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櫨耳(楊櫨耳)

楊櫨耳(楊櫨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櫨耳為寄生於忍冬科植物半邊月楊櫨樹上的木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楊櫨耳
  • 拉丁學名:Jew's Ear on Japanese Weigela
  • 別稱:楊廬耳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
  •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形態特徵,木耳,毛木耳,皺木耳,生長環境,主要價值,性味,功效主治,附方,出處,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各家論述,摘錄,

形態特徵

木耳

子實體叢生,常覆瓦狀疊生。耳狀。葉狀或近林狀,邊緣波狀,薄,寬2-6cm,最大者可達12cm,厚2mm左右,以側生的短柄或狹細的基部固著於基質上。初期為柔軟的膠質,粘而富彈性,以後稍帶軟骨質,乾後強烈收縮,變為黑色硬而脆的角質至近革質。背面外面呈弧形,紫褐色至暗青灰色,疏生短絨毛。絨毛基部褐色,向上漸尖,尖端幾無色,(115-135)μm×(5-6)μm。裡面凹入,平滑或稍有脈狀皺紋,黑褐色至褐色。菌肉由有鎖狀聯合的菌絲組成,粗約2-3.5μm。子實層生於裡面,由擔子、擔孢子及側絲組成。擔子長60-70μm,粗約6μm,橫隔明顯。孢子腎形,無色,(9-15)μm×(4-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11-15)μm×(4-7)μm,無色,常生於子實層表面。

毛木耳

子實體初期杯狀,漸變為耳狀至葉狀,膠質、韌,乾後軟骨質,大部平滑,基部常有皺褶,直徑10-15cm,乾後強烈收縮。不孕面灰褐色至紅褐色,有絨毛,(500-600)μm×(4.5-6.5)μm,無色,僅基部帶褐色。子實層面紫褐色至近黑色,平滑並稍有皺紋,成熟時上面有白色粉狀物即孢子。孢子無色,腎形,(13-18)μm×(5-6)μm。

皺木耳

子實體群生,膠質,乾後軟骨質。幼時杯狀,後期盤狀至葉狀,(2-7)cm ×(1-4)cm,厚5-10mm,邊緣平坦或波狀。子實層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顯的皺褶並形成格線。不孕面乳黃色至紅褐色,平滑,疏生無色絨毛;絨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圓柱形,稍彎曲,無色,光滑,(10-13)μm×(5-5.5)μm。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1.生於櫟、榆、楊、槐等闊葉樹腐木上。
2.生於楊、柳、桑、槐等闊葉樹腐木上。
3.生於闊葉樹腐木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全國各地,各地還有人工栽培。
2.分布於全國大部分省區,各地有人工栽培。
3.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

味甘,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

主治瘀血結塊,可破血止血,煮來服用。

附方

治女子崩中下血:將桑木耳炒黑為末,用酒服方寸匕,每日三次,有效。
治血崩:木耳不論多少,將其炒至見煙後,搗為末,每服二錢一分,發灰三分,每日服後取汗。
治鼻出血:用桑木耳炒焦為末。塞入鼻中有效。
治痔疾:將桑木耳煮羹,空腹飽食,每三日一次。待患處痛如鳥啄時,取大豆、小豆各一升合搗,再用布包好做成兩個布囊,然後蒸到極熱,取出來更換而坐,即愈。
治小便血淋疼痛:用桑木耳,槲白皮各兩錢,煎水服用。
治血痢:將木耳灰五錢用酒服下。或將木耳煮熟後,和鹽、醋吃,用湯送下。
治杖責棒傷:被官府棍棒責傷,可預先將木耳灰用酒服三錢,便不致於危及生命。
治頸淋巴結結核潰爛,日久不愈:用桑耳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苔二錢,冰片一分,共研為末,用雞蛋清調敷後,再將車前草、艾葉、桑皮煎湯洗患處。
治髒毒下血:取槐樹上木耳灰,乾漆減半,每次一錢。溫酒服下。
去面上黑斑:將桑耳焙研,飯後用熱湯送服一錢,一日三服,有效治咽喉痹痛:在端午時,收桑樹上木耳自如魚鱗的,臨時搗碎,用綿布包成彈丸子大小,放在蜜湯里浸泡後,取出來含在嘴裡,馬上有效。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性味

甘;苦;平;無毒

歸經

脾;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化瘀;止血。主瘀阻血凝;症瘕結塊;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2g;或燉服。

各家論述

《本草拾遺》:主老血結塊,破血,止血。煮服之。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