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棕腹大仙鶲雄鳥前額、眼先和頭側黑色,頭頂至後頸、腰、尾上
覆羽以及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均輝鈷藍色或紺青藍色,頸側有一更為鮮亮的淡鈷藍色斑。背、肩翅上大覆羽深紫藍色看起來有點近似黑色,
飛羽黑褐色或黑色,羽緣亦為深紫藍色。中央一對尾羽鈷藍色,其餘尾羽黑色,
外翈羽緣鈷藍色。頦、喉黑色具深藍色光澤,胸、腹等其餘下體橙棕色或橙栗色,喉部黑色和胸部橙棕相接平直。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或橄欖棕褐色,頭頂後部和枕藍灰褐色,額淡棕色,眼先和眼周、頰、耳羽棕黃色具細的淡色羽軸紋。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尾羽棕褐色或紅褐色,兩翅褐色或黑褐色,羽緣棕褐色或深棕色;頸兩側各具一輝藍色斑。頦、喉和上胸淡皮黃色或棕褐色,下胸、腹和兩脅橄欖褐色,上胸中部有一白色塊斑,下腹和尾下覆羽棕白色,腹中央近白色。
大小量度:體重♂28克,♀24克;體長♂164-173毫米,♀158毫米;嘴峰♂11-12毫米,♀10.5-12毫米;翅♂90-94毫米,♀90-91毫米;尾♂71-72毫米,♀64.5-65.5毫米;
跗蹠♂20-23.5毫米,♀20-21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棲息於林緣疏林和灌叢,夏季棲息海拔較高,一般在900-2200米富有林下植物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與混交林中,冬季棲息地海拔較低,多活動在低山山腳地帶。有時也到農田和村寨附近小樹叢中活動。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沿著粗的樹枝奔跑的習性。性較安靜,常靜靜地停息在灌木或幼樹枝上,當發現地上有昆蟲時,則突然飛到地上捕食,有時也飛到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叫聲甚高音的ssssew或siiiii聲,短暫停頓後又重複。告警叫聲為尖厲的金屬音tit tit tit…trrt trrt trrt…trrt trrt tit tit…。
主要以甲蟲、螞蟻、蛾、蚊、納、蜂、蟋蟀等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高棉、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
中國為四川、貴州、雲南、福建、香港、海南島及廣西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陡岸岩坡洞穴中或石隙間,也在天然樹洞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成,內墊細的鬚根。每窩產卵通常4枚,卵淡黃色或皮黃色、被有粉紅褐色或淡紅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在鈍端形成一個環狀。卵的大小為16-19毫米×12.9-14.2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參與孵卵活動。雛鳥晚成性,孵化期12-13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