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方(1924年-),男,漢族,上海市南匯縣人。上海市南匯縣中醫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是上海中醫針灸學家楊永璇創始的“楊氏針灸瘋科流派”第二代傳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依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4年
- 職業:醫生
- 主要成就:“楊氏針灸瘋科流派”第二代傳人
- 出生地:上海市南匯縣
介紹,人物簡介,學術觀點,證治經驗,針藥並用,內外相扶,糾正不良體位,刺罐結全,活血化瘀,用藥特色,取穴,主治功能,手法操作,方義,科研成果,從醫醫案,經驗驗方,主治:跟骨骨刺,閃腰痛經驗方,名醫論文,針灸治驗錄,關於經絡感傳與針麻效果關係的初步觀察,比較穴位電刺激和暗示對痛閾的影響,楊永璇中醫針灸經驗選,
介紹
楊依方(1924年-),男,漢族,上海市南匯縣人。上海市南匯縣中醫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是上海中醫針灸學家楊永璇創始的“楊氏針灸瘋科流派”第二代傳人。幼承家學,復進上海中國醫學院接受祖國醫學系統教育,力求深造,1943年畢業。繼續在父親楊永璇診所襄診、臨診,全面繼承父業。1946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高等考試第一屆全國中醫師考試合格。歷任南匯縣周浦鎮第一聯合診所所長、針灸醫師、南京中醫學院奉賢教學點針灸教師,江蘇省中醫院針灸醫師,南匯縣周浦人民醫院針灸醫師、中醫科主任,南匯縣中心醫院副院長,中醫院支部書記。兼任上海市醫學會常務理事,針灸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針灸雜誌》編委,《上海中醫藥年鑑》編委,《新編中國針灸學》特邀編委;南匯縣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南匯縣醫學會副理事長,南匯縣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南匯縣《醫事歷》編委副主任,副主編,《南匯縣衛生志》協編。曾被選聘為人大代表,曾獲上海市文教衛生群英會先進工作者 獎章,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工作者獎狀,上海市人民政府記功獎勵證書,南匯縣優秀科技工作者,南匯縣先進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入選南匯縣百件好事;1993年確定為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1995年命名為“上海市名中醫”,併入選1995年南匯縣十佳好事。傳略入選《上海高級專家名錄》、《中國中醫名人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當代世界名人傳》(中國卷)、《現代中國針灸推拿氣功100名人》(日本東京谷口書店發行日文版)、《中華名醫名術大典》、《中國社團體會長秘書長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
人物簡介
楊依方幼承家學,復進上海中國醫學院接受祖國醫學系統教育,力求深造, 針灸 1943年畢業。繼續在父親楊永璇診所襄診、臨診,全面繼承父業。1946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高等考試第 一屆全國中醫師考試合格。歷任南匯縣周浦鎮第一聯合診所所長、針灸醫師、南京中醫學院奉賢教學點針灸教師,江蘇省中醫院針灸醫師,南匯縣周浦人民醫院針灸醫師、中醫科主任,南匯縣中心醫院副院長,中醫院支部書記。兼任上海市醫學會常務理事,針灸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針灸雜誌》編委,《上海中醫藥年鑑》編委,《新編中國針灸學》特邀編委;南匯縣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南匯縣醫學會副理事長,南匯縣退休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南匯縣《醫事歷》編委副主任,副主編,《南匯縣衛生志》協編。曾被選聘為人大代表,曾獲上海市文教衛生群英會先進工作者獎章,上海市愛國衛生先進工作者獎狀,上海市人民政府記功獎勵證書,南匯縣優秀科技工作者,南匯縣先進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入選南匯縣百件好事;1993年確定為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1995年命名為“上海市名中醫”,併入選1995年南匯縣十佳好事。傳略入選《上海高級專家名錄》、《中國中醫名人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當代世界名人傳》(中國卷)、《現代中國針灸推拿氣功100名人》(日本東京谷口書店發行日文版)、《中華名醫名術大典》、《中國社團體會長秘書長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
學術觀點
楊依方運用經絡學說,指導臨床治療。
望、聞、問、切四診,是祖國醫學在診病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診療手段,它為辨證論治提供客觀依據。但在針灸臨床中,除了四診以外,還離不開經絡學說的指導。由於經絡是內聯臟腑,外絡肢節,對人體內外表里起著密切的聯繫作用,它既可以反映內臟疾病,又可以傳導針刺經穴的治療效應。因此必須熟悉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脈氣的輸注出入,以及經絡病候的寒熱虛實,加以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辨證,按照理、法、方、穴的原則進行取穴治療。《靈樞·經別》曰:“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這說明經絡的作用關係到人的生理、病理,防治疾病的各個方面。所以父親始終教導我們說:“從《內經》到《傷寒》,以及其後歷代醫家,一直強調經絡的重要性,並有‘凡要和湯合藥,針灸之法,宜應精思,必通十二經脈‘及’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的古訓”。由於經絡學說是針灸臨床治病的理論基礎,因此父親在臨床治療時十分重視經絡學說。
證治經驗
楊依方認為
針藥並用,內外相扶
,綜合治療,相得益彰。 經驗 在臨床如何選用針、灸、藥治病,是因人因病而施,決不千篇一律。選用原則是根據辨證論治的需要,病情的輕重緩急,病灶的部位大小等來決定。遇到全身性疾病或急重病症時,多以針灸和中藥並用。如治徐某歷節風案,男,51歲,由兒子背上三樓針灸室診治。左手腕指關節,雙膝踝、趾關節腫脹、發熱、疼痛,活動欠利,步履作痛,趔趄不前,病已十多年,反覆發作,曾在類風關專科門診治療多年無顯效。患者神疲力乏,肌膚萎黃、關節腫脹強直,不能屈伸,苔薄黃膩,脈細數,體溫37.6℃。針灸取風池、大椎、風門、足三里、商丘以祛風疏邪、化濕清熱、調理脾胃、扶正培元,平衡陰陽氣血,調整臟腑經絡;加病灶局部取穴以消腫止痛,舒筋活絡,內服中藥以四炒丸加減,藥用蒼朮、白朮、黃柏、米仁、牛膝、當歸、防己、桂枝、側柏葉、赤芍、白芍、老鸛草、地龍乾、地骨皮、山梔、銀花等以清熱化濕、驅寒通絡、清利關節、消腫止痛。二診時已能自己步入診療室,經治5月,以能騎腳踏車到處走親訪友告愈。隨訪五年未發。 如遇無全身症狀而病程已久的慢性勞損性疾患,則使用針灸之外,誘導參加工間操,增強體育煅煉,逐步
糾正不良體位
,不用藥物也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病在未消而又日久不愈者,在針灸後再加外用中藥煎湯薰洗之法,如治曹某,女,47歲,右膝內側疼痛起於三月前、蹲踞操勞以後,現局部明顯腫脹,壓痛拒按,坐久起立或履梯時疼痛加劇,近二天氣候變化膝痛更甚,日夜不休,影響睡眠,舌薄潤、脈細數,症屬勞傷經筋,氣血運行不利,絡脈瘀滯,不通則痛,復感寒邪,致疼痛加劇。擬針藥並用,以取速效,取穴:痛點,用齊刺法、內膝眼、右陰陵泉後,均溫針後加拔火罐10分鐘、外用中藥薰洗:制川烏、草烏、威靈仙、紅花、透骨草、xi簽草、桑枝。7帖,每日一帖,煎湯薰洗患2-3/每日。後曹某鄰居來診病,訴述:“曹某經針治後疼痛即緩介,經用中藥薰洗,症已痊癒,活動如常,高興萬分。特介紹我前來診治。”
總之針灸與中藥,雖有外治與內治的不同,但針藥同源,都是在祖國醫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法則指導下,從整體觀念出發,以調和陰陽氣血,祛邪扶正,治癒疾病,這是沒有分歧的,針藥並用,內外同治只能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決無矛盾之理。
刺罐結全,活血化瘀
在針灸治療中結合拔罐以提高療效,這是楊依方針灸瘋科流派的師承衣缽,先祖父永璇公曾說過:“火罐療法雖屬外治法之一,但有全身作用,既能單獨使用,利用拔罐時的負壓作用,開豁毛竅,吸邪外出,能使血液溢出血管,流暢氣血、祛邪鎮痛,也可配合針刺後拔罐,更能從針孔中吸收病邪,從腠理外出,疏通經絡、利氣活血。先祖父在晚年時為了提高療效,千方百計解除病人痛苦,他孜孜不倦,悉心鑽研,根據刺罐結合的治療經驗,創造了多針淺刺,活血化瘀的絮刺火罐療法,經過辨證處方後運用七星針叩刺,微微出血,拔以火罐,吸出稠液汁沫或瘀血凝塊,達到祛瘀生新,舒筋活絡的目的,凡屬氣滯血瘀範疇的疾病,皆屬治療適應症,此必須明確辨證是否屬於氣滯血瘀。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檢查篩選。首先要問清病史,必須是慢性久病,已經過多種治療方法無效者。因為大多數慢性久病,往往會出現氣滯血瘀之症。朱丹溪說“久病必瘀”,葉天士說:“久病血瘀”,普濟方說:“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凡病經多日治不愈,須為之調血”。其次要切脈望舌,這是診病必須的檢查,特別是舌診有否瘀斑、淡紫,舌下靜脈有否充盈青紫,這是內有氣滯血瘀鬱結的明確診斷。,再則可從經絡切診查得,《靈樞.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上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chi堅轉引而行之。”這就是在病變部位和相應經絡路線上切摸按壓,凡有敏感點(視之或有血絡色變,捫之或有硬結,或有條索狀物,壓之或酸或痛,或引胸膺,或放散至脅肋,或麻木不仁,灼熱刺痛等現象)出現者,可診斷為氣滯血瘀,不論病因風寒邪侵襲,或勞倦傷筋動骨,痹阻日久,必致氣血受阻絡脈閉塞,遂成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素問.氣穴》所謂“積寒留舍,營衛不居,卷肉縮筋”也,遂有血絡硬結,條索狀物等壓痛出現,其喜按屬虛,拒按屬實,壓痛處當是氣滯血瘀鬱結的反應所在。最後作攝片或CT檢查,(凡顱腦,頸胸腰椎及骨骼病變者均必須檢查),以明確診斷。經過多年的實踐,對氣滯血瘀引起的頸胸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粘連型肩關節周圍炎,復發性蕁麻疹,股外側皮神經炎,肱骨外上髁炎,神經性皮炎等頑痹痼疾的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通過臨床實踐,其父認為楊依方絮刺火罐療法對氣滯血瘀的頑痹固疾有較滿意的療效。經過治療的患者立即感到舒適,開始治療時可有3-4小時的輕鬆感覺,青、壯年患者舒適時間較長些,老年人較短,這與青壯年生氣旺盛,而老年人機能衰退有關,《靈樞·論痛》說:“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就是這個道理,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舒適時間會逐漸延長,治療間隔也可改為每周2次到每周1次。每次治療時,可根據病情輕重轉歸,適當調整絮刺火罐的輕叩重刺,拔火罐一定要吸出汁沫稠液或瘀血凝塊方有效果。
用藥特色
取穴
:大椎、合谷(雙)。 針灸
主治功能
:外感發熱,惡寒,無汗;又治寒戰鼓栗,寒熱往來。
手法操作
:用捻旋補瀉法。
方義
:大椎為手足三里、督脈之會,總督一身陽氣,主表。效能昇陽,益氣,退熱,補虛。凡外感六淫之邪在於表里者,皆能疏解。配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效能疏散風邪,開關通竅。二穴相配,以出助陽,用捻旋瀉法,可解表發汗,疏泄腠理,能得汗出,即可熱退身涼。此二穴又能治寒戰鼓栗,寒熱往來。法當補大椎以振奮陽氣,助陽禦寒,瀉合谷以疏泄解表,二者配合可調和營衛,固表解肌,即使症疾之寒慄鼓頷,寒熱往來,只要提前施術,用之恰當,必有收穫。二、取穴:人中,中沖(雙),少沖(雙)。
主治功能:暈厥,昏迷,休克。
手法操作:點刺出血,也可留針捻旋。
方義:這三個穴均是急救穴中的重點穴。特別是人中,是人人皆知的,在沒有針的情況下,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指甲去掐人中,作為急救的第一個動作,因此有針的話,當然把人中作為急救的首選穴。一則位置暴露,取穴方便,二則此處比較敏感,進針後可適當提插捻旋,加強效應,促使甦醒。某次取中沖(雙),這既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又是十宣穴之一,是開竅泄熱的要穴。再取少沖(雙),這是手少陰心經的井穴,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說明心與神志和腦的關係密切,因此具有開心竅、清神志、蘇厥逆,泄邪熱的比較廣泛的作用。經過這三個急救穴的配合處理,如果是急性而比較單純的暈厥、昏迷、休克,一般均能清醒過來。如是急性重病,腦血管意外,中暑高熱等則需要一定時間,作多次針刺和對症急救處理,方能慢慢甦醒,不能操之過急,務須注意。
楊氏絮刺火罐療法
檢查方法:<靈樞·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膚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chi堅轉引而行之。”在病變部位和有關經脈循行路線上作循摸按壓,凡有敏感點(視之或有血絡,色變,捫之或有硬結,或有索條狀物,壓之或酸或痛,或引胸膺,或放散至脅肋,或麻木不仁、灼熱刺痛等現象)出現時,這就是氣滯血瘀鬱結的反應點。當有頸胸腰椎等骨質病變時均須X光攝片或CT檢查。
治療常規:根據頸、胸、腰椎病變的部位不同,先作治療常規,由頸項髮際向下,分別督脈,俠脊之脈,足太陽膀胱經背俞之脈,分線分段叩打。頸椎病變自髮際向下打到風門穴水平;胸椎病變自大椎穴向下打到胃俞水平;腰椎病變自懸樞穴向下打到腰俞水平;最後自脊椎沿肋間叩打到腋下線。
科研成果
《南匯縣領先醫療特色專科》楊依方絮刺火罐療法的臨床療效和動物實驗研究
科研成果
楊依方絮刺火罐療法是楊氏針灸瘋科流派創始人、著名中醫針灸學家楊永璇,在六十年代根據刺罐結合的臨床治療經驗創造的一種多針淺刺,運用輕叩重刺手法,微微出血後加拔火罐以吸出汁沫稠液或瘀血凝塊的一種治療方法,經過楊氏三代人,幾十年的臨床使用療效滿意,尤其是因氣滯血瘀所引起的頑痹固疾,如頸胸腰椎肥大症,粘連型肩關節周圍炎,頑固性面癱,復發性蕁麻疹,網球肘等均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自1996年10月“楊依方絮刺火罐療法治療脊椎肥大症的臨床研究”被列入“南匯縣領先醫療特色專科”,並通過了南匯縣第二年的特色專科建設的年度考核。二年中收集患者50例,年齡在29-75歲;男性24人,女性26人;病程最長者20年,最短者半年。病種為頸椎肥大24例,胸椎肥大5例,腰椎肥大11例,腰椎間盤突出9例,腰椎先天性缺損1例。這些患者大都經過針灸,推拿,牽引,局封,中西藥物等各種方法治療無效後,再接受楊氏絮刺火罐療法治療。治療開始前均經攝片或CT檢查確診。一般經過1-2個療程(1個療程為10次,凡治療不滿一個療程,無故中止治療,隨訪無著,效果不明的有四例,未統計在內)治療,臨床治癒24例(52.2%),顯效5例(10.9%),有效15例(32.6%),無效2例(4.3%),總有效率95.7%。病者經隨訪1-2年不等,療效穩定,個別稍有復發,經絮刺火罐療法治療1-2次即可緩解。遠期療效滿意,並在繼續觀察中。
由於楊依方絮刺火罐療法在治療過程中,每次要吸出不等量的瘀血,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為此在每個療程前後,觀察了血常規,血小板的變化,經過9例患者的觀察,發現血小板或紅血球都略有增高,這就說明楊氏絮刺火罐療法在治療過程中,雖每次吸出瘀血,但對身體毫無影響,而且還能治好疾病,足以說明通過楊氏絮刺火罐療法的治療,的的確確能夠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為了證實這一臨床現象,特地委託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進行動物實驗,以雄性健康豚鼠為動物模型,結果提示:豚鼠經過風寒濕環境造模後,測得神經纖維有嚴重的脫髓鞘現象,運動終板也有腫大現象,肌絲有紊亂,而通過絮刺火罐治療後,以上的病理現象均見有明顯改善,經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客觀地證實了楊氏絮刺火罐療法,具有引邪外出的疏風祛寒化濕作用,能夠疏經化瘀,發揮消炎退腫,修復神經肌膚組織,達到鎮痛定痛,改善病理現象的功效。
通過檢驗室血常規,血小板檢測和動物實驗的結論,進一步說明楊氏絮刺火罐療法的輕叩重刺,吸出汁沫稠液和瘀血凝塊,能夠促使氣行則血行,血活則絡通,瘀祛則新生,氣機通利,血脈調和而達祛邪扶正,通則不痛,活血化瘀,蠲痛治病的目的。
從醫醫案
楊依方從醫多年的成功病例。
奚某,女,50歲,農民。 楊依方對其初診日期:1963年2月3日。
主訴:神志昏迷已七天。
病史:腦血管意外,神志昏迷已七天,經病房搶救處理未見顯效,特邀針灸會診。症見目合,口開,鼾聲,舌卷,失語,二便失禁,右肢強直拘急,右手握團不能伸直。
四診:苔白,質紅,中光剝,脈骨數。
辨證:肝風內擾,逼血上菀,發為風中臟腑之候,閉脫二證參見,症情複雜,治療殊為棘手。
診斷:風中臟腑(腦血管意外)。
治法:開竅寧神。
取穴:水溝、太沖雙(均理法),合谷雙,頰車雙,廉泉(均補法)用迎隨補瀉法,先針左側,後針右側,不留針,印堂,十宣刺出血。
第二天:諸恙如前,尚無好轉之兆。續用前法參治。取穴:水溝、百會、風池雙(均瀉法)太溪雙,合谷雙(均補法),中沖雙,隱白雙,大敦雙,至陰雙(刺出血),針法同上。
第三天:鼾聲已止,口開已合,向左歪僻,眼能張開,神志漸清,已能理解旁人呼喚,有欲言不出之狀,但仍神疲思睡,呈半昏迷狀態。取穴:水溝,曲池雙,崑崙雙,湧泉雙(均瀉法),合谷雙(補法),針法同上,印掌,少沖雙刺出血。
第六天:神志清醒,語言已能對答,但仍舌強言語不清,口歪,二便失禁,右肢仍難活動,用舒筋活絡法。取穴:地倉,解溪,肩?k,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均右側,瀉法),用迎隨補瀉法,留針5分鐘,百會、啞門,單刺不留針。隔天針治一次。
第十天:諸恙均好轉,右肢能活動,口歪漸正,舌能伸出,言語漸利,苔薄白,舌質淡,脈細滑。取穴:百會,肩k右,曲池右,合谷雙,外關右,足三里右,解溪右,內庭右,三陰交雙(均瀉法)針法同上。隔二天針治一次。
第十五天:右肢活動續見便利,已能扶持移步,大小便亦能自主,略感頭脹不舒。取穴:肩?k,曲池,外關,合谷,環跳,陽陵泉,足三里(均右瀉法)用迎隨補瀉法,留針10分鐘,印堂,太陽雙刺出血,隔天針治一次。
第二十天:諸恙逐漸痊癒,已能獨自步履,只右肢感少力而已,再用前法鞏固。取穴:肩?k,肩內陵,曲池,外關,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解溪,內庭(均右,瀉法),百會,印堂,用迎隨補瀉法,留針15分鐘。
次日出院,經隨訪已康復。
經驗驗方
楊依方從醫多年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經驗驗方。
跟骨骨刺浸洗方
醫學
主治:跟骨骨刺
藥物組成:威靈仙40g,生川烏、生草烏各10g,骨碎補20g,山萘10g,椒目10g,馬錢子10g,急性子10g,石見穿10g,醋2斤。煎湯浸洗患處,每日2次,每次浸半小時,令則加熱之,次日可加醋2兩,再煎浸二次,連浸一周。
方用威靈仙,生川草烏祛風濕頑痹,破新舊積聚;馬錢子,骨碎補,石見穿治折傷結腫,消癰腫惡瘤;急性子,川椒目,透骨軟堅,解毒破瘀,山萘主開郁理氣,辟瘴癘惡氣;醋能消癰腫邪毒,除症塊堅積。上藥濃煎持續浸洗,使藥力得熱滲透足跟內部組織,消除無菌性炎症,解除局部腫痛,祛散風寒濕痹,透骨軟堅,破瘀散結,連續浸洗,可望活血軟堅,消腫止痛,屢試屢驗。唯此方有毒性藥物,只能外用。
閃腰痛經驗方
主治:專治閃腰痛早期,無挾雜症者。白芥子6g,浙貝母10g,延胡索12g,川芎6g,木香6g,香附10g煎服。
(按)閃腰痛以閃氣為主,所謂“氣傷痛”是也。主要症狀為急性扭傷閃痛以後腰部呈瀰漫性脹痛,不能轉側俯仰,睡臥時翻身困難,特別當咳嗽,打嚏,大便迸氣時疼痛加劇,此時可以上方煎服,方以白芥子,浙貝母利氣搜痰止咳,延胡索,川芎行氣活血止痛,木香,香附調氣散郁開胃,可以通調經氣,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若能配合針刺人中,委中(雙),氣海俞(雙)則更能有立竿見影之效。如己見“形傷腫”或“氣形兩傷”之候,出現疼痛固定,壓痛拒按或腫塊青紫,此方已非適應或宜增加活血祛瘀舒筋活絡之劑,方可奏效。
名醫論文
針灸治驗錄
是楊依方最近幾年來的部分臨床治驗記錄,計病案107例,包括疾病47種,其中半數以上是農村常見多發疾病,編集時以傳統的中醫醫案形式,逐例敘述簡單的病史,症狀,診斷,處方和針灸手法等。大部分病種附有按語,提出了作者的經驗體會。書末附有針法淺談和奇穴備查二篇,介紹作者經常運用的針法操作和書中所用經外奇穴的部位、針法和主治疾病等。本書所載治驗病案的辨證施治,對進一步學習針灸療法和提高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幫助和啟發,可供從事針灸的中西醫師作參考。
關於經絡感傳與針麻效果關係的初步觀察
為了探討經絡感傳與針麻效果和鎮痛的關係,實驗對409例針麻手術病員,在術前先進行針刺肘膝以下穴位和電脈衝刺激十二井穴二種不同方法,探測經絡感傳現象,隨後對針麻手術的結果進行對照觀察,從中看到經絡感傳陽性病例的手術優良率要比無經絡感傳的病例高出19%,從而說明要研究針麻原理,有必要先對經絡學說作進一步研究。(1977年全國穴位和針感專題研究經驗交流會於合肥)
比較穴位電刺激和暗示對痛閾的影響
為了判定針刺鎮痛的效果,是通過生理效應實現的還是取決於心理因素的作用,我們觀察了年齡在18-42歲間的青壯年健康工人男女各24人,按性別隨機分成①對照組,先測定受試者的基礎痛閾和耐痛閾,休息半小時再測痛閾和耐痛閾,結果均有所下降。②針刺組(前後測試痛閾和耐痛閾相同)針刺右足三里,上巨虛,接G6805電麻儀,用連續波,輸出以能耐受為度,誘導20分鐘,結果均有提高,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暗示組(前後測試相同),用手法儀(YQ-21型):用受試者右足三里穴上隔橡皮膏模擬運針,並啟發受試者接受針刺暗示,結果也有所提高,但小於針刺組,與對照組相比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④針刺結合暗示組(前後測試同上),將針刺組與暗示組二種實驗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結果痛閾,耐痛閾提高的幅度最大,優於其他各組,與對照組相比有極為顯著差異P<0.001,與暗示組相比,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針刺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結論:在本實驗條件下,針刺結合暗示組,針刺組,暗示組都能提高痛閾和耐痛閾,其中針刺結合暗示組提高最多,針刺組次之,暗示組更次之。認為在針麻條件下,針刺鎮痛起主要作用,精神因素起輔助作用。
楊永璇中醫針灸經驗選
詳細敘述了著名中醫針灸學楊永璇生平傳奇,讀書方法,學術思想,治療方法,醫案醫話,論文選摘,驗方採錄等各個方面的業績,他致力於中醫針灸事業60年,為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培養中醫針灸人才作出了應有貢獻。第一部分介紹楊老讀書方法心得體會。第二部分學術思想和治療方法共分8節,針藥並用,內外同治;刺罐結合,活血化瘀,切脈望舌,四診合參;重視經絡,辨證施治;注重手法,善用補瀉,調理脾胃,治病求本,擅治中風,通常達變,詳審病因,善調情志。分別敘述了楊老60年臨床經驗和療效卓著的特色。第三部分醫案醫語,運用中醫理、法、方、藥(穴)的傳統記敘醫案的方法,論述了治療類中風等42個常見多發病種,每篇附有按語,提出了作者的經驗體會,並有10多篇醫話,有的寫了治療方法,有的談了辨證論治,有的介紹驗方效方是不可多得的獨特之秘。第四部分論文選摘,都是從楊老生前發表的重要著作和珍藏的講稿中精選而來。第五部分驗方採錄,記載了楊老筆記中治療50多種常見多發病種的有效驗方。第六部分附錄,是由楊老的子弟門人遵從楊老教誨,發揚救死扶傷精神,所取得的成效,以此告慰楊老在天之靈。最後“可貴的心聲”一文,記載了楊老的高尚醫德和精湛醫術,以解除病人痛苦作為自己莫大快慰的記實和楊老行醫的汗水與病者的淚花交融,殊為動人的故事,對楊老生平作了恰當的評價。(本書榮獲上海市1984年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