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村是由楊林橋、毛嶺、麻元、毛田、新屋、毛塘、鵝公、古塘、乾沖、雙星、牛角、羅家、瓦屋、冬毛塘、賀家、陳家、新麻元、安子十八個村民小組組成的行政村。村莊位於寧鄉市花明樓鎮西北部,楊林村域面積8000畝,其中水田1903.52畝、林地4274.5畝,本村境內有2500畝,外村包括芙蓉寨的畔泥田和石板塘,金元村的黃金洞、金盆山和黑石排,石立村的神仙嶺和靴林溝共有1700多畝。楊林村西與戚佳山村南部和靳源村北部接壤,東與石立村西部和常山村東北部為鄰,北與戚佳山村東部和金元村南部相連,南靠常青村北。地域走勢為中部低四周高的丘陵地形。楊林村地貌中部是南高北低,村南是乾沖的獅子山(海撥215米),東西分別是靳江的發源小水系,新麻元水和金盆山水,各有兩支自北向南流淌;村北的石雲公路是楊林東西大動脈,東自楊林中學起,西至樅木壩楊林公路大橋止;東北方向有縣道花南公路沿楊林盆地最高山峰黃茅大嶺(海撥416米)山腳而過;村中央有連線常青村的南北線,北從楊林信用社起,南至會子坳止;另加上村組上幾條新修村道,使村內交通四通八達,出行極為方便順暢;楊林村轄區總戶數有675戶,人口2269人;從建國開始到楊林首修村志之時共發展有黨員110名,其中女性11人,男性99人,已故34人。楊林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較單一;2013村級可支配收入2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98萬元;截止2013年底全村適齡勞動力1300人,農業從業人員有300人,其他產業主要是靠外出打工、經商和承包工程,外流從業人員有1000人;村內土地歸集體所有,統一管理,農業從業人員主要在自家責任田勞作;楊林無村辦企業,無大額資金收入,整體經濟水平還比較落後,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楊林村人文、人物歷史悠久,尤其是楊林的偉人歷史開發效應強,村西的毛田灘是原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曾祖從江西吉水遷移湖南的首居地,居住長達180多年,後搬至炭子沖時,還留30畝田產於毛田灘,現毛田灘墳山坪尚留劉氏祖墓;村東的賀家圫是原共和國主席劉少奇拜師表兄楊毓群先生學習新文化的地方;村中獅子山上的仙人洞旁留下少奇之父“巧得珏璜,喜生貴子九滿”的神奇故事和九滿兒時常登山遊玩的足跡;楊林橋的油紙雨傘,聞名天下,民國3年在上海參展,獲同行業產品第一名;楊林棕業,響譽三湘四水;至今保存完好的楊林古石拱橋,是從湘潭到寧鄉96里驛道的必經之路,古官道在村內長達5里,設有三個驛站。韶山灌區北支渠入楊林境內達2公里,建有二個機埠和一座下沉式弧形橋。
花明樓鎮楊林村是一代偉人劉少奇同志兒時生活、學習的一方樂土,是他幼年拜師學習接受新文化的發源地,楊林賀家圫的私塾老師楊毓群先生是教授他新文化的第一任老師;楊林獅子山頂的仙人洞發生了少奇之父“巧得珏璜,喜生貴子九滿”的神奇故事。後來這一山洞也成為了“九滿”常遊玩的地方。1961年5月8日,劉少奇又來到了闊別快40年的獅子山仙人洞下會子坳旁趙家沖六姐劉少德家中。百餘年後,常有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登頂參觀留下了偉人身影的仙人洞。
楊林地形酷似一隻大海碗,故有楊林小盆地之稱。楊林村占楊林盆地南部三分之一的面積,盆地內西北還有戚佳山、金元等村。村域走勢為西部低東部高的丘陵地形,最高點是東部黃茅大嶺楊林的插花山神仙嶺和靴林溝,低洼處為楊林橋、麻元一帶的靳江支流北源河河床,中部南側為平地突起的獅子山。北源河上橫臥楊林古石拱橋,是原寧鄉城區通湘潭96里驛道的必經之路,驛道斜穿楊林南北,長達5里,設楊林橋、觀花塘、乙谷塘3個驛站。獅子山尾殘留楊施公古廟遺址,獅頭葬歐陽升家族古墓和巨石下藏神奇的仙人洞,有詩為證“石徑珎秘閣,鼓竭弆名山”。
楊林交通發達,南有長韶婁高速沿獅子山南坡而過,北有319國道車水馬龍,東有京珠複線穿越黃茅大嶺東麓余脈,西有省道寧韶公路直達毛澤東、劉少奇二位偉人故里。村境內道路更是四通八達,東西橫貫線是從楊林橋中學到楊林公路大橋段,南北縱貫線是會子坳到楊林信用社段。村內公交線路完善,每日有直達寧鄉市區和省府長沙10多班次。
楊林地處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過渡帶,屬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寒冷期短,炎熱期長,氣候宜人,日照適合,平均年日照時數1714.70小時,年平均氣溫16.8℃,降水量1362.30毫米,無霜期276天,1月份氣溫最低達-10℃,7月份氣溫最高達到40℃。特別適宜於水稻栽培,一年兩熟,次之是油菜、茶油和考煙;村境山區森林以松、杉、樟、竹為主;野生動物以兔、狐、獾、龜、鱉、蛙、蛇為主;家禽畜以雞、鴨、鵝、豬、羊、牛為主;礦產有石灰右和耐火泥。
楊林歷史悠久,尤其是距村境幾十里開外的黃材炭河裡商周遺址的發現,顛覆了原“湖南為荒蠻之地”的說法,歷史證明,在新石器時代後,炭河裡古商周城堡的建設發展到了當地歷史的高峰期,城池周邊的楊林區域也就成為了這一輝煌文明的組成部分。縱觀人類歷史長河,楊林春秋戰國時期隸屬楚之黔中。秦屬長沙郡。三國時期為吳,屬新陽縣。晉太康元年(280)改名新康。隋開皇九年(589)併入益陽。唐武德四年(621)復析益陽仍置新康。五代為楚潭州長沙府。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屬潭州長沙郡。元初,屬潭州路;天曆二年(1329),改屬天臨路。明屬長沙府。清承明制。民國3年(1914),屬湘江道;民國11年,直屬湖南省;民國27年,屬湖南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湖南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寧鄉解放後,楊林屬益陽專區,寧鄉的第二區楊林鄉。1952年11月屬湘潭專區。1962年12月,復屬益陽專區。1968年7月,屬益陽地區。1983年7月,屬長沙市。村政機構先後由保甲制改為大隊、生產隊和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現村委員會下轄17個村民小組,675戶,2269人,建國以來共有黨員110名,其中女性11人,男性99人,已故34人。村域面積8000多畝,其中水田1900多畝。林地村境內有4274.5畝,外村境內有插花山1700多畝。村境南北寬1000米,南從會子坳開始,北至楊林橋中學止,東西長2000米,東從新麻元開始,西至楊林公路大橋止。
楊林的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迅速。光緒34年(1908)有劉少奇拜師楊林求學,後有少奇引表侄女楊光投身共產主義,引蔣碧坤中國人民大學深造;建國後,積極興辦聚山國小、楊林國小、農民掃盲班和農民夜校;恢復高考制度後,截止修志之日,村中共有大中專院校學生234人,他們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奮發有為,是楊林人民的驕傲。二十世紀80年代初,村內各項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全民健身的景象,尤其是楊林毛塘籃球隊表現出色。到90年代以後,升學歷提高,各項體育事業均在學校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民眾自娛自樂的廣場舞不斷出現。
劉少奇同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對人民說過,“把分散著的革命歷史檔案收集起來,用以編寫自己的歷史和戰史”;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給人民留下了九個字“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少奇同志在順境和逆境都把編修歷史重任委託於人民,這充分證明真正的文明史,掩藏在荒煙蔓草叢中。展示村莊的人民史,是關照被歷史遺忘的角落,是中華民族盛世修志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原材料。然而,翻遍家譜,並不多見下層勞動人民的傳記;搜盡正史,難尋基層民眾的足跡;望斷方誌,看不到村莊老百姓的身影。在歷史舞台上,基層勞動人民是平凡的綠葉,他們創造了世界,卻少有記載;他們創造著語言,但辭書文獻多不引用為例。其實,小人小事,才是13億多人的主題,村志之作,正是要凸現人民大眾平凡而神奇的生命軌跡,窺錄中華民族的基本力量。
我們尋訪史跡,刨出歷史脊樑上的原動力是人民,是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才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盛世新篇章。1949年8月,寧鄉解放。次年,黨和政府為農民做了第一件天大的好事——偉大的“土改”運動,貧苦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地回老家”的夢想。歷時兩年的“土改”在“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打倒地主”的口號聲中勝利完成,農民種田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漲。隨後,共產黨領導人民一步一個腳印,進入了多層次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號召農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指明社會主義集體化方向,組織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先後由互助組過渡到初級社最終發展為高級社。高級社的普遍建立,完成了農村個體經濟到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轉變,標誌著中國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從此,楊林邁入了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組織,將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領導社員統一出工、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男女同工同酬。
十年後的1958年,楊林進入人民公社時期,黨中央提出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號召全國人民在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方面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上美國(超英趕美),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人民公社是黨領導廣大民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偉大創造,她的誕生,大大推進了農村的社會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封建土地制度。但在農村颳起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和幹部特殊化時,嚴重挫傷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給農業生產和社員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難,尤其是在這一時期的大辦食堂運動,餓死病死社員五分之一以上,成為了一場災難。黨和政府發現問題後,立即整改,於1964年開展了紛紛烈烈的“四清”運動,但工作開展不久就進入了中國的十年浩劫時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間,楊林人民也難逃厄運,讀毛主席的書,聽毛主席的話成為習慣用語。人人宣傳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佩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語錄》不離身,家家張貼懸掛毛主席畫像。政治隊長每天組織社員學習黨的有關政策和毛主席語錄,“抓革命,促生產”,做到“早請示、晚匯報”。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10月,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宣布文革運動結束。 文化大革命的負面成績是使中國各項事業後退足有30年之痛,是世界人類文明史的一大悲劇。
撥亂反正,開啟中國人民的新春天。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在上級黨委統一安排下,貫徹全會精神,學習《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檔案,開展“真理標準”的討論,理清“兩個凡是”的觀點。回顧和總結了歷史經驗,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剛”理論,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為進行改革開放完成了思想動員準備。從此,楊林人民真正蹋上了勤勞致富的第一步。
改革,不是一個新詞,早在北宋時期就有王安石變法,他針對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但大部分變革沒有完成好。900多年後的鄧小平當上了中國人民的總設計師,他主張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只因鄧小平的改革與王安石的變革同出一詞,故中國人民的改革開放同樣受到如王安石變法時的阻撓,就姓“資”姓“社”問題,鬧得全國上下滿城風雨。但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楊林的老百姓自分田到戶後,積極投入生產,秋後在完成國家糧食任務後多有剩餘,真正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勞動人民集體出工的勞役枷鎖被徹底打開,農民可以自由從事副業生產、經商、外出打工和包攬工程。改革開放後只幾年時間,楊林村民的錢包就鼓起來了,收音機、縫紉機、腳踏車、手錶等新時代產品出現在百姓身邊;隨後有電視機、機車走入村民家中;邁入二十一世紀,家用小轎車開進了農民的私人車庫;高檔別墅不斷湧現。美中不足是所有社辦企業被淘汰。
中國人民改革開放的成績是迎來了太平盛世,人民幸福,尤其是中國的農民享受了盤古開天以來的最大實惠,不但不要上繳糧稅,而是政府還有直補款和養老金髮放,農民的生活如日中天。窮則思變,中國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就是應正這一句古話;富則思樂,這是當今創新轉型的新構思。楊林人民順時代發展,充分利用新的契機,抓住機遇,認真設計《花明樓楊林獅子山紅色度假村》的規劃和追尋少奇兒時在楊林的身影編有《劉少奇的鄉情》一書,以楊林村獨特的紅色旅遊人文區位優勢、優越的自然條件、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厚的經濟基礎、優良的投資環境為背景,努力開發楊林村的紅色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為建設具有紅色旅遊特色的楊林村提供有力的地情信息支撐;為國內外賓客開啟一個敞亮的認識楊林村的視窗,讓諸多有識之士通過這個視窗,能夠看到楊林村發展的誘人前景,抓住來此投資興業、大展鴻圖的商機;也讓更多的楊林人從中立體地了解楊林,理性地認識楊林,鐘情地熱愛楊林,自豪地創造楊林。更可激發在外遊子的思鄉愛鄉之情,可以更好的了解昨天,審視今天,設計明天。
在楊林跨越創新轉型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為了楊林的富裕與安康,為了楊林的富強與文明,為了楊林經濟、社會、文化、旅遊的協調發展與繁榮,只有並肩攜手,才能描繪楊林新的藍圖,創造楊林更加輝煌的明天,才能在偉大的中國復興之夢中,讓楊林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