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舉

楊寶舉

楊寶舉,藝名夷山樵夫,現年58歲,雕刻大師、篆刻家、書法家,福建閩侯人,系出北宋忠烈楊老令公楊家將之後人,為人率真耿直、忠誠厚道、俠肝義膽。現任當代中國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福建省誠信促進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武夷山樂寶齋石藝中心董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寶舉
  • 別名:夷山樵夫
  • 國籍:中國
  • 職業:雕刻大師、書法家
上善厚德、人文砥礪,勤學苦練、年少有為,三十而立,賢妻相助,神刀是這樣煉成的,

上善厚德、人文砥礪

楊寶舉1952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向乾鎮船民家庭,自小酷愛雕刻、書法和篆刻藝術。閩侯是人文薈萃之地,被譽為“八閩首邑”。這裡誕生了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禁毒先驅、“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林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不朽詩句早已成為激勵、鞭策無數華夏兒女奮發向上、愛國包容的人生格言和信條。生活在閩江兩岸的閩侯人,民間信仰源遠流長,宮廟叢立,龍舟競渡、龍舟情結已烙進了每一個閩侯人的內心,深深的融入到了民風、民俗、民習之中。“團結拼搏、不甘人後、奮勇爭先、永不言輸”的龍舟精神浸潤和感召著包括楊寶舉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的閩侯人艱苦創業、經世濟民、為國為家。閩侯崇文重教創新圖強,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提供輸送棟樑之才:南宋時福建理學的先驅者——“海濱四先生”陳襄、陳烈、鄭穆、周希孟均,明代著名詩人、藏書家徐火勃和大學者曹學全,清初著名大學者陳夢雷誕生於此;自唐至清,閩侯共出進士 2305名,其中狀元、榜眼、探花23人。進入近現代,閩侯更是人才輩出,民族英雄林則徐、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清政府第一任郵傳部尚書陳璧、辛亥革命元老且任國府主席12年的林森、“五四”時期著名女作家廬隱、首創白話報的報界先驅林白水、現代工人運動領袖“二七”烈士林祥謙、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以獨創的制鹼工藝聞名於世界的國寶級化學家侯德榜等均是閩侯人。到了當代,在1946年福州正式設市之前,為閩縣、侯官兩地籍貫的院士、省優專家計有89位之多,居福建之首。
今天,我們學習、探究楊寶舉的藝術成就,自當不能忽略他成長的這片沃土和人文背景。
從1986年創立武夷山樂寶齋石藝中心直至到北京二次創業,楊寶舉又在武夷山工作、生活了將近20年。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於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榮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武夷山以其瑰麗奇異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給予了楊寶舉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亦給予了他無數的激情和靈感。武夷山以其豐富的地理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存,造就了朱熹和完整的儒學思想體系----朱子理學,在中國文化史、傳統史、思想史、教育史和禮教史上影響深遠的朱子理學,繼承和發揚了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對於啟迪後人智慧與才學,煥發社會生機與活力,乃至賦予時代、人物以新精神,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直迄於現代。
家鄉的山水人文孕育和陶冶了楊寶舉的藝術素養和高尚情操;數十年的刻苦求學和不懈努力成就了楊寶舉的鬼斧神工和大家風範。

勤學苦練、年少有為

在閩侯厚重的人文氛圍感染薰陶之下,楊寶舉自年幼懂事開始,便酷愛學習,他特別喜愛觀摩、學習各種散見於民間的書法牌匾和篆刻,對於古人以及現代書家的字帖字型,均用心體會、研習、不斷臨摹,以致廢寢忘餐,達到痴迷的地步。五、六歲時便開始練習在壽山石上寫字,從國小開始便練習書法,尤其喜愛隸書。平生遍習、臨摹各種名家字帖字型,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受環境之薰陶,由於悟性聰穎,自十二、三歲開始,楊寶舉便自行創作木雕和竹刻,作品雖小,卻頗得鄉民讚許。數十年來,楊寶舉一直保持這種刻苦自學、勤學不厭,孜孜以求的良好作風和習慣,使得他在藝術上不斷精益求精、以臻盡善盡美,終成為藝術名家和大家。
國中畢業以後,適逢文化大革命,楊寶舉作為知識青年插隊到了閩北山區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由於勞動、學習表現出色,1971年,經由組織安排,楊寶舉參加工作,成為了福建省地礦系統的一名普通職工。參加工作以後,楊寶舉繼續參加地礦系統高中班的學習,之後入地礦部所屬721工程大學參加岩礦鑑定專業大專班學習。學校由福建省地礦局所開辦,此專業所學專業知識主要運用於工作單位之岩礦鑑定。
楊寶舉一邊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一邊仍是利用業餘時間和各種機會虛心向福建當地的雕刻名師和大師請教,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雕刻技藝和水平。在專家的悉心指導之下,楊寶舉的雕刻技藝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工作期間,不斷有人請他雕刻筆筒、麻將等學習、娛樂用具,此間,他所雕刻之作品仍以竹木為主。由於品學兼優,楊寶舉在高中和大專學習期間,工作單位的文化宣傳、理論學習均由他負責,同時,他還擔任大專班班長。單位廠報、彩門、書法等宣傳裝飾工作亦由他包乾負責完成。這種工作,完全屬於義務勞動,沒有任何報酬,但他任勞任怨,從未停止和拒絕過。他還積極參加毛澤東文藝思想理論研究、學習,在福建日報發表鑒石方面的理論和學術文章。楊寶舉的高尚品格、精湛技藝和專業素養亦因此而得到單位領導和職工的普遍認同和高度好評,而他本人亦在長期的文化專乾工作中,積累了良好的雕刻和書法的功力,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三十而立,賢妻相助

經由一位在武夷山山區中學當校長的朋友介紹,28歲的楊寶舉認識了他夫人的妹妹,朋友的意圖是希望能夠撮合他們的婚姻。楊寶舉在去女方家中訪問時,結識了那個女孩的姐姐,也就是他的結髮妻子徐堯珍。徐堯珍當時是武夷山一位工藝大師的得意門生,在一家生產棕繩床的企業擔任技術骨幹和師傅,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賢良女性。徐堯珍對楊寶舉的到來,十分熱情,她的聰慧能幹頗得楊寶舉好感,兩人情投意合。在近而立之年,楊寶舉正式娶徐堯珍為妻,一對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恩愛夫妻就此共結連理。在以後的人生當中,妻子徐堯珍在事業和生活上均給予了楊寶舉無微不至的愛護和支持。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經濟尚不富裕的歲月里,她總是千方百計從她自己微薄的工資收入中拿出錢來為楊寶舉購買雕刻所須之刀具、壽山石和各種材料,而楊寶舉的雕刻和書法技藝亦在不斷地學習中得到長足進步。由於經營和藝術交流的需要,楊寶舉經常來往於全國各地,徐堯珍默默地承擔了所有的家務和石藝中心的日常經營事務,讓楊寶舉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能夠自由發揮,一展平生所學才華和理想抱負。而兩個女兒,亦在良好的親職教育和薰陶之下,學習和事業各有所長,各有成就。一個成功的藝術家背後,必定會有一位賢惠的女性支持。楊寶舉能夠在雕刻、篆刻和書法藝術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和他夫人的鼎力支持分不開的。

神刀是這樣煉成的

在楊寶舉的北京工作室中,珍藏著一幅由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張飆先生的親筆題詞:藝海神刀。在中國藝術界、新聞界享譽甚高的張飆先生以“神刀”的美名來讚許和肯定楊寶舉在雕刻、篆刻藝術方面取得的豐碩成就,這是名符其實的。能夠被當代書法大家稱之為“神刀”,其成就亦應在“大家”和“大師”之行列。其實,楊寶舉被稱之為“神刀”或者“雕刻大師”由來已久,在福建,海內外人士震撼於楊寶舉雕刻作品的圓潤細膩、鬼斧神工以及作品蘊藏之厚重內涵,時有尊稱他為“神刀”。而中國收藏家協會則在2008年評定他為“中國收藏家最喜愛的雕刻藝術大師”。那么,楊寶舉的“神刀”到底是怎樣煉成的呢?他的雕刻、篆刻藝術大師之路又是怎樣的呢?
在地礦系統,楊寶舉的本職工作是研究鑑定岩礦和各種各樣的石頭,而他對於產自家鄉的壽山石的鑑定尤為在行。由於他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地工作,對於單位貢獻良多,他幾乎年年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直至從地礦系統辭職下海以後,楊寶舉才得以抽身專心、專業從事他所摯愛、擅長的壽山石的研究、鑑定。
1986年,改革開放大潮風起雲湧,此時楊寶舉已經被地礦系統評定為八級工程師、地質員。其時,由於單位效益不佳,大量的富餘人員和從高校分配過來的大學生無法安排工作,楊寶舉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工作崗位讓給了新來的大學生,而他毅然選擇放棄了那份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待遇隻身下海。當時,由於楊寶舉在專業方面的成就,單位領導不同意他離開,由於他再三考慮到要給新來的大學生安排工作,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讓位子,同時,他決定從此安心學習、專業從事他所喜愛的雕刻、篆刻和書法藝術事業。
下海以後,在夫人的支持下,楊寶舉很快便在她夫人的家鄉---美麗、神奇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成立了屬於他自己的樂寶齋壽山石藝中心並親自擔任總經理。他以自己嫻熟的專業知識和技藝,親力親為地採購、雕刻、銷售壽山石及其藝術作品。同時,他又加強了書法的練習。自那以後,他生命中的貴人、良師益友、國家石雕藝術大師福州人劉德訓先生在雕刻專業方面給予了楊寶舉很多的指導和啟迪。劉德訓自幼從藝,現年50多歲,藝名石訓,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壽山石鑑定師。他十七歲師從工藝大師劉孟棋,潛心研究雕藝屢有創新,其作品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備受國內外收藏界關注和廣大觀眾的喜愛,劉德訓主要從雕刻作品的題材、構思等方面悉心指導楊寶舉。九十年代初期,楊寶舉正式拜劉德訓為師,在劉德訓的大力幫助和指導下,楊寶舉的雕刻技藝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而另一位福州籍的藝術大師吳開桃先生則悉心指導楊寶舉的書法篆刻,吳開桃1943年出生於福州市,擅長書法雕刻。其壽山石書法作品或篆或隸或行草,無不筆法俊逸,體現醇厚的筆墨韻味。在他的指導下,楊寶舉的書法篆刻水平突飛猛進。十年辛勤操刀、苦心求索,1997年楊寶舉的雕刻和篆刻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和造詣。2000年以後的十年,則是楊寶舉的創作高峰期,其作品主要是反映新時代主題和背景的具有豐富內涵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壽山石雕刻、篆刻藝術品。
在雕刻方面,楊寶舉充分發揮他在壽山石鑑定、雕刻方面的專業所長。壽山石雕品始見於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宋代壽山石開始大量開採,並用於雕刻,精美者作為貢品發運汴梁,成為宮廷的藏品。在壽山石選石上,楊寶舉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壽山石主要來源於福州北郊壽山地區專業市場,每次採購原料,楊寶舉一定親自前往,精心選購。在選石上,主要需要考慮壽山石的質地和形狀,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所謂的“因材施藝”,他根據市場需求,綜合考慮每一件石材的形狀、大小、質地、色彩,每每精心創作出諸如動物、人物、花鳥、山水等等不同風格、主題的雕刻作品。每一件作品的創作,都是他在大量觀摩、學習名人、名家作品的基礎上開始的,他廣泛吸收名家作品各自獨到、新穎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去表現自己的意圖。他所創作的山水作品題材十分豐富並具文人畫的藝術風格和特點;而十二生肖和各種動物的藝術創作則追求動態逼真,符合民族文化傳統和民間審美情趣,獨具特色。其實,雕刻作品的創作,需要大量地學習前人和今人的作品。他對於工藝美術有著深入的研究,特別注重學習和訓練的結合。就本人而言,楊寶舉比較滿意於自己的動物造型,他十分鐘情和喜愛古代的東西,尤其對於貔貅、麒麟、十二生肖等得心應手。他認為好的藝術作品主要來自於靈感,而靈感則來自於持續不斷地學習、觀察。
在創作中,他邊構思、邊完善。在刀法運用上,以切、沖、刮、磨、推等技法為主。而壽山石藝術作品的雕刻則以刮為主,每件作品均需精雕細刻,特別是在精細的部位,用刀須十分小心謹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每件作品的完成都凝結著楊寶舉的智慧和心血。雕刻之難,在精細的部位、細微的位置,用刀需十分小心謹慎,需特別注意細小部位之間的相互連線。連線得好,才會牢固。線條的連帶和連貫特別講究刀法的連貫性。同時,線條、細部的刻畫還得保持很好的自然幅度,不能產生稜角,以期使手感圓滑、勻嫩、細膩,這樣的作品才算是上好珍品。有稜角的地方手感不好,而且容易斷裂,影響作品的美觀和品位。一件藝術作品的完成,楊寶舉經常埋頭苦幹、廢寢忘餐、通宵達旦,一氣呵成,儘管很辛苦,但是這種工作狀態使他為之振奮、精神抖擻、樂此不疲。
由於在選石、構思方面的高深修養,楊寶舉的雕刻作品,大都充分考慮、利用各種材料的形狀、大小、質地、色彩,因材施藝、道法自然的結果,使得藝術作品能夠很好地保持原材料的天然風貌和自然特質,具有巧奪天工的自然、藝術神韻。部分雕刻作品,需要藉助色彩填充,著色上,楊寶舉主要採用繪畫顏料,可以確保作品永不褪色。壽山石具有很好地吸附性,在雕刻時,由於石料都是乾的,著色以後,顏料能被很好地吸收。這種國畫色的使用,使得雕刻作品具有中國畫的豐富色彩和韻味。
他還將書法和篆刻運用於壽山石雕刻創作,這是他自己的一個創新,很受歡迎。幾乎每件作品的創作,楊寶舉都會大量的尋找古籍、圖片做參考,認真予以研究、學習、消化。而一件大的藝術作品的完成,往往還需要幾個雕刻師的通力協作,楊寶舉通常親自構思、設計,他們互相探討、配合,在作創製作過程中,需要反覆觀察、比較,偶爾也會遇到操作的失誤,這時候,又得需要按照實際情況重新構思和調整,而題材也會需要有所調整和改變。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寶舉的雕刻作品,因為其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和過硬的功底,普為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收藏家的青睞和喜愛。2000年,楊寶舉的壽山石雕刻作品《滿載而歸》亦因劉德訓先生的大力推薦一舉獲得中國收藏家協會在福州舉辦的石雕藝術大展的全國金獎。有多位收藏家欲以數十萬重金收藏他的《滿載而歸》,均為楊寶舉婉言謝絕,這件作品至今仍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武夷山樂寶齋石藝中心。梅開二度,2008年,在中國收藏家協會舉辦的“中國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大師和精英評選活動”中,經收藏家和專家的共同評選,楊寶舉因德藝雙馨而榮獲“中國收藏家喜愛的雕刻藝術大師”名譽稱號。
楊寶舉為人處世首重德,他認為德是第一位的,有德之人,人格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有德之人,作品自然品位出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