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三國
楊林橋歸新陽縣,屬衡陽郡。
晉
太康元年(280),改新陽縣為新康縣,楊林橋歸屬新康縣。
隋
開皇九年(589),新康併入益陽,楊林橋屬益陽縣。
唐
武德四年(621),從益陽分出,復置新康縣,三年後又併入益陽,楊林橋仍屬益陽縣。
五代
呈用唐制,楊林橋仍屬益陽縣。
宋
太平興國二年(977),楊林橋屬潭州長沙郡寧鄉,首次置寧鄉縣沿用致今。
元
至正十四年(1354),大旱,饑荒,村民多挖蕨根充食,谷1升值銀1兩。
明
弘治六年(1493),冬,大雪,冰凍持續三個月。
嘉靖二十一年(1542)五月八日,地震,檐瓦零落,瓷器墜地。
崇禎十六年(1642),農民起義軍張獻忠率部進駐長沙,分兵寧鄉。八月,從道林經官道北上過楊林橋達寧鄉。到十一日,義軍分別殺知縣邱存忠、陶雲等138人。
清
順治四年(1647),清軍入長沙,明將王進才等部潰兵10餘萬敗退寧鄉,焚掠屠戮10多日之久。
順治十二年(1655),並17都為10都,楊林橋屬五都。
乾隆十年(1745)正月到五月不雨,大旱。
嘉慶十九年(1814),花明樓聚山地震,檐瓦墜。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月發大水,饑荒,斗米值千錢,饑民相繼闖入富家中,開倉出谷吃排門飯。
鹹豐四年(1854)二月至三月間,太平軍林紹章部二次進攻寧鄉,大敗縣團練和湘軍。
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二十四日,劉少奇同志誕生於花明樓。
宣統元年(1909),春夏間饑荒,米價一日數漲,村民有的吃樹皮、草根、觀音土度日。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二月,改都區制為鎮鄉制,改花明樓原屬的五都為芳儲鄉。同年12月,同盟會在寧鄉成立支部,次年春改為國民黨支部。
民國三年(1914),楊林橋雨傘送南京參加全國手工業產品比賽,獲同行第一名。
民國四年(1915),學生運動反對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劉少奇和師生加入運動隊伍。
民國六年(1917),毛澤東和蕭子升來寧鄉遊學。
民國十三年(1924)6月15日,大雨徹夜,花明樓靳水暴漲,沿河居民受災。
民國二十一年(1932)8月,劃全縣為5個區,設46個鄉、1個鎮,楊林橋屬二區,芳儲鄉。
民國二十三年(1934)6月,大旱,持續50多天不雨,秋收大歉。
民國二十七年(1938)10月,日軍逼近長沙,準備入侵寧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4月,從道林經楊林、西沖山沿途民眾成立臨時抗日軍民合作站,隨時轉送過境受傷抗日官兵。
民國三十三年(1944)6月13日,日軍千多人犯境縣域,9月29日,寧鄉淪陷,10月,日軍在芳儲鄉設日偽政權維持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日本宣布投降後,9月9日,日軍撤離縣境,其鐵蹄踐踏寧鄉為一年又二個月。
民國三十五年(1946)10月,村民第一次辦理國民身份證,楊林橋有小部分村民辦理。
民國三十八年(1949)8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九軍一四六師四三六團,在湘中三支隊的配合下,擊潰國民黨九十七軍駐縣城的部隊,進駐縣城,寧鄉解放。8月26日,中共寧鄉縣委成立,李瑞山任書記。
1952年11月、屬湘潭專區。 1962年12月,屬益陽專區。 1968年7月,屬益陽地區。 1983年7月,劃歸長沙市轄。現隸屬長沙市。
1984年5月撤銷楊林橋人民公社,恢復鄉的建制,改為楊林橋鄉。楊林橋大隊改為楊林橋村,各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95年5月,撤區並鄉建鎮,由花明樓鄉、楊林橋鄉和朱石橋鄉合併為花明樓鎮。
2004年至2016年,全鎮由17個村(社區)合併為8個村(社區
2017年4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寧鄉縣,設立縣級寧鄉市,由湖南省直轄,長沙市代管 。
2017年6月23日,寧鄉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原寧鄉縣轄鄉 、鎮為寧鄉市轄鄉 、鎮 。
2017年12月3日上午9時,寧鄉市成立大會舉行,寧鄉市委 、市政府 、市人大 、市政協 、市紀委將相繼揭牌 。立足新的時代條件,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千年古邑寧鄉正式邁入新紀元 。
地理位置
楊林橋村位於寧鄉市花明樓鎮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9′21〞~112°39′39〞,28°00′23″~28°00′40″,楊林橋村東距長沙28公里,距黃花機場45公里;南距湘潭45公里、株洲60公里、韶山18公里,距上瑞高速公路入口17公里,韶山火車站17.5公里;西距灰湯30公里;北距
寧鄉城區35公里,處在長株潭半小時經濟圈內。境內縣道X085線、石雲線,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
新農村建設
楊林橋村委將實施美麗鄉村創建作為工作重點,做好發動和宣傳工作,結合“兩學一做”教育實踐召開黨員代表議事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民眾座談會,使廣大村民家喻戶曉,積極參與。同時調動黨員、組長、村民代表的積極性,把創建美麗鄉村作為自己的事情來做。在創建過程中,各個項目的決策都得到了黨員、組長、代表們的大力支持,增強創建工作的信心。通過宣傳發動,使創建工作得到了全體村民積極回響和大力支持。
科學規劃,提高鄉村品位
楊林橋村支兩委認真研究村情,謀劃發展思路,按照文化氛圍濃厚、地域特色鮮明、景觀景致優美、經濟效益豐厚的原則,編制楊林橋村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依託楊林橋古驛道、楊林油紙傘、齊學啟將軍故里、芙蓉寨綠林聚義、神仙橋瀑布等厚重的本土歷史人文,以“九星拱月、楊林異彩”為主題,分“忠孝禮義廉仁智信德”九個篇章,每一篇章用各具特色的要素呈現文化內涵,繪製楊林橋村美麗畫卷;以金盆大山、廣袤農田、蜿蜒靳水等豐富的山水資源和農業資源為基礎,編制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和鄉村休閒規劃,壯大美麗產業,把楊林橋打造成文化氛圍濃厚、地域特色鮮明、經濟效益豐厚的美麗鄉村示範點。
分類減量,環境清潔優美
乾淨、整潔、有序的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基礎。為確保美麗屋場建設目標如期實現,藉助鎮黨委政府實施的“全域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域推進環衛日常保潔、全域推進垃圾分類減量”為契機,楊林橋村關閉1家小瓦廠、退養1家養雞場、全面實施環境衛生日常保潔機制。同時,以“三級五點”(農戶+保潔員+終端處理,“賣一點、漚一點、埋一點、運一點、收一點”的五點分類法”)模式,整村推進垃圾分類減量。通過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全村所有垃圾池全部拆除,全村垃圾產出量由以前的每天3-4噸,減至的每天500公斤左右,垃圾減量達80%以上。通過創新機制,全村民眾垃圾分類減量習慣逐步養成,全面改善了楊林橋村的村容村貌,協調美觀的整體生態環境初步顯現。
精巧打造,內在品位提升
精細化打造村域格局,不設圍牆、沒有邊界,讓美麗無邊界。為通暢全村所有屋場,打通民眾的連心路,楊林橋村11個美麗屋場建設理事會通過細緻的工作,楊林橋屋場和喻家灣屋場、豐湖塘屋場和曲尺堂屋場、毛塘屋場和鄧家巷子屋場之間,通過民眾自發讓地,自發籌資籌勞,新修建了近2公里的組級公路及一座公路橋樑,徹底改變了村里部分屋場出行不暢的問題;廣泛發動民眾整理房前屋後菜園溝壟近4000平方米,並提倡拆牆透綠,還原山水田園的自然之美。
毛塘大屋是原抗日名將齊學啟將軍故居所在地,聚集著以齊姓為主的共約60餘戶人家,歷代以耕讀傳家,書香鼎盛傳世,先後走出了一代名師齊璜、抗日名將齊學啟、教育名家齊新、濟世鄉賢羅企橋等傑出人才。就是這樣一個有著悠久人文的古老屋場,歷經時代變遷,雖然耕讀傳家理念尚存,但先賢先哲的影響已漸次遠去。楊林村毛塘大屋率先扛起了花明樓鎮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旗,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建設,這裡由之前的髒差雜亂、單調蒼白變成了的乾淨有序、人文景致與自然生態交相輝映的美麗屋場。也探索出了一條“政府指導、村組為主、村民主體、鄉賢助力”的眾籌廣集的建設美麗鄉村的有效途徑。
因村施策,產業發展壯大
楊林橋村結合本地山地多、水域廣、農田多的實際,因地制宜,在美麗屋場建設的基礎上,集中民智民力,先後成立了甲魚養殖基地,名貴魚養殖基地,發展水產養殖;集資500萬元,註冊成立了金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集中流轉大屋場周邊近千畝水田,種植優質水稻;建設金盆雲霧茶葉基地、四海油茶基地;規劃引進建設腳踏車環村慢行、鄉村民俗、山地露營等契合時代需求的新型項目,抱拳發展楊林橋村鄉村休閒產業。諸多產業項目的建設,不僅安置了勞動力,更發展了當地經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美麗楊林橋不僅形神美麗,而且內在豐滿。
正確引導,村風民風文明
在花明樓鎮黨委政府指導下,楊林橋村全面啟動“基層黨建工作、社會治理創新、民風民俗淳化”三大工程,以“好家風、好家訓”“好婆婆、好兒媳”“美家美婦”等評選活動為載體,促進民風淳化,婆媳妯娌之間和睦了,賭錢打牌的少了,形成了清新怡人的美麗鄉風;深入推進民眾主體、眾籌廣集、自我管理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探索完善村民自治等社會治理創新工程。充分發揮黨小組星星之火優勢,以點概面發動帶動周邊民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成立以黨小組牽頭的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制定鄉規民約,將雞鴨圈養、環衛費收取、紅白理事會等工作寫進鄉規民約,讓“公”“私”科學自然融為一體,凝神聚力,互動互助,共贏共享,激發民眾興奮點和你追我趕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