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白粉病

牛蒡白粉病

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可為害葉柄。葉片發病,初時在葉片表面產生白色小粉點,後逐漸發展成大小不等圓形白色粉斑,再逐漸擴展最後整個葉面覆滿一層白粉。抹去白粉,可見下面葉片褪綠,生長衰弱。生長後期,葉面白粉變成灰白色,並在其間產生許多初為褐色,後為黑色的小粒點。葉片提早枯黃,嚴重時葉片乾枯而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蒡白粉病
  • :病毒界
  • 分布區域:葉片發病
  • 英文名:Edible burdock powdery mildew
  • 病原中文名:棕絲單囊殼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基本資料,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牛蒡白粉病
界累:病毒
中文名:棕絲單囊殼
病害類型:真菌
病狀:葉片
發病率:快
英文名:Edible burdock powdery mildew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直徑:60~95微米
具:3~7根附屬絲
時間:5月
囊果直徑:0.8~3倍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兩面生白.色粉狀霉斑,擴展後形成淺灰白色粉狀霉層平鋪在葉面上,條件適宜時,彼此連成一片,致整個葉面布滿白色粉狀物,似鋪上一層薄薄的白粉。該病多從種株下部葉片開始發生,後向上部葉片蔓延,正個葉片呈現白粉,致葉片黃化或枯萎。後期病部長出小黑點,即病原菌閉囊殼。
牛蒡白粉病

病原形態特徵

棕絲單囊殼(Sphaerotheca fusca(Fr.)Blum.),異名單囊殼(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Sphaerotheca fusca子囊果生在葉柄、莖、花萼上時為稀聚生,褐色至暗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0~95微米,具3~7根附屬絲,著生在子囊果下面,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8~3倍,具隔膜0~6個,內含1個子囊;子囊橢圓形或卵形,少數具短柄,大小50~95×50~70微米,內含8個或6~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5~20×12.5~15微米。此外Erysiphe cichoracearum DC.也可侵染。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閉囊殼在寄主病殘體上或以菌絲在棚室內活體寄主上越冬。翌春5~6月,以閉囊殼越冬的放射出子囊孢子;以菌絲在被害株上越冬的產出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落到葉面上的分生孢子遇有適宜條件,孢子發芽產生侵染絲從表皮侵入,在表皮內長出吸胞吸取營養。葉面上葡匐著的菌絲體在寄主外表皮上不斷擴展,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重複侵染。分生孢子在10~30℃均可萌發,20~25℃最適。生產上遇有16~24℃,相對濕度高易發病,栽植過密,通風不良或氮肥偏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0%施寶靈膠懸劑10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或水溶性粉劑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0%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每667平米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