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丙亮 1985年生於山東萊蕪,2008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其創作一經亮相,便受到眾多批評家與藝術市場的關注,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優秀當代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丙亮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85年
- 性別:男
展覽簡介,媒體報導,人物言論,社會評價,拍賣紀錄,
展覽簡介
重要個展
歡樂頌—楊丙亮油畫作品展 成都當代美術館 成都,中國
語言的觸點—丁凱·楊丙亮雙個展 上海華府藝術空間 上海,中國
靜觀與漫遊—楊丙亮·丁凱雙個展 成都藍頂美術館 成都,中國
重要聯展
2015年
“‘西南力量·雅昌’——當代藝術邀請展”,藍頂美術館新館,成都,中國
2014年
文軒·新象——當代藝術百人邀請展 文軒美術館 成都,中國
行進中的藝術·“花花世界” —— 2014年 成都藍頂藝術節, 群落開放展
藍頂藝術區 成都,中國
2013年
藍頂美術館館藏展 成都藍頂美術館 成都,中國
中國夢·向未來—西南青年當代藝術作品邀請展 新都美術館 成都,中國
大塘·傳家—中國新銳藝術年度大展 文軒美術館 成都,中國
語言的觸點—丁凱 楊丙亮雙個展 上海華府藝術空間 上海,中國
2012年
視界·新都紀—成渝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 新都美術館 成都,中國
差異共同體—四川美院當代藝術展 藍頂美術館 深圳美術館 成都、深圳,中國
言微旨遠—當代藝術名家作品展 成都文藝之家 成都,中國
2011年
靜觀與漫遊—楊丙亮丁凱雙個展 成都藍頂美術館 成都,中國
破格—成都春沙巡迴展 成都廊橋美術館 成都,中國
成都雙年展:川流不息—當代藝術文獻展 成都藍頂美術館 成都,中國
“輕”出於藍—新銳藍翼藝術展 藍海中心 成都,中國
烏托邦—動物源 上海熏依社畫廊 上海,中國
2009年
時代·奧特萊斯藝術空間開幕展 成都,中國
2008年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展 優秀獎,作品被四川美術學院收藏
2007年
四川美術學院基礎課教學展 優秀獎 重慶美術館 重慶,中國
2006年
四川美術學院第十屆學生作品年展 優秀獎 重慶美術館 重慶,中國
全國十大美院優秀教學作品範例全國巡展
2005年
四川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年展 重慶美術館 重慶,中國
2004年
四川美術學院首屆基礎課教學展 優秀獎 收藏 重慶美術館 重慶,中國
重要收藏:
四川美術學院首屆基礎課教學展獲優秀獎,作品被四川美術學院收藏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展獲優秀獎,作品被四川美術學院收藏
藍頂美術館館藏
媒體報導
2011年6月,接受雜誌《魅力四川》專訪。
2012年5月,“動物源”楊丙亮專訪。
人物言論
談起我的藝術創作,還得從我的童年說起。
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北方農村,蔚藍的天,遼闊的地,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時間流逝,一晃二十七年了。曾祖父.祖父做鐵匠,爸爸這一輩改行電焊.修車,媽媽是位很普通的婦女,她年輕時很喜歡畫些花花草草的紋樣,那也許是做鞋墊之類的草稿,不過對我來說已經很是嚮往,不多久,爸爸給我買了本簡筆畫臨摹,很多小動物,這可以說是我學習繪畫的啟蒙,記得小時候光著腳玩耍踩到一隻刺毛蟲,疼得我哇哇直叫,因此我更喜歡看躲在隱蔽之處的蟲子。我經常會捉一隻蟲子或蒼蠅放在梧桐下面,不一會兒會有螞蟻圍攻,兇悍的怪物都會成為螞蟻的獵物。每當在看著他們廝殺時,時間已在身後。
零八年很幸運在重慶美術館有吳冠中的畫展,這對於我來說真是夢寐以求的,能夠近距離的看吳冠中的畫,我還是第一次,那天看完畫展,深有感觸,回去想了很多,吳冠中簡單的顏色,構成絢麗的色彩,點線面的不同組合縱橫交織,好像每一個元素,每一個符號都有了生命,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其實任何事物不都是這樣嗎,看似複雜,其實簡單,簡單中又有他自己的智慧。
我創作了蛻變組畫,是我瞬間構思的小符號,小場景,組成了我的蟲子,背景留白,更突出主題的形象,當你細讀畫面時,就會被這些細節吸引,就像生活,當我們沉迷於瑣碎時,往往忘記了巨觀,蟲子身上的條碼標籤,不正是現在社會慣用的程式化語言嗎,每個東西都有一個標籤,走到哪兒都得被掛上標籤,美麗的生命個體一旦被程式化,生命就沒有意義,枯燥乏味,失去生命力。這批作品出來以後就得到了廣泛好評,這也是對我的鼓勵。
社會評價
何多苓 (中國當代抒情現實主義油畫畫家代表、“傷痕美術”代表人物)
“楊丙亮畫得好,有自己想法。”何多苓告訴南都記者,成都有小市民文化,不排外,尤其對外地人包容。而楊丙亮就是個好例子,很容易進入成都藝術圈。
楊丙亮現在從版畫改行畫油畫。這種例子在國內藝術家身上並不罕見,周春芽、方力鈞、岳敏君如此。楊丙亮的畫面識別度很高,每組畫都由很多瑣碎細小的場景組成,比如看似普通的鴛鴦,細看就會發現裡面有花草樹木、房屋等。對成都藝術家的特點,何多苓說:“注重手上功夫,也是一種傳統。與南京比較像,在技術上的興趣很大。”
邱光平(中國著名油畫家、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
丙亮作品中書寫出來的元素,有時候更像是一個積體電路板。密密麻麻的密碼一樣的符號,有具象的,有抽象的,藍色、黃色、黑色,各種顏色交差重疊,構成了一個強大的網路系統,你能夠從裡面獲取到心靈所需要的信息。兩隻蚱蜢正在交配,各種密碼覆蓋全身,是信息的交織?還是程式化的人為產品?這種畫面在當下呈現出來,它本身已經具有批判性,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畫面的色調很美,那么,美的背後是什麼呢?你認真去讀的時候,會發現丙亮說出了現代人的一種負累,這種累是來自內心的反應。科技的發達,讓人們的生活變得無趣而且程式化,它像一個模板,只要設定好程式,啟動開關,生活就這樣按部就班的行走。丙亮作品中的擔憂,正好契合了當代人的一種心理反應。
陳默 (著名藝術批評家、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院教授)
由狀如芝麻綠豆蝌蚪砂礫的軍團建制的符號元素,組合構建的戲擬物態之“轉基因”圖像,帶來一種銀河太虛之躁狂幻知,和無法言說之精神分裂般歇斯底里,悠悠迷惑,然然詭異,徐徐清氣,惶惶心境。可感不可說,大約是藝術自起源迄今留給人類社會歧義最多的文化謎團,越解越亂,欲罷不能。
物色綿延,誘惑亂世,或終棄於貪婪,或倖存於勤勉,黃泉路上坦坦蕩蕩,貧富貴賤皆化青煙。為轉世而生,為理想而死。藝術人生,或轟轟烈烈,或平淡恬靜,或揚眉吐氣,或灰頭土臉。基因作祟,天賦使然,窮盡奮鬥,無為而治。是因果,是報應。不求榮華富貴,但尋境界高遠。藝術為伴,夫復何求?
藍慶偉 (成都當代美術館副館長)
楊丙亮的畫總是給人一種“經典構圖”的感覺,在對細處的觀察後卻不免引起我們的佩服——對繁縟細節的關注顯然是一種苦行僧式工作,這有點像楊丙亮那總是掛 著苦悶的笑容。這樣的工作並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它僅僅是藝術家所選擇的表達方式,正如每個人所注定擁有不同的經歷。楊丙亮的作品容易被人加以符號化的概 述:“垃圾山”、“微觀盛景”,2013年關於風景寫生的實驗或許特別適合內向性格的他,這種適合不在於風景畫作品的創作,而是給藝術家帶來的走出畫室的 抽離思考——宇宙下人的渺小不代表心靈的固守。基於此,楊丙亮在之後的“金魚”系列作品中找到了超越“微觀盛景”的圖像處理方式,藝術家將之前微觀與巨觀 的表現方式進行置換,同時加入了社會發展中病態現象的嫁接,圖像中的“大頭金魚”有著正常的身體,同時也有著反物種的大頭附著體——這種附著體恰恰採用藝 術家慣常的“微觀盛景”處理方式,這樣的虛實結合恰恰是藝術家對病態現象最為有力的表達,同時也是對當下社會反物種、反人類發展的有力批評。
朱墨 (藝術批評家)
楊丙亮通過細節在追求一種類似於心手合一的書寫感。在西方文藝復興的美學修辭中,以線條為手段的素描“deus artifex”是造物之神;中國文人繪畫中,“樹如屈鐵,山似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從書法和物象中領悟用筆為文人與匠人的重要區分。楊丙亮重視每一個局部的勾繪,正是要讓情感與思考無可終止,否則,就落於工匠人製作裝飾繪畫的俗套。
宣宏宇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雲南紅河學院講師)
楊丙亮畫中的詩意卻不是那種容易讓人想起“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維:《過香積寺》)的抒懷,而是在許多短促線條的層疊中透著一股孩子氣,沒有原始意味的衝動,一種未被規訓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在幻想中下意識地,任性地探索四周。正如早期的詩歌造就了語言那樣,楊丙亮筆下交織的線條無意於去模仿日常視覺經驗里的現實世界,而是在努力建造一個可供幻想棲居的空間,他自己則成為一個任性的吟遊者,線上的叢林裡散漫地行走,獨享那些持存於顏料無法企及的間隙中的自由。稚拙感,也不是成人“凝視”下“無邪”的“純真”範式,而只不過是一種好奇的。
丁奮起 (藝術家,藍頂美術館策展人)
楊丙亮繪畫語言的基本要素是短線,和類似“皴法”的筆觸,以及古代樓宇亭台、殘垣斷壁的圖像碎屑。這些符號與符號之間微弱地相互穿插、輻射,在半抽象、半具體,看似互不相干的語言秩序之內,給作品注入了混雜的審美趣味。只是雜亂的印象始終無法割裂語詞之間手感、情緒外溢之時墨跡留痕的語法關聯。它們互相滋生、互相規定著對方,先是在局部搭建一個可讀的語言層級系統,再經由語言附著的可視圖像,例如大象褶皺的皮膚、金魚斑駁的鱗甲等等,構成了繪畫語言的秩序系統和組合關係。這種組合關係來自兩個層面,第一是畫面亮部可辨識、且無序編排的圖像碎屑,第二是暗部隨意的編制,一直向外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