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棠樾古民居
- 地點: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 類型:民居建築
- 追溯歷史年代:南宋
主要建築,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主要建築
1、欣所遇齋及存養山房:清嘉慶年間建,為清兩淮鹽運總商鮑志道之弟鮑啟運故宅“遵訓堂”的偏廳,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為欣所遇齋,北為存養山房,中間用一屏大型花牆相隔,總占地面積418.8平方米。皆為二層樓房。書齋三開間,樓下為廳,匾額為清書法家胡長庚篆書。山房亦為三開間,前有較寬敞庭院,東邊有過廂,可與書齋相通,匾額為清書法家王文治所題。
2、保艾堂:清嘉慶初年建,該建築群原有一百零八間房,三十六天井,是徽州地區有名的巨宅。現存保艾堂白果廳為原三座大廳之一。該廳北向,三開間,廳前、左、右有迴廊,中為天井,占地面積178.6平方米,大門外有寬敞庭院,堂西有避火弄,將建築群分為兩部分。大廳悉用銀杏木料,用材不大但典雅精緻。保艾堂曾有“安素軒”書齋,因刻“安素軒法帖”而聞名於世。堂主人為清兩淮鹽運總商鮑志道、鮑漱芳父子。
3、畢德修宅(含何振寶宅):明代建築,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平面田字形,俗稱“官升格”,開間6米,入深8.6米,坐南朝北,東北間為門廳,西北間為住房,東南間兼廚下,有樓梯通樓上。底層較矮,額枋月梁形,兩端有丁頭栱,上架密擱柵,承樓板。樓上隔斷有蘆葦牆、一板一栨等做法,梁架俱為穿斗式,瓜柱有明代特有的鷹嘴榫做法。前檐下有三跳插栱挑檐,可證現存面牆為後期改建所加。該宅為當時平民住宅,對研究徽州明代建築具有特殊價值。
4、程遂林、畢順生、江忠來宅:位於天燈巷內,土改前為鮑鳴皋宅。分為三座三合式住宅,前宅為清代建築,後二宅為明代中、晚期建築,各宅前後相通,每進三開間二層,構架簡潔,不事雕飾。中宅(今程遂林宅)建於明代中葉,有明式磚雕門罩,宅內丁頭栱,柱狀柱礎,磚制落水管、天溝等構件,製作尤為精美,是村內早期民宅的典型實例。
5、存愛堂(五世同堂):始建於明成化前,為孝子鮑燦之父古屋,現宅為清初重建,清嘉慶年間,鮑集成妻節孝持家,獲賜嘉慶帝“五世同堂”匾額。宅南向,三開間四進,宅後原附有家廟,廳堂原用楠木建造,用材碩大,現前三進保存完好。
6、“慈孝之門”(慎德堂):該宅原為宋末鮑宗岩古宅之後廳,門屋曾懸“慈孝之門”匾額,故名。宅原臨前街,內有花園,現存“慎德堂”為清建,前部建築已毀,記憶體兩進,主體朝南,大門東向,門框石料用黟縣青製作,門罩磚雕精緻,室內裝飾考究。宅主人為鹽務總商鮑志道後人。
7、從心堂(下新屋):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建,為存愛堂的後建新廳堂,取名“從心”,是希望後人齊心合力,促使家族興旺。廳堂大門為精美的磚雕門罩,上刻琴、棋、書、畫等博古圖及八仙圖案。廳三開間,四合式,堂前有天井。
8、靜修堂:清嘉慶年間鮑潄芳建,三開間四合式二層樓房,大門朝東,有磚雕門罩,門前有一青石板鋪就的小院,幽雅寬綽。小院與一南北向高深大巷相連,院南端有高台階通后街,巷北端臨前街。巷兩邊原有房十四間、天井七個。靜修堂是棠樾保存完好的僅有的兩座的白果廳之一。
文物價值
村東的7座石坊和祠堂等宗族建築,加上七星墩、水口亭,構成了頗具特色的村口景觀。村中的水系在村周圍形成環形,在村內側和主幹道結合,構成前街暗道、后街明渠的水系,並結合村中眾多的水井和池塘,較理想地解決了生活、生產用水問題。受中國儒文化傳統思想的影響,棠樾村歷代推崇孝子孝道.它深刻地反映到物化的棠樾村落形態上。棠樾村各類建築的設定、布局也體現了“忠孝”精神,村中有眾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這是因觀念影響造成棠樾村有別於其它徽州村落的特殊性所在。
文物保護
2004年, 被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