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絲單囊殼

棕絲單囊殼(Sphaerotheca fusca):菌絲體生於葉的兩面、葉柄、莖和花著上,葉背面較多,開始形成白色、圓形的斑片,當子囊果成熟時菌絲體才消失,留下深褐色、灌叢狀斑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粽絲單囊殼
  • 拉丁學名:Sphaerotheca fusca (Fr.) S. Blumer 
  • 別名:稀薟白粉病 、棕絲單囊白粉菌 
  • :真菌界
  • :子囊菌門
  • :錘舌菌綱
  • :白粉菌目
  • :白粉菌科
  • :單囊殼屬
  • :粽絲單囊殼 
  • 編號:7106
  • 定名人:(Fr.: Fr.) Blum.
  • 參考文獻: Beitr. Krypt.-Fl. Schweiz. 7: 117. 1933; emend 
形態描述,相關論述,

形態描述

子囊果生於葉片上時稍散生,生葉柄、莖和花萼時為稀聚生,褐色到暗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徑(58-)60-95(-100)μm,個別可達123μm,壁細胞兩層,但內外兩層不能整體分離,外層的細胞大,為不規則地多角形、長多角形,大小差異很大,直徑(10-)12-35(-50)μm,壁厚,褐色,內層的細胞小,近球形或正多角形,壁薄,淡黃褐色;附屬絲(2-)3-7(-10)根,著生於子囊果的下部,稍曲膝狀彎曲,罕見有不規則狀分枝一次,並常與菌絲體交織在一起,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2-)0.8-3(-4.1)倍,粗細一致,少數忽粗忽細或基部稍粗,壁平滑,有0-6個隔膜,其長度短於子囊果直徑的往往是全褐色,其長度超過子囊果直徑者,是基部褐色而上部無色;子囊1個,橢圓形、卵形、個別矩圓形,少數有短柄,(45-)50-95(-105)×(40-) 50-70(-80)μm,未成熟的子囊呈卵形,壁厚;子囊孢子8個或6-8個,橢圓形、矩圓形、近球形,(10-)15-20(-25)×(10-)12.5-15(-19)μm。

相關論述

戴芳瀾(Tai,1932、1935、1946、1979)將生於菊科上的Sphaerotheca鑑定為律草單囊殼Sphaerotheca humuli(DC.)Burr.和單囊殼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 Fr.) Poll.;Blumer(1933)將生於菊科上的 Sphaerotheca鑑定為兩個種,即單囊殼和棕絲單囊殼Sphaerotheca fusca(Fr.)Blum.;Junell(1966)則把生於菊科上的Sphaerotheca分別鑑定為三個種,即棕絲單囊殼,飛蓬單囊殼 Sphaerotheca erigerontis-canadensis(Lév.)Junell,蒼茸單囊殼 Sphaerotheca xanthii(Cast.)Junnell;這三個種都是從單囊殼 Sphaerotheca fu- ligina(Schlecht.)Poll. 這個複合種中分出來的,據記載,單囊殼的模式標本原寄生於歐洲的玄參科婆婆納屬植物。在我們鑑定中國產的菊科上的Sphaerotheca標本時發現,根據 Junell,Blumer的描述,要把這三個種從形態上分開是困難的。Parmelee(1977)在鑑定加拿大Ontario地區的白粉菌時也遇到類似情況,因此我們認為將種間區別不十分明顯的三個種合成為一個種是比較恰當的。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我們保留了Sphaerotheca fusca(Fr.)Blum.這一種名。
本種與單囊殼的形態上的主要區別是:(1)本菌子囊果大小差異大[(58-)60-95 (-100)μm],而後者為70-85μm;(2)本菌的附屬絲較少,3-7根,後者附屬絲多;(3)本菌的附屬絲有兩種形態,長於子囊果直徑的,基部褐色,上部漸變為淺褐色,甚至無色,短於子囊果直徑的全褐色;(4)本菌的子囊孢子8個或6-8個,後者的子囊孢子為8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