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里的土陶玩具在山東乃至全國都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它吸取了傳統建築中的瓦當、脊獸等裝飾性強的造型手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棗莊土陶玩具
- 產地:山東
- 年代:5000多年前
- 材質:燒制土陶
簡介,歷史淵源,
簡介
山東自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時,就有燒制土陶玩具的記錄。1978年,在山東境內大汶口遺址的發掘灰坑裡,曾發現了一隻經過燒制的小陶豬,儘管捏制粗糙,僅具雛形,但它畢竟是迄今為止山東發現最早的民間土陶玩具了。
很湊巧,就在這個遺址分布範圍內的棗莊市西集鄉伏里村,在5000多年後的今天,居然也成了山東土陶玩具的產銷中心。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北莊的?子,伏里的盆”。可以想像到這一帶本就是個祖輩生產土陶日用器皿的地方,不僅生產罐、盆、缸和蠟燭台等生活用品,而且也生產香爐、香牌、香筒、土碟等民俗用品。
很湊巧,就在這個遺址分布範圍內的棗莊市西集鄉伏里村,在5000多年後的今天,居然也成了山東土陶玩具的產銷中心。這一帶很早就流傳著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北莊的?子,伏里的盆”。可以想像到這一帶本就是個祖輩生產土陶日用器皿的地方,不僅生產罐、盆、缸和蠟燭台等生活用品,而且也生產香爐、香牌、香筒、土碟等民俗用品。
歷史淵源
其生產歷史據傳至少可上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然而,這兒的土陶玩具的興起,卻只有近百年的歷史。提起這,還有一段小故事。本世紀初,由於這一帶連年天災人禍,光靠土陶日用器皿換上幾個錢,已無法解決溫飽問題了。那時,伏里村有兩位聰明伶俐的能工巧匠劉洪彥和張太倉,在這關鍵時刻,他們挺身而出,決心打破以往那種“制土陶非盆即罐”的保守觀念而敢於改弦易轍,另闢蹊徑,在主題上大動腦筋。經過反覆琢磨試驗,他們終於創製出一批以動物、昆蟲為主題的土陶玩具來,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且銷路也越出棗莊範圍而擴大到了滕州、濟寧等魯西南一帶。自此,土陶玩具便在伏里深深紮下了根。通過數十年的製作實踐,燒制技巧和藝術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且還增加了不少花樣品種,例如獅子一類,過去僅有坐獅一種,而目前已發展到立獅、臥獅、對獅、巨人獅等多種;表現主題也由動物昆蟲逐步發展到了人物,例如《西遊記》中的沙和尚、豬八戒等。
伏里的土陶玩具在山東乃至全國都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它吸取了傳統建築中的瓦當、脊獸等裝飾性強的造型手法。民間藝人往往根據土質、塑造、脫模和燒制方便等條件,通過不斷觀察,不斷加工提煉,使造型越發簡練、誇張,風格更顯樸拙含蓄。土陶玩具的製作方法跟泥玩相同,需靠泥模脫胎。脫胎分內脫胎與外脫胎兩種。內脫胎多用前後或上下兩塊模具,如製作陶獅、陶人、蟾蜍、花罐等。外脫胎則用一塊刻有圖案紋樣的坯子作模具,花紋印在裡面,如製作土碟、梳頭盆等。當半成品晾乾後,即可入窯燒制。土陶玩具除魚形香牌、獅形燭合、花罐等在燒成後需稍施彩繪外,其他一般均不施彩,而多以凸線、凸點等紋刻畫形象,以保持土陶的天然色彩。這就是伏里土陶玩具的一大特點。土陶玩具還可根據不同的土質條件及窯溫燒成紅、紫、青灰等不同顏色。特別是青灰色的陶獅,色調古樸淡雅,灰里透藍,古色古香,令人賞心悅目。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民經濟條件的改善與提高,藝人們已不需再拿土陶玩具去掙錢了,即使做上幾件,也只是在過年過節時,為了點綴一下年節氣氛,或是作為禮品贈送給親友玩賞而已。“文化大革命”期間,土陶玩具遭受到空前厄運,連模具都被當作“四舊”給砸光了。老藝人則離散的離散,故世的故世,幾乎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80年代以後,棗莊市第二輕工業局與棗莊市文化局曾下大力組織人員對土陶玩具這一民間藝術進行過深入考察與積極扶持,在挖掘整理傳統土陶玩具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使這一行將失傳的民間美術品類重又獲得新生。1983年春節,在首都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山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了伏里的土陶玩具,深受中外專家學者和廣大民眾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