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森,1953年出生於吉林省松原市扶餘市,畢業於吉林省藝術學院,中國著名二人轉音樂家、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音樂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一級作曲、現任吉林省吉劇院院長。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參演電視劇,音樂作品,音樂之路,個人體會,夢想,
人物經歷
楊柏森於1976年考入扶餘縣新城戲劇團做演奏員。1982年任扶餘縣民間藝術團團長。1985年考入吉林省藝術學院。畢業後回到新城戲劇團任作曲、樂隊指揮兼黨支部副書記。1997年任松原市藝術創作研究室主任。
多年的藝術實踐加之勤奮好學,使楊柏森的音樂創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尤其是在二人轉音樂創作方面,更有獨到的見解。從1983年到2002年金二十年的時間裡,歷屆吉林省二人轉、小品、小戲匯演及兩屆全國二人轉匯演他都有作品參加,總計30餘個獲一等獎就有10餘個。為吉林省的二人轉藝術做出突出貢獻。
在滿族新城戲《鐵血女真》中,他參與唱腔創作及場面音樂設計,和同事們調動多年的音樂積累,努力展示薩滿音樂色彩,強化滿族音樂特色,這個劇目獲得了文化部文華大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楊柏森榮獲文化音樂設計獎及戲曲音樂最高獎項“孔三傳”音樂創作獎。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楊柏森涉足歌曲創作,譜寫了數百首音樂、舞蹈作品,出版錄音專輯5盤。一曲《找情郎》(大姑娘美)唱遍了大江南北。他先後為電影《男婦女主任》、電視劇《農家十二月》《小城交警》《大山嫂》《劉老根》《馬大帥傳奇》《聖水湖畔》作曲,其中許多主題歌以其鮮明的關東特色被觀眾接受,廣為流傳。
近些年,楊柏森還多次參與了省、市多台電視晚會的音樂創作。由於他在音樂創作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1994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3年被評為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9年,獲松原市政府哈達山文藝獎·成就獎。
主要作品
參演電視劇
音樂作品
創作的歌曲有《找情郎》(獲長白山文藝獎)等。楊柏森開始涉足電影、電視劇的音樂及表演工作,創作了電影電視劇《男婦女主任》、《我愛我孫兒》、《嗯唉哎嗨呦》、《農家十二月》、《小城交警》、《大山嫂》、《種啥得啥》、《關東金王》、《關東漁王》、《礦哥礦嫂》、《聖水湖畔》、《美麗的田野》、《永遠的田野》等劇的全部音樂、歌曲、主題歌。
音樂之路
似乎每一個成功的作曲家,童年都有一支歌,他們走進音樂的殿堂,都離不開家庭的影響,楊柏森也不例外。楊柏森出生在松原,童年時父親扮演了他音樂道路領路人的角色。“父親是京劇票友,我很小的時候家裡就有很多京劇的唱盤,每次父親聽,我也跟著聽。家裡的兩台留聲機,也都被我擺弄壞了。”就這樣,口琴、京胡成了楊柏森兒時的玩具。“國小時,父親給我買了個竹笛,我記得很清楚,後來竹笛壞了,我還想用鋼管做一個新的。”那個年代,哪有什麼藝術學習班,楊柏森就“自學”,樂器響起的吱吱呀呀的聲音,就是他的老師。
關於人生,楊柏森還有許多選擇,比如來長春讀大學,或者當一名鐵道兵,但是因為哥哥先他外出工作,相信“父母在,不遠遊”,他最終留在了松原。而關於想從事音樂,到當地文藝團體工作的想法,也因為家裡不太同意而“擱淺”。1969年,楊柏森和許多同齡人一起下鄉插隊了。
個人體會
在自己的堅持下,楊柏森最終還是選擇了和音樂打交道的職業。1970年,年僅17歲的楊柏森進入了扶餘縣文工團,先當戲曲演員,後進樂隊。從沒專門學過音樂,文工團成了楊柏森的學校,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有了和二人轉的“親密接觸”。“當時不允許二人轉演員上舞台,我就跟著團里的老藝人學。後來到了樂隊,我根本不識譜,更談不上創作,我就開始下工夫學,1973年,我就已經能獨立創作了。” 在家鄉的文藝團體,楊柏森一呆就是30年,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後來流傳甚廣的歌曲,其中就包括《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忙於創作,楊柏森也不忘提升音樂修養和專業水平。1985年,他進入吉林藝術學院學習文藝理論。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只要一有機會,楊柏森就到全國各地學習、採風,全國各地的大劇種,他聽了個遍。難怪有人說,有的作曲家的歌曲是坐著寫出來的,而楊柏森的作品都是用腳“走”出來的。
夢想
回首自己幾十年的創作道路,不論是寫“東北風”的歌曲,還是創作影視劇主題曲,楊柏森始終放不下的是二人轉,連他自己都說,“這些年,淨寫二人轉了。”
楊柏森希望以一種新的形式,讓原汁原味的二人轉走得更遠,“2002年時,我與大慶交響樂團合作,嘗試了搞一場‘交響樂·二人轉’,我們想要高雅化的演出二人轉。”有了上次的嘗試,楊柏森也品出了不少味道,他有意對這種形式繼續改造,讓二人轉繼續“交響化”,並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