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梆

棗梆

棗梆,山東省菏澤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棗梆是山東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在菏澤、鄆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它是山西上黨梆子流入菏澤後,在當地語言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棗梆的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曲調流暢,表現力強,有豐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來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其表演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與流行地的區域特性和觀眾的欣賞習慣正相吻合。

2008年6月7日,棗梆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棗梆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20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山東省菏澤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板式,曲牌,伴奏樂器,腳色行當,代表劇目,分布地區,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演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棗梆原名“本地儲”,系山西上黨梆子流入菏澤後,受當地語言影響逐步演變發展而成。舊時貶稱山西人為“山西”,故稱山西傳入的梆子為“儒梆”。1960年,諧其原音,並因劇種以棗木榔擊節伴奏,便將劇種定名為“棗梆”。
棗山西人到山東經商,由來已久。從菏澤山西會館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梆立的碑碣中可以看出,遠在乾隆甲辰以前,魯西南一帶就有山西人“背井離鄉”、“遠服賈而通貨賄”了。當時山西人在本地經營的行業,碑文中註明最多的是“典”——當鋪,其他尚有“鹽店”、“煙店”、“染坊”、“金銀店”等。這些山西商賈中有會唱山西戲曲者,便於閒暇時教當地人清唱。最早的一個教唱者,是山西晉城的一個銀匠,教唱的是一種“澤州調”。學唱的人逐漸增多了,便有了唱“圍鼓戲”的習俗。
棗梆棗梆
清光緒初年(1875年),山西遭受災荒,當地的戲曲班社多去外地流動演出。有個“十萬班”曾來到魯西南,在鄆城、菏澤等地流動演出了一年多才返回山西。因鄆城一帶已有了清唱“澤州調”的基礎,又熟悉了“十萬班”的舞台演出,更加熱愛這個劇種了,便聘請山西職業藝人授藝,漸漸能夠登台演出。於是,“澤州調”在鄆城等地留下了種子,逐漸傳播開來。最早被聘為教師的藝人是潘朝緒(藝名“大閨女”,棗梆藝人尊稱他為“潘師爺”)。先後在鄆城的劉口樊莊、郭屯、於廟、張集、方廟(原歸鄆城,後劃歸梁山縣)與南旺(汶上縣運河之畔,與嘉祥縣接近)等處收徒傳藝這裡便成為棗梆的發祥地。第一批棗梆藝人有珍珠簾、史文秀、樊武扎、龐石貴、侯福勤等。並在鄆城縣組成了第一個棗梆職業戲班,取名“義盛班”,把“圍鼓清唱”搬上了舞台演出。後來,“義盛班”分成高升班和義和班,在魯西南文化遺產從書一帶流動演出。
民國四年(1915年),由藝人昊鳳珠(青衫,藝名小拔兒)先在巨野縣龍堌集,後移至鄆城縣呂公堂創辦科班,培養出“新”字輩的演員王新鼎(黑臉,藝名大金鴿)、梅新賀(小生,藝名小明)、畢新閣、李新勝等。之後,又相繼舉辦“祥”、“永”、“聖”字等科班。
民國十四年(1925年)前後,河北大名等地又有一批上黨梆子演員前來加入班社,並帶來一批劇目,如《徐龍鍘子》《銅花杯》《海棠關》等,豐富了棗梆的上演劇目,提高了表演藝術水平,推進了棗梆劇種的發展。職業班社的演出,受到民眾的歡迎,學唱“澤州調”的人也從鄆城擴展到梁山、巨野、鄄城、菏澤等地。許多地方的民眾自動聘師學藝,籌辦科班、玩友班。比較有名的有巨野龍堌科班、鄆城呂公堂班、唐店科班、鄄城蘇樓科班、樊莊科班、於廟科班。這些科班以魯西南為基地,輻射活動達到河南、安徽、河北一帶。
抗日戰爭時期,棗梆劇種遭到嚴重摧殘,很多戲班被迫解散。藝人們有的回家務農,有的參加了抗日工作。儘管如此,棗梆劇種並沒有因此而絕跡,藝人們在鄉下收徒傳藝,培植起很多玩友班,進行演唱活動。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1日,鄆(城)巨(野)縣在鄆城陳坡區於廟村建立“游擊劇團”,以演唱棗梆為主,由藝人於恆久(旦,藝名五貝)擔任團長。劇團自編自演了《劉百萬》《二流子轉變》等劇目,配合政治運動,進行宣傳演出,發揮了積極作用。之後,部分棗梆藝人參加中國共產黨冀魯豫邊區第二地區委員會文工團。在鄆城何莊舉辦戲曲藝人訓練班,同時建立戲曲委員會,改造舊劇目,排演新劇目。先後演出《白毛女》《變天賬》《小放牛》,以及配合土地改革鬥爭編演的《王貴祥翻身》,還有揭露還鄉團罪惡的《西店子》。改編整理了部分傳統劇目,移植改編演出《拳打鎮關西》《鬧登州》等劇。演員周聖禮(藝名大孩)遭敵機轟炸,光榮犧牲。在訓練班的基礎上,建立“工農劇社”,後改名“冀魯豫邊區民生劇社”,由中國共產黨冀魯豫地區委員會直接領導,繼續在根據地演出。
1950年,劇社移交菏澤專署領導,建立了菏澤專署人民劇社二組,經過戲曲改革,廣大演員的思想覺悟和表演藝術水平不斷提高。1954年8月棗梆劇團參加山東省第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傳統劇目《徐龍鍘子》《狄青借衣》等,梁寶興、趙鳳來等主要演員獲獎。1956年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菏澤專署已擁有菏澤專署人民劇社二組、鄆城縣文娛劇社、梁山縣大眾劇團三個專業棗梆演出團體。此外,鄆城、巨野、梁山、東明,以及河南范縣等地尚有不少業餘劇團,經常在農閒時演出。
1960年,菏澤地委和專署決定以專署棗梆劇團為主,將鄆城縣文娛劇社及梁山縣晨光棗梆劇團合併,組成“菏澤地方戲曲院棗梆劇團”,集中了三個劇團的部分優秀演員和音樂伴奏人員,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曾到濟南演出《代州緣》《求妻鬧店》《徐龍鍘子》《蝴蝶杯》等劇,博得好評。
1964年編演的現代戲《牡丹向陽開》參加山東省地方戲曲革命現代戲會演,並在濟南為賀龍、羅瑞卿、彭紹輝、劉亞樓等領導同志演出。
棗梆棗梆
“文化大革命”期間,碩果僅存的棗梆劇團,被迫改唱京劇,易名“菏地區京劇團”,成為所謂的“棗京”,不倫不類,瀕於滅亡。1975年10月,因廣大民眾強烈要求,棗梆劇團得以重新恢復。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棗梆劇種的老演員重返舞台,煥發藝術青春。中、青年演員滿懷豪情,才華大展。先後排演了現代戲《光棍苦樂記》《菊花魂》《父女情深》,參加地區會演,獲得獎勵。同時,整理改編傳統劇目《珍珠塔》《天波樓》,移植演出《狀元與乞丐》《胭脂》《棽龍附風》等劇。除去菏澤地區棗梆劇團外,鄆城、巨野、梁山東明等縣還有不少業餘棗梆劇團活躍在農村戲曲舞台上,後來逐漸撤銷、解散。

文化特徵

板式

棗梆的板式,共分二十多種,在所有板式中,【二板】、【二八銅】、【流水板】和【尖板】是它的主要板式,也是它的基本板式。

曲牌

棗梆的曲牌,就現在收集記錄下來的弦樂曲有【大救駕】、【三字開門】、【降香牌】、【大金錢】等十四個。嗩吶曲牌有【慢欠場】、【滴溜子】、【打拉虎】等十七個。這些曲牌,絕大多數同豫劇和山東梆子的曲牌。

伴奏樂器

棗梆的主要伴奏樂器為鋸琴(頭把)、二把、三把。
鋸琴,又名“唧唧唧",俗稱“頭把”(外弦定“3”,裡弦定“6”)。形似板胡而稍短,椿木製筒,前粗後細,也可前細後粗。用梧桐薄板蒙面,桿較短,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甚近,碼子的位置在梧桐板面的頂端。弓子用一寸左右寬的竹篾製成,上系一綹粗馬尾,二軸,二弦,弦用羊腸炮製。
二把(外弦定“6”,內弦定“3”),式樣與鋸琴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後一般粗細,弓子也用竹批製成。
三把(外弦定“1”,裡弦定“5”),類似二胡,桿較長。外弦用絲弦,裡弦用皮弦。

腳色行當

棗梆過去班社成員很少,一般只有十六、七個人,演出時,一人要兼演幾個角色。“醜”行沒有單獨劃分。如果唱的是紅、黑臉為主角的劇目,唱小生與老旦的演員就要扮演家院或“把子”即(跑龍套的)。只是在20世紀末才有了明確的行當劃分。
棗梆棗梆
生行:分老生、小生、武生、窮生。窮生,多戴三角巾,扎腰,扮飾寒酸楚。其小生、老生、武生與四平調行當中的小生、老生、武生相仿。
旦行:分老旦、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和婆旦。與豫劇的旦行體制相同。淨行分大淨、二淨。
大淨:臉譜較簡單,扮地位較高的官臣人物,講究氣度,派頭莊重威嚴。
未行:在棗梆劇團,一般統稱侯人的家員為未,如《珍珠塔》中的老家員等。
醜行:分小生醜和富小生醜。小生醜,鼻際略畫一豆腐乾或桃形扮詼諧滑稽的男生。

代表劇目

棗梆的傳統劇目到2012年保存下來的有八十多出,其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充滿了扶正揚善、尊老愛幼等內容,代表性劇目有“老八本”,即《天波樓》《蝴蝶杯》《彩仙橋》《八仙美》《金玉鎖》《紅石關》《代州願》《訪四川》以及《天水關》《八卦陣》 《對金刀》《雙掛印》《翠屏山》《坐北樓》等。

分布地區

棗梆為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區域以菏澤、鄆城、巨野、鄄城、梁山等縣為中心,東到嘉祥、濟寧南到定陶、曹縣以及隴海鐵路以北的昊屯等地;西至河南省的長垣、蘭考、內黃及山西省的晉城、長治、太原等地;北到平陰、長清及黃河以北的觀城、朝城、范縣以及濮陽、大名、武安、涉縣帶。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棗梆戲是中國古老的劇種,也是稀有的劇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不僅豐富完善了中國戲劇史,對整個戲劇界也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並為中國戲曲的研究將提供資料與佐證。

傳承人物

張文英,女,1942年9月出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菏澤市申報。
房靈合,男,1937年9月出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菏澤市申報。

保護措施

為保護棗梆劇種,菏澤市委、市政府給予了大力支持,每年投入部分資金,專門用於棗梆戲劇的藝術創作生產。
棗梆棗梆
2001年,菏澤市委、市政府促成菏澤市棗梆劇團與菏澤發電廠的文企合作,解決了劇團部分資金投人困難的問題,更好地發展傳承了棗梆劇種。
2000年,菏澤市戲劇院棗梆劇團招收、培養學員(包括演員、伴奏員)三十餘名,2006 年又招收二十餘名學員,解決了專業人員青黃不接的問題,為棗梆培養傳承人。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8年10月11日,棗梆大型現代戲《草根大師》在石家莊絲弦劇院上演。
2019年6月30日,棗梆經典劇目《珍珠塔》在文化和旅遊局東樓三樓小劇場上演。
2019年7月1日,棗梆經典劇目《姊妹易嫁》在文化和旅遊局東樓三樓小劇場上演。

榮譽表彰

1992 年,棗梆現代戲《生兒容易養子難》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劇目獎和三個單項獎。
棗梆棗梆
1998 年,棗梆現代戲《走出大山》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獲劇目二等獎和六個單項獎。
1999 年,棗梆現代戲《走出大山》獲第五屆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2001年,棗梆歷史劇《包公賣官》參加第七屆山東文化藝術節,獲劇目二等獎和七個單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