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村

楊依村

楊依村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東北部,四面為丘陵地,中間低洼平坦。黃陂河經境內流入梅江。村委會駐楊依。轄14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村中以謝姓為主,建有謝氏宗祠、翁祠50多座,是典型的一個千年古村。全村共356戶,1300人。有 耕地面積1966畝,其中水田1862畝,旱地104畝,山地496.4畝。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兼種紅薯、大豆等其它作物。2016年11月9日根據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楊依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5月,楊依村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中國傳統村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楊依村
  • 外文名稱:yangyicun
  • 別名:王爾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
  • 政府駐地:楊依村委會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2809
  •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黃陂鎮東北部
  • 人口:1300
  • 方言:寧都地方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珍溪八景,太子坨,建明祠,井圈傳說,狀元祠。
  • 車牌代碼:贛B
  • 地勢:四面丘陵,中間低洼平坦
楊依簡介,地理環境,歷史建築,楊依名人,孝存堂柱聯,南宋,晚清,近現代,

楊依簡介

地理環境

起帆鄱陽湖,沿著贛江、貢江、梅江……溯流而上,可直達第一、二次反“圍剿”的中心指揮地——黃陂。這是江西寧都西北的一個鎮,舊稱“璜陂”。從水路進入黃陂鎮境內的第一個村莊,就是楊依。
楊依全貌楊依全貌
楊依,實為“漾漪”,又稱“王爾”村。王爾合二而一為“王爾”(“王爾”是珍的異體字),故梅江支流在楊依的一段名為“珍溪”。梅江支流在黃陂的一段稱之“璜溪”。
梅江像一條蜿蜒的玉帶,在這裡繞了個“S”形大彎。楊依在其中一個旮旯里,所轄的潛浜則在另一個旮旯里,隔河相望,儼然雙星。河流從璜溪逶迤奔來,在飛天背拐彎,經白竹背、石鼓嶺下、庵下、潛浜,至潭灣里掉頭而去,直奔釣峰。
楊依地理位置
每逢春夏,洪水猛漲,魚龍衝動。飛天背的“石龜”,則探頭拱背,力抵洪峰,護衛著全村的生靈和稼穡。

歷史建築

護村河堤上蒼樟翠竹交織,樹根竹鞭相纏,也結成一道牢固的防線,抵禦洪水無情的沖刷。楊依真像一把有彎彎靠背的“太師椅”,坐在那裡穩穩噹噹,人財兩旺。全村有二千餘人口,據世紀老人回憶,他們親眼所見的商店有20家、銀鋪有11家、藥店有7家、染坊有2家……萬戶、十萬戶、二十萬戶、百萬戶,一家比一家豪富,全村48幢祠堂就是見證之一。歲月如煙,這些祠堂所存不多,大部分已毀於兵燹或人為。若不相信,那老人們就可以如數家珍,一個個報來:仕英祠、建明祠、添壽祠、添政祠、添美祠、添遠祠、銳冶祠、守章祠、守爵祠、守典祠、守聘祠、守習祠、安然祠、敷宏祠……
楊依古巷楊依古巷
其中面積最大的是銳冶祠,有可擺百席筵的三進大殿,內中包涵一段勸善警世感人肺腑的故事。謝銳冶幼年喪父,生活非常困苦,兄弟二人幫人放牛。一天,在亭子裡拾到一個裝滿銀錢的布袋,等到日落西山,交還酒醒後回來尋找的失主,從此改變他們一家的命運。
眾多祠堂的“首領”是大祠堂,前有萬朵芙蓉擁戴,後有千竿修竹掩映。“忠孝廉節”,漆黑墨跡駐守在大祠堂粉牆四個大圈之內,如同永恆的日月星辰。 “謝氏家廟”,燙金大字在日光月輝之下頻頻閃爍,恰似常轉的歲月之輪。
門前石龍旗上刊有“欽點”、“翰林”、“狀元”等威嚴字眼,桿頂的風鈴不時丁當作響,給人以“早有來頭、卻永不休止”的恬靜感覺。大祠堂莊嚴肅穆的氣氛,也沁透久遠安寧的信息。“謝氏家廟”正殿稱為“孝存堂”,這三字額匾昭示謝家子孫要像先祖一樣孝悌永存。謝玄不僅是東晉名將,也是著名的孝子,曾被世人稱為“謝孝”。
楊依村
孝存堂神龕中供奉著東山謝氏先祖的神位,正中的是謝衡,兩旁依次是謝鯤、謝裒、謝廣、謝奕、謝據、謝安、謝萬、謝石、謝鐵諸公。

楊依名人

孝存堂柱聯

“東山輩出,淝水將軍,恪守陳留德義;初日美談,清風柳絮,成修江左文章。” 孝存堂柱聯已明確地告訴人們,這裡繁衍生息的是何方人氏。原來他們是從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經豫章(南昌)、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臨川、崇仁、興國,大概在唐乾符年間輾轉來到這裡,新建家園,繁衍後代,稱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
“協和萬邦,燕翼貽謀,金蘭毓秀,玉樹生輝。”現行的取名排序字輩,像一首四言古詩,不僅放眼世界、立意高深,具有華麗家族的風度,而且繼承了先祖謝玄的旨意。“欽點狀元謝元龍”、“欽點翰林謝遠涵”金匾,分別張掛在孝存堂大殿兩旁,告慰了先靈,激勵著後生。
楊依村

南宋

南宋景定三年壬戍特科狀元謝元龍的高祖父謝漢興,是首遷楊依的謝中傑的父親謝漢常的親兄弟。謝元龍的父親謝英,與世居楊依的南宋嘉定十二年已卯舉人謝元鸞、嘉定十六年癸未進士謝元鳳兄弟的父親謝質也是親兄弟。

晚清

晚清進士、翰林院檢討、監察御史謝遠涵為寧都蓮花山青蓮寺所書的“大雄寶殿”額匾,至今還大放光芒。楊依謝氏正是從謝遠涵的家鄉興國遷徙而來,兩地同宗同源。
在楊依不僅有眾多祠堂,還有關帝廟、漢帝廟、七仙廟、真君廟、文昌閣、乩仙壇等宗教建築和“大夫第”等官宦府第,整個村莊磚房瓦屋鱗次櫛比,風牆火壁古巷深幽。低頭穿過,五座貞節牌坊使人肅然起敬,抬頭仰望,一座大戲台引來八方戲迷。
村中央一株七人合抱、陰披數畝的千年古樟,曾象徵著這個江南村落的勃勃生機。遺憾的是,這株古樟被雷擊毀了。雷擊後,焚燒了幾個月才燃盡。年過花甲之人都見過這偌大的樹樁,它屢屢勾起人們對美麗傳說的回憶。據傳雷擊前夕,曾有人看見樹梢有一對童男童女在對話,商量如何離去,認為風颳會倒屋,水淹會毀田,結果只有是“雷打天火燒”。
楊依村
古樟歸天了,村中大土段中央隆起的直徑僅有數丈的袖珍小山“太子坨”卻依然存在。這裡曾建有百萬富翁之墓,興旺的下湖房子孫每年清明祭青,官宦的頂帶可繞太子坨圍上一圈。 “太子坨”,何以得名已無從考證,但關於它的故事,卻使人難於置信。
山勢特異,必定臥虎潛龍。過往的官員經過這裡,以為楊依村中住有高官顯貴而主動迴避,武將下馬、文官落轎。據說有堪輿家說楊依雖然屏天幃地龍脈涌動,但美中不足。於是,全村婦女聽從了風水先生的話,用身前圍裙兜土,築就了這樣一個小山。
不知是風水使然,還是血緣相關,這裡的人為人處事,往往出人意外。謝思聰深有武功,在九江做魚苗時,曾搭救過洪武主,朱元璋為此封他為海船總領。但他卻不願為官,辭職回鄉。臨行,皇帝賜他金不要,銀也不要,最後只賜號“建明”,敕令世代徵收村前河段“江河稅”。謝思聰的五世孫百萬富翁謝守聘於明弘治十三年倡修家乘,聯宗數十,從此楊依成了陳郡陽夏謝氏的一個集散地。有同宗投奔,也有子孫外遷。有的遷往縣城、洛口,有的遷往廣東、福建,還有的遠播海外。
鄧小平也在這裡留住鄧小平也在這裡留住
謝會仁更是武功高強,身懷絕技。在家默默無聞,在外卻聞名遐邇。他代師傅張流民打擂台,打敗誓與師傅比高低自稱“打盡江南無敵手”的陳擂子。他因此贏得了師妹的芳心,卻始終沒有獲得師父的允許。
鹹豐年間,村民謝雲彪率眾參加了太平軍。後因清朝殘酷鎮壓,全村村民遭了大難,無數死難者頭上割下的辮子埋在一起,“辮子墓”記載了楊依的血淚史。朝廷還因此取消了全村參加科舉的資格三年,楊依就自辦“純青書院”垂訓後代。
愛國志士魏禧的夫人謝秀蓀,親將《魏集》的印版交楊依保存。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商務印書館曾出高價收購未遂,上世紀八十年代,謝氏後人已將它無償獻給了縣博物館珍藏。
據《清史稿》載:“魏禧(1624-1681),字冰叔,寧都人。父兆鳳,諸生。明亡,號哭不食,翦發為頭陀,隱居翠微峰。是冬,筮離之乾,遂名其堂為易堂。旋卒(終年四十歲)。康熙十八年,詔舉博學鴻儒,禧以疾辭。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醫。巡撫舁驗之,禧蒙被臥稱疾篤,乃放歸。後二年卒,年五十七。妻謝氏,絕食殉。”
魏禧夫人謝秀蓀(1624-1681),字季蘭,號湘芷,南宋特科狀元謝元龍後裔,她才思敏捷,能文善詩,詞藻華麗,常與易堂諸子相唱和,為清代江西二大才女之一。
謝秀蓀的詩作不少,因未成集以至大量散失,僅在《國朝閨閣詩抄》、《國朝閨秀詩柳絮集》以及《寧都直隸州志·藝文志》等處中留下五言古詩《自翠微山望金精》、《奉壽勺庭外君四十初度》兩首、七言絕句《寄處君水莊》一首、《阮郎歸》詞一闕。
謝秀蓀之所以成為清代並不多見的女詩人,是因為她從小就受家庭文化的薰陶,得益於其祖父謝於教的教導。謝於教是南宋特科狀元謝元龍的後裔,曾為謝元龍元配朱氏夫人重修墳墓。

近現代

歷代楊依人效法先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人文薈萃。據歷屆譜載,這裡曾孕育出狀元1人,榜眼1人,探花2人,進士33人,舉人15人,貢生17人,登仕郎18人。他們中間授職知府10人,知州10人,知縣26人,布政司理問3人,通判3人,武職官員6人,學正3人,教諭4人,訓導8人,教授2人,刺史1人,主簿3人,兵馬司1人,翰林院檢查1人,巡捕都司1人。這些歷代知名人士,都是楊依謝氏家族的驕傲和楷模。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繼往前人承祖訓,開來後裔振家聲。楊依謝氏後人牢記先祖家訓,子傳父教,人文蔚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國家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材。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楊依共有科(局)級幹部46人,縣(處)級幹部6人,地(廳)級幹部1人。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在各行各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