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白粉病,指發生在萵苣葉片上的植物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萵苣白粉病
- 別名:Lettuce powdery mildew
- 主要危害作物:萵苣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疾病名稱,基本概況,基本症狀,病因原理,防治方法,
疾病名稱
萵苣白粉病
基本概況
萵苣 學名 Lactuce indica L.屬菊科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分布全國各地。
基本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兩面生白色粉狀霉斑,擴展後形成淺灰白色粉狀霉層平鋪在葉面上,條件適宜時,彼此連成一片,致整個葉面布滿白色粉狀物,似鋪上一層薄薄的白粉。該病多從種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生,後賂上部葉片蔓延,整個葉片呈現白僂,致葉片黃化或枯萎。後期病部長出小黑點,即病原菌閉囊殼。
病因原理
Sphaerotheca fusca (Fr.) Blum.稱棕絲單囊殼,異名Sphaerotheca fuliginea (Schlecht.)Poll。稱單囊殼,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Sphaerotheca fusca 子囊果生在葉柄、莖、花萼上時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0-95μm,具3-7根附屬絲,著生在子囊果下面,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8—3倍,具隔膜0一6個,內含1個子囊;子囊橢圓形或卵形,少數具短柄,大小50一95×50一70(μm),內含8個或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12.5—15(μm)。此外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也可侵染萵苣。越冬。翌春5—6月,以閉囊殼越冬的放射出子囊孢子;以菌絲在被害株上越冬的產出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落到葉面上的分生孢子遇有適宜條件,孢子發芽產生侵染絲從表皮侵入,在表皮內長出吸胞吸取營養。葉面上葡匐著的菌絲體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斷擴展,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分生孢子在10一30℃均可萌發,20一25℃最適。生產上遇有16—24℃,相對濕度高易發病。栽植過密,通風不良或氮肥偏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施寶靈膠懸劑10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l000—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或水溶性粉劑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每667m2 噴對好的藥液50L,隔10一20天1次,防治l一2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