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
北周宣帝去世,近臣
劉昉、
鄭譯等和
楊堅有舊,矯詔引楊堅輔政。
楊堅擔任右大
丞相奪取軍政權,清理完北周諸王后,怕前朝舊臣叛亂,於五月二十七日派
韋孝寬取代
尉遲迥擔任相州總管。尉遲迥深知丞相楊堅將會篡奪政權,就密謀起兵討伐。韋孝寬進至朝歌,尉遲迥派遣部下大都督賀蘭貴持他的親筆信來迎接。韋孝寬把賀蘭貴留下來,與他交談,從賀蘭貴的言談話語中,覺察到尉遲迥可能會有變故,於是就假稱有病,緩慢而行。一面派人以尋醫買藥為名到相州,暗中偵察尉遲迥的動靜。韋孝寬的侄子韋藝,當時正在尉遲迥手下任魏郡太守。
尉遲迥就派韋藝去迎接韋孝寬。韋孝寬問他關於尉遲迥的情況,韋藝因為是尉遲迥的同黨,沒有告訴韋孝寬實情。韋孝寬非常憤怒,要把韋藝斬首,韋藝懼怕,就把尉遲迥的密謀全部告訴了韋孝寬。於是韋孝寬頻著韋藝向西奔還,每到一個亭驛,就把驛站里供使者換乘的傳馬全都驅趕走,又對驛官說:“蜀公尉遲迥很快就要到達,趕快準備酒宴招待。”稍後,尉遲迥派遣儀同大將軍梁子康帶著數百名騎兵追趕韋孝寬,每追到一個驛站,遇到的都是豐盛的酒宴,又沒有傳馬可以替換,於是就不再追趕。韋孝寬和韋藝因此得免於難。
楊堅又命令候正破六韓裒到鄴城去,向尉遲迥申述自己並沒有異圖,同時暗中帶著自己的親筆信給相州總管府長史晉昶等人,要他們防備尉遲迥起兵叛亂。尉遲迥得知此事後,就殺了晉昶和破六韓裒,然後召集相州文武官吏和百姓,登上城北門樓,對他們說:“楊堅憑藉著皇后父親的地位,挾制年幼的天子,作威作福,這種不遵守臣道的行為,早已路人皆知。我和太祖文皇帝是舅崐甥,與國家情同一體,休戚與共,一身擔當出將入相的雙重大任。先帝讓我鎮守相州,本來就寄託著的國家安危興亡。現在我要與你們一起糾合仁義勇敢之士,揭竿而起,以匡扶國家,保護百姓,你們看怎么樣?”相州官吏百姓都表示願意服從尉遲迥的命令。尉遲迥於是自封為大總管,宣稱秉承天子之意,設定各種官吏。當時趙王
宇文招應朝廷徵召入朝,小兒子留在封地襄國。尉遲迥就尊奉他並以他的名義號令天下。
戰役過程
群起回響
尉遲迥權力的地理中心正處於華北平原的心臟,他在那裡能夠動用驚人的資源,並且在地方強大的氏族中還有一批強有力的潛在的追隨者。他們在看到了尉遲迥的號召後,紛紛回響。
尉遲迥所管相、衛、黎、毛、洺、貝、趙、冀、瀛、滄,尉遲迥弟子勤所統青、膠、光、莒諸州,一起叛亂,人數達到數十萬。 進入七月,叛亂規模越來越大。
滎州刺史邵公
宇文胄、
申州刺史
李惠、東楚州刺史費也利進、東潼州刺史曹孝達,各據州以應
尉遲迥。尉遲迥又北結
高保寧以通
突厥;南連
陳朝,許割江、淮之地。七月二十五日,鄖州總管
司馬消難以其管轄的七州叛變投降
陳朝。八月七日,益州總管
王謙又以其管轄十八州回響
尉遲迥。而北周荊、襄、豫境內諸蠻也造反,“焚燒村落,攻略
郡縣”。 但也有不回響
尉遲迥的地方總管。
幽州總管
於翼拒絕起兵回響
尉遲迥,並倒向
楊堅,截斷了尉遲迥與北部少數民族聯繫。徐州總管
源雄不理
尉遲迥號召,並出兵擊退
陳朝畢義緒、曹孝達等部進攻。毫州總管
賀若誼出兵出兵消滅了叛亂的
申州刺史
李惠,分隔
尉遲迥和
司馬消難所部的聯繫。利州總管
豆盧勣死守本州,擋住
王謙北進,為
楊堅大軍進入四川提供敞開門道。
鄴城激戰
此時,
韋孝寬長史李詢秘密啟楊堅說:“梁士彥,宇文忻和崔弘度三位行軍總管接受了尉遲迥饋贈的金錢,因此軍中不安,人心異常。”
楊堅感到十分憂慮,與內史
上大夫鄭譯密謀派人取代這三人,
李德林反對說:“您與 這些將領本來都是國家重臣,地位平等,他們沒有服從您的義務,現在您只是憑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威來控制和駕御他們罷了。以前所派遣的,您疑心他們懷有異意;那么往後再派遣的,您又怎么能知道他們會向您推心置腹呢!再說,他們三人收取尉遲迥饋贈金錢的事,真假不明,現在如果馬上派人替代他們領兵,他們可能會因害怕獲罪而逃走;如果把他們都抓起來,那么前線的將帥自鄖公韋孝寬以下,就會人人自危,莫不驚慌。況且臨戰易將,正是戰國時期燕國、趙國被齊國、秦國打敗的根本原因。以我看來,您只要派遣一位既是您的心腹,又通曉謀略,向來為眾將領所信服的人,立刻到軍中去,監視將領們的舉動。縱使他們懷有異意,也肯定不敢輕舉妄動;萬一有異常舉動,也必能將其制服。”楊堅大悟,說:“如果不是你講明這些道理,幾乎要敗壞大事。”
於是楊堅命少內史
崔仲方往監諸軍,為之節度。又派高熲前往前線。 高熲至軍中,在沁水上搭建橋樑。尉遲惇見陣,在沁河上游縱火筏想用它們燒掉橋,高熲則命人填土以阻火筏。尉遲惇布陣二十餘里,想等
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不料,韋孝寬卻將軍隊略作後退,然後鳴鼓齊進。軍隊一過河,高熲命令焚燒橋,以絕士卒後退之心。因此,士兵作戰時一往無前,尉遲惇大敗,單騎逃亡。韋孝寬乘勝進擊,追至鄴。
八月十七日,尉遲迥與尉遲惇及弟西都公尉遲祐,集結十三萬部隊於鄴城南,尉遲迥統帥萬人,皆著綠巾、錦襖,號“黃龍兵”。尉遲迥弟尉遲勤統帥士卒五萬,自青州增援而來,派三千騎先投入戰場。尉遲迥麾下兵皆關中人,作戰勇猛,韋孝寬軍作戰不利只能後退。鄴中士民觀戰者達數萬人,行軍總管宇文忻說:“形勢已經到了危急關頭!我要用詭詐的戰法擊敗敵軍。”於是先射擊觀戰的百姓,這些人紛紛逃避,互相推搡踐踏,呼聲震天。宇文忻於是大聲喊道:“叛賊失敗了!”韋孝寬的軍隊很快士氣重振,乘紛亂之機發起進攻。結果尉遲迥的軍隊大敗,退保鄴城。韋孝寬指揮軍隊包圍了鄴城,李詢與安思伯代郡人賀婁子乾首先登上城頭。
鄴城被攻破後,尉遲迥計窮,登上城樓,崔弘度徑直從龍尾道追上去。尉遲迥彎弓搭箭,準備射崔弘度,崔弘度摘下頭盔對尉遲迥說:“還認識我嗎?今日我們各自都是為了國事,不能顧及私情。念我們有親戚之情,特地遏制住亂兵,不許對您侵犯欺侮。現在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您應該早為自身考慮,還等待什麼呢?”尉遲迥投弓箭於地,盡情大罵左丞相楊堅,然後自殺。崔弘度對弟弟崔弘升說:“你可取下尉遲迥的頭顱。”於是崔弘升將尉遲迥斬首。在鄴小城中的尉遲迥士卒,都被韋孝寬活埋。尉遲勤、尉遲惇與尉遲祐向東逃往青州,還沒有到達,就被開府儀同大將軍郭衍率兵追上抓獲,山東各地叛亂相繼被鎮壓。
戰事平息
八月二十七日,尉遲迥被殺十天后。鄖州總管司馬消難連夜南逃,投降陳朝。楊素攻克榮州,宇文胄逃亡,被追兵所殺。十月,梁睿率領步騎二十萬進討王謙,王謙分命諸將據險而守,梁睿連戰連克,勢不可擋。王謙遣其將達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帶領十萬軍進攻利州,掘開江水以灌城。利州城中戰士不過二千,總管豆盧勣晝夜督戰,成功抵抗四十天;等到梁睿軍至,叛軍退兵,梁睿軍自劍閣入四川,進逼成都。王謙命令令手下達奚惎、乙弗虔城守,親率精兵五萬,背城結陳。梁睿軍與之作戰,叛軍戰敗,達奚惎、乙弗虔打開城門投降。王謙帶著麾下三十騎逃往新都,但被新都令王寶捉住。十月二十八日,梁睿斬王謙及高阿那肱,四川平定。至此,叛亂平息,歷六十八天。
勝敗原因
《劍橋中國隋唐史》認為
楊堅在這次戰役有幾個有利條件成就了勝利:
(一)他的關中平原根據地長期以來是遠征的跳板,只要他有取得勝利的跡象,他就能得到從北周繼承下來的強大的戰爭機器的效忠;
(二)他還掌握著統一領導和各個擊破分散敵人的優勢;何況後者只有地方的追隨者,各懷私心異志,缺乏協調的戰略。
(三)楊堅得力於
高熲,而他的敵人又缺乏想像力和個人魅力,所以他繼續走運。
復旦大學教授韓升認為這次叛亂既得不到官僚階層的支持,也得不到民眾的支持。而且北周經歷宣帝的暴政之後,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而中原百姓也對新征服者無特殊感情。所以,
尉遲迥的失敗是無可避免的。
後世影響
一般認為,北周時漢人大量進入軍隊,至其末期北周的將領更是以漢人占多數;政治實權也轉移到漢人手中;
楊堅得到這兩批漢人文武官員支持是其成功代周的關鍵。而平鎮這次叛亂之後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隋朝登上歷史舞台。
歷史評價
對於尉遲迥之亂,歷代評價眾說紛紜,有人說尉遲迥此舉是維護北周政權不被楊堅篡奪,也有人說尉遲迥完全是為了實現個人野心,唐朝常樂公主在勸唐宗室舉兵反抗武則天篡奪唐室時,曾以尉遲迥為例,評價說:“尉遲迥,周之甥也,猶能舉兵匡救社稷。功雖不成,威震海內,足為忠烈。”明朝學者張燧曾盛讚王謙和尉遲迥,評價道:“周滅而有王謙、尉遲迥,斯皆破家殉國、視死猶生。”
王夫之則認為:“尉遲迥可以為宇文氏之忠臣乎?宇文闡稱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楊氏雖逼,闡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趙王招之少子以起兵。曹操所不敢奉劉虞以叛獻帝者,而迥為之不忌,迥之志可知矣。迥可為忠臣,則劉裕之討劉毅,蕭道成之拒沈攸之,使其敗而死也,亦晉、宋仗節死義之臣乎?楊堅無功而欲奪人之國,於是乎有兵可擁者,皆欲為堅之為,迥亦一堅也,司馬消難亦一迥也,王謙亦一消難也。志相若,事相競,則以勢之疆弱、謀之工拙、所與之多寡分勝敗矣。勝者,幸也;敗者,其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