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博物館位於陝西楊凌,是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植物研究所標本館基礎上而建的。該標本館始建於193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凌植物土壤博物館
- 類別:科技類
- 地點:陝西楊凌
- 館藏精品:植物標本約55萬餘份
館藏文物,建築布局,植物博物館,土壤館,土壤簡介,
館藏文物
珍藏有自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采自我國西北、華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標本約55萬餘份,是我國目前館藏量最為豐富的植物標本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收集最全、規模最大、建館歷史最為悠久的植物標本館。該標本館的館藏標本不僅是植物種類異常豐富,涵蓋了從地衣、苔蘚、蕨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所有類群,而且採集地點遍布全國,尤其是秦嶺和黃土高原的植物標本最為詳盡,其豐富程度和現有的珍藏價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還藏有植物模式標本300餘份,植物照片三萬餘張。該標本館先後出版和參與編寫了《中國植物志》、《秦嶺植物志》、《黃土高原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國灘羊區植物志》、《華北植物區系地理》等植物學專著,在秦嶺地區和黃土高原地區乃至西北地區植物學研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本土壤博物館收集了半個世紀以來,我校的土壤科學工作者在不同時期採集自全國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包括整段標本、微型盒裝標本和反映土壤發生演化過程的形態標本等。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反映世界上其他國家土壤特徵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
建築布局
植物博物館
植物館分為展覽、收藏、科學研究等三部分。
展覽部分
是目前我國西北地區展覽面積最大、展覽檔次最高、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植物學科普基地。它由室內展廳和溫室兩部分組成,建築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植物科學博覽館之一。其中,室內展廳約有1200平方米,分為植物的奧秘、植物與環境、植物多樣性、植物與人類等4個展廳,系統地展示了一個充滿奇聞妙趣的植物世界。而溫室約有800平方米,重點向觀眾展示植物界的主要類群和各種趣味植物,揭示植物的多樣性和觀賞性及其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係。此外,在室外還栽植著來源於世界各地的數百種花草樹木,其中有不少為珍稀瀕危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收藏部分
研究部分
包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標本館(WUK)及植物分類研究室,主要的研究方向有:a、經典分類研究:包括植物資源的調查採集、重要類群的識別區分、專科專屬的分類及其系統發育研究等;b、物種生物學研究:對一些具有重大套用前景的類群,如小麥族、苜蓿屬、櫟屬等,探究其下各類群的種間親緣關係及其進化過程;c、虛擬植物標本館及標本館信息化建設:包括植物標本信息資料庫及其共享平台的建立、標本信息管理系統的開發、虛擬標本館的設計與展示等。並有植物解剖實驗室、植物顯微攝影室、植物標本製作間及植物分類專業圖書資料室、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標本館網站等附屬機構作為技術支撐。
土壤館
土壤博物館分4個展廳,分別是:(1)土壤的形成與演化廳;(2)中國土壤分類與分布廳;(3)中國與世界土壤主要剖面廳;(4)土壤與環境及人類的關係廳。
土壤簡介
土壤是氣候、生物、母質、地形、時間和人為活動等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中這些因子表現的方式和強度差異很大,因此土壤具有時間中的演化特徵和空間中的分異規律,這些特徵反映在土壤的水平和垂直變異上,土壤的層次發育是在現在或過去自然條件下以土壤風化和生物活動為主導過程的物質遷移轉化的體現,而土層的水平變異則是氣候、地貌和景觀條件不同所引起的。
土壤是動植物生存及生長的自然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們的生活水平往往取決於土壤的質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動植物種類、數量和質量。肥沃的土壤是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對土壤利用和管理不善以及土壤遭到破壞之時,會給動植物生存及生長帶來災難,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使文化陷入衰落。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自從農耕社會出現以來,土壤一直就是社會不可或缺、最重要的公共財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指出“萬物土中生”,這高度概括了土壤對人類的重要意義。“百穀草木麗乎土”(《易經·離》,1000 BC)。因為有了肥沃的土壤才有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在封建社會,帝王對土壤也表現出高度的崇敬,“江山社稷”是國之大計,而“社稷”不外是土地和收穫!至今,在北京中山公園內,還保留著被稱作“五色土”的社稷壇,它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社稷壇既體現了古人對鄉土國土的深厚感情,同時又相當準確地反映了我國土壤的分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土壤博物館。
我們通過觀看這些豐富多彩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認識土壤,從而樹立保護土壤、珍惜土壤資源的意識。的確,土壤不僅是珍貴的,而且也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