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河介紹
楊村河,
珠江水系
東江支流。由麻陂、公莊、柏塘等支流匯合而成。經龍門縣平陵至
博羅縣公莊河為主幹,南流至楊村與柏塘水匯合,轉東南至楊村耀珠潭接麻陂水,南流經泰美的沐村注入東江。流域範圍包括石壩、麻陂、公莊、平安、柏塘、楊村、泰美等地。幹流長82公里。歷史上為博羅東部地區船運的大動脈。
楊村河堤圍 位於縣東的楊村河,由麻陂、公莊、柏塘等支流匯合而成。以源於桂山的公莊河為主幹,南流至楊村與柏塘水匯合,轉東南至耀珠潭與麻陂水匯合後南流經泰美的沐村入東江,流域範圍包括石壩、麻陂、公莊、平安、柏塘、楊村、泰美等地。幹流長82公里,流域面積1197平方公里,總落差354.4米,河床比降4.03‰。因其流域範圍寬闊,又聚三山五嶽之水,每遇大雨,山洪暴漲,公莊、柏塘兩水匯聚楊村,石壩、麻陂水又匯於楊村下游的耀珠潭,沿河兩岸屋宇臨危,農田遭害,歷史上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
楊村河治理
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開始,縣即著手對暴虐的楊村河進行治理。在流域範圍內,先後興建了柏塘梅樹下和獨松水庫,繼而在公莊興建水鏟壩、古棰徑、大坑口和水東陂水庫,在楊村建有合水和羊角山水庫,在麻陂修建紅女、下寶溪和羅坑徑水庫。泰美三徑、崗坳和獨壩水庫及庫容在100萬立方米的小型山塘161宗。這些水庫山塘築成後,既蓄水防旱,灌溉農田,又起截流調洪,減少直至消除山洪為害。隨後,沿河下流築堤16條共長53公里,有效地抵禦一般洪泛的侵襲。
1968年冬,楊村公社組織民眾完成楊村大嶺下小笏段河道裁彎取直工程,把原2.7公里河道取直為0.7公里。
進入70年代後,為加大以水利建設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力度,中共博羅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73年9月成立了農田基本建設民兵師,各公社成立民兵團,241個大隊成立民兵突擊連,立足農田基本建設,常年堅持治山治水。1976年8月,抽調楊村、泰美、鐵場、園洲、觀音閣、麻陂等公社民兵2000多人,加上受益的楊村、泰美兩公社民眾共1萬多人參加治理楊村河道整治工程:一是把耀珠潭河段大笏段新開河道0.43公里,取替天老灣、白坭湖1.2公里的彎曲老河道;二是築楊村、寶芹、耀珠潭3條共長22公里的河堤;三是由泰美公社開挖一條貫通三徑、芹塘的中心排洪渠17公里,攔截客水30平方公里排入楊村河。同時興建堤圍涵閘和排澇站等大小工程40多宗,共完成土方220萬立方米,石方1.8萬立方米,其中漿砌1.2萬立方米,混凝土0.24萬立方米。受益面積達2666.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