北京晨報》上。楊炳坤一生愛國、愛民,致力教育,桃李滿天下,深得眾人敬重。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
人物介紹
人物生平
民國9年(1920年),應聘到南京金陵大學任哲學系教授。由於目睹洋人專橫,國人受辱,不久,又毅然辭職他就。民國10年,應聘出任安徽大學文學系教授。在此期間,他著有《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等著作。隨後辭職回鄉,被推任定遠縣教育局局長。他藉資開闢萬秦湖、管塘湖荒地1400餘畝作為學田,改建孝子祠、貞節祠,以其廢址擴建校舍,致力於家鄉的教育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楊炳坤堅定不移地站在愛國、進步的立場上,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親自送子上抗日前線。當他得知次子楊啟先在抗日前線英勇犧牲的訊息後,朗聲大笑道:“啟先,我的好兒子,你死的有價值啊!”定城淪陷後,他任路西聯防辦事處參議員,到處奔走,募大米600石,集中於池河、青家崗等地,交給新四軍充作軍糧。他在《新民主報》、《抗戰紀聞》、《難中吟》等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詩詞,抨擊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因此,駐皖東的李品仙部對他恨之入骨。
楊炳坤詩文並茂,尤工書法。南門外菜農王申嚴,請人用楊炳坤的詩寫了一幅中堂,日軍駐定城司令官松尾見後,為其才氣所動心,欲請炳坤為他效力,並警告說:“希望老先生對自己的前途要加考慮”。楊炳坤藉口有病婉言拒絕。松尾憤然而去,竟要殺害楊炳坤,後經縣長沈厚之從中周旋,才得以免禍。偽軍支隊長徐郁堂派人攜帶重金請他寫“德政碑文”,楊不從。徐滿腹惱恨,便派人請城內另一文人撰寫。其人為重金所動,意欲動筆,楊炳坤指責道:“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其人前思後想,懼後人唾罵,未敢動筆。徐郁堂為此揚言要置炳坤於死地。楊炳坤知道徐郁堂的為人,不得不遷居三和集。梅家市一位學生,聽說自己的老師無安身之地,便專程來到三和將楊炳坤接到家中居住。
楊炳坤一生愛國、愛民,致力教育,桃李滿天下,深得眾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