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璋(河南籍相聲大師)

楊寶璋(河南籍相聲大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寶璋,原名楊雲貴,1925年出生,祖籍河南省封丘縣,河南相聲名家。後拜相聲老藝人陶湘九先生為師,賜藝名楊寶璋,是河南相聲的旗幟性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寶璋
  • 別名:楊雲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25年
  • 信仰:無神論
人生經歷,成就,

人生經歷

楊寶璋自幼家境貧寒,直到九歲才上學,但他經常逃學去開封相國寺聽相聲,還迷上了說相聲這一行。那個年代,相聲藝人是沒有社會地位的下九流。他父親一怒之下,把國小剛畢業的他留在自己身邊學手藝(其父是竹器匠)。但楊寶璋偏偏不愛子承父業,他不顧世俗觀念,痴迷於相聲,決心這輩子非說相聲不可。他父親無奈,最終成全了他。
這時他在開封結識了幾位酷愛相聲的發燒友,如:銅元局的徐世傑、大成舞台寫海報的秦爽、修車鋪的小夥計王俊卿、相國寺內剃頭的馬振浠等。他們經常在一起聽相聲、談相聲,切磋相聲技藝,後來乾脆就幾個人就湊錢,在南關四營房街辦起了一個相聲場子,說起了相聲。最初由於會說的相聲段子又不多,因此觀眾不多,收入寥寥。他們意識到了危機在於他們的知識太淺薄,技不驚人,無法吸引觀眾。所以,他們就想到了拜師學藝。恰好,這時候北京相聲名家陶湘九先生在開封相國寺獻藝,他們幾個便找到陶先生要求拜他為師。陶先生是位正經八百的相聲行家,自幼隨其兄相聲名家陶湘如學藝,後拜師郭瑞林郭榮啟的父親),在全國相聲界人人尊稱陶三爺。陶先生看這幾位青年人誠懇、執著,便欣然同意收為弟子,分別賜予藝名:徐世傑為徐寶瑜、秦爽為秦寶琦、楊雲貴為楊寶璋、王俊卿為王寶珍、馬振浠為馬寶璐。從此楊寶璋先生在相聲界有了名份,這才算走上了專業相聲演員之路,成為河南藉相聲演員的先行者之一。
楊寶璋拜師之後,學習刻苦,而且極有悟性和靈氣。他白天在跟師父學藝,晚上就把學來的東西拿到四營房實踐演出。陶先生看他勤奮好學,天資聰慧,對他就格外器重,非常用心地傳授技藝。陶先生的這幾個弟子中,他在楊寶璋身上下的功夫最大。他教先他從說繞口令背貫口開始,打下堅實的基本功,然後再學活兒(段子)。那時候的老藝人既沒無文字腳本,又沒音像資料,全憑口傳心授,用耳朵聽,用心去記。為學好相聲,楊寶璋下了大功夫,他走路練、吃飯練,一大早到河邊去練,晚上躺在床上還練。他認為合格的相聲演員都少不了這樣一個走火入魔的階段。否則,就領悟不到相聲藝術的奧妙。
舊社會的相聲,有不少“葷口活”(即低俗不健康的段子),楊先生說他從學徒時起就不愛演這類相聲。拿自己和別人的家人抓哏逗樂,等同於“罵大會”。但這類相聲的手法很高明,也有可取之處。要借鑑這類相聲的手法,去粗存精,為新相聲的創作而用。馬季先生的《海燕》就是借鑑了極低俗的傳統相聲《大娶親》而創作出來的。現有的青年相聲演員不學習、不研究傳統相聲,所以他們的相聲就缺乏技巧性,沒有趣味。
楊先生說相聲,特別講究“活理”,即相聲段子和“包袱”的合理性。要順理成章,合乎邏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還要有可信性,不可牽強附會,胡說八道。“包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過去有句老話:“說十年相聲也不夠個聽相聲的資格”。楊老先生解釋說,十年相聲怎么還不夠個聽相聲的資格呢?花點錢不就能聽相聲了嗎?內行聽門道,外行看熱鬧。聽出門道了,也就是你對相聲的鑑賞能力提高了。才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何為高雅?何為低俗?該怎么‘使’(指表演),怎么才能‘寸’(恰到好處)。只有鑑賞能力提高了,真正理解了相聲藝術的深刻內涵和巧妙的表演技巧,才能把相聲說得合情合理,耐人尋味。把握好相聲表演的度,才能給觀眾帶來高雅、健康的笑,笑不是目的,是手段,要給觀眾留有回味和啟迪,既有娛樂性,又有知識性和教育性,這是楊老先生一生的追求。

成就

楊寶璋先生一生喜歡“文哏”相聲(指有知識性的段子)如:《解學士》《蘇東坡三吃魚》《劉羅鍋傳奇》(原名滿漢斗)、《小神仙》《五行詩》《文章會》《孔夫子吃元宵》等。他一生所會三百多段傳統相聲大多數為“文哏”。他不善唱(柳活),但他匠心獨運,改唱為說,表演風格獨具魅力,堪稱一絕,被業內人士所稱道。
晚年的楊寶璋先生曾隨淮南文工團赴江蘇、安徽、上海等地演出,還多次與侯寶林大師同台,受到了觀眾及同行的一致好評。1993年應中央電視台之邀錄了他的二十集長篇單口相聲《劉羅鍋傳奇》。還與他的弟子余文光先生在河南電視台《七彩虹》《梨園春》欄目頻頻上鏡。1999年被中國曲藝家協會命名為建國50周年有特殊貢獻的曲藝工作者稱號,這也算是為他的藝術人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楊寶璋先生一生收徒十幾位,有金文和、余文光、李慧橋等,在河南、安徽及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